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57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28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与泵注芬太尼全静脉输注在普胸外科手术中应用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及麻醉恢复期的疼痛情况。方法将普胸外科择期手术ASAⅠ~Ⅱ级的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F组和R组各50例,2组均靶控输注丙泊酚2~4μg/L,同时F组静脉泵注芬太尼,泵速2~4μg/(kg.h);R组静脉靶控浓度设定为2~4μg/L。2组术中间断应用顺阿曲库铵维持肌松,记录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恢复期疼痛情况。结果 2组间血流动力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苏醒时间R组短于F组,疼痛评分F组低于R组。结论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可很好的应用胸科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52.
目的:研究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非肿瘤肠外瘘病人营养状况及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选择8例唇状小肠外瘘病人,人院次日以1.5 REE热量行肠内营养,待7天氮平衡稳定后,每天皮下注射GH 10U,连用7天.分别于GH使用前1天、给予GH后第4、7天经瘘口活检肠黏膜,行常规病理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同时行机体组成分析、检测病人血清蛋白质等营养指标和氮平衡测定.结果:肠外瘘病人给予GH后第4、7天黏膜的绒毛高度与使用GH前1天相比有明显增加(P<0.01).小肠黏膜细胞中PCNA表达第4、7天与使用GH前1天相比均有非常显著增加(P<0.01).第7天与使用GH第4天相比明显增加(P<0.05).使用GH后可使病人体重增加.病人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均较使用前有明显增加.同时还能维持机体的正氮平衡.结论:应用GH能明显促进肠外瘘病人小肠黏膜增生,促进蛋白质合成,维持机体正氮平衡.  相似文献   
53.
严重腹腔感染的肠瘘病人能量代谢的连续性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肠瘘合并严重腹腔感染病人能量代谢的连续性变化规律。方法:对合并严重腹腔感染的36例肠瘘病人,根据预后将其分为存活(SG)组和死亡(DG)组,连续观察病人的疾病危重度评分、能量代谢等指标。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前静息能量消耗(REE)、C反应蛋白(CRP)和危重度评分均较高,而且治疗后DG组持续处于高水平。两组病人实际测量的REE显著高于通过Harris-Bened ict公式预测的BEE值(P<0.01)。在治疗后,SG组病人的REE逐步下降,于第5天即有显著下降(P<0.01),但仍然显著高于Harris-Bened ict公式预测的BEE值(P<0.01),直到第13天,实测的REE才回复至正常水平(P>0.05)。SG病人的CRP水平、APACHE-Ⅱ评分、SS评分均于第5天显著下降(P<0.01)。结论:控制感染可以显著降低肠瘘病人的REE、CRP、危重度评分,但REE、CRP、危重度评分持续升高提示病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54.
王新波 《当代医学》2014,(13):25-26
目的:分析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以及诊疗方法。方法收集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医院47例妇科肿瘤合并急性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临床特点,并研究其危险因素以及诊疗方法。结果本组47例患者中,32例经手术科取栓治疗、15例经保守治疗,其中46例均痊愈出院,1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结论对于妇科肿瘤合并急性LEDVT患者,应加强预防治疗措施,及时实施取栓术,并联合溶栓、抗凝、祛聚以及扩血管等综合治疗措施,可有效防止血栓的发展并促进后期再通。  相似文献   
55.
我院近期对3例腹腔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由于麻醉围术期准备充分,麻醉处理得当,获得较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 患者男1例,女2例;其中男性39岁,女性分别为45岁和48岁。皆因体检发现腹部肿物而入院。三者均有持续性血压增高,伴阵发性头晕、视觉模糊,CT检查示腹腔占位。  相似文献   
56.
陈永学  李金柱  王新波  杨晓彬  缪云 《河北医药》2008,30(12):1901-1902
目的总结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22例腹腔镜嗜铬细胞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麻加硬膜外组和全麻组。比较2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在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腹腔镜手术患者在气腹及肿瘤探查时有显著性变化,全麻加硬膜外组HR、MAP、SBP、DBP较对照组降低,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切除术中有一定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全麻加硬膜外麻醉是最适宜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7.
目的:评价醒脾养儿颗粒与甘草锌颗粒联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用醒脾养儿颗粒治疗的同时加用甘草锌颗粒,对照组单用醒脾养儿颗粒治疗,两组均以3周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8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体重增加和血红蛋白上升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醒脾养儿颗粒联合甘草锌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Shikani喉镜和Macintosh型喉镜在困难气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和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拟在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ASA I~Ⅱ级、年龄20 ~55岁,Mallampatis分级Ⅲ~Ⅳ级.随机分为三组(n=20):纤维支气管镜组(FOB组)、Shikani喉镜组(S组)和Macintosh喉镜组(M组).麻醉诱导后分别采用纤维支气管镜、Shikani喉镜或Macintosh喉镜实施经口气管插管操作,记录完成气管插管的时间、插管次数、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口咽部和牙齿有无损伤.结果 FOB组20例患者均一次插管成功;S组20例患者中19例一次插管成功,1例二次插管成功;M组20例患者中,15例一次插管成功,4例患者二次插管成功,另1例患者两次插管失败后,改用Macintosh型喉镜配合纤维支气管镜插管成功.M组插管时间(72 +36)s较S组(37±15)s和FOB组(39±10)s显著延长(P<0.01).M组插管后5例出现咽喉部少量渗血,FOB组和S组各有1例咽喉部渗血.三组均无门齿损伤情况发生.M组较FOB组和S组插管时及插管后1、3min心率、血压和二重变异指数明显增加(P<0.05或P<0.01).结论 在困难气管插管时,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和Shikani喉镜均具有成功率高、血流动力学变化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59.
腹部创伤时缩小手术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严重腹部创伤病人的救治在近二十年来获得了重要进展.当代高能量伤多见的伤情特点导致了大量病人出现严重的多器官损伤,院前救治与复苏水平的进步又使得严重创伤病人的早期存活成为可能.但人们意识到伤后早期的初次手术虽然可以做到伤情的精确控制与修复,多发伤病人仍可能死于术中的代谢衰竭,而不是不完整的手术修复;损伤控制性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应运而生,主要是为救治严重创伤病人,改变以往在早期进行复杂、完整手术的策略,而采用快捷、简单的缩小手术,但又能控制伤情的进一步恶化,保留进一步处理的条件,使病人获得复苏的时间,有机会再进行完整、合理的再次或分期手术.近年来,旨在损伤控制的缩小手术在腹部创伤救治中获得高度关注,从理论到实践均有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60.
Background  There is little information of non-perianal fistulating Crohn’s disease in the consensus published by the European Crohn’s and Colitis Organization in 2006 and 2010.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monstr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on-perianal fistulating Crohn’s disease among homogenous Chinese population.
Methods  One-hundred-and-eighty-four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 All of these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of Crohn’s disease between February 2001 and April 2011.
Results  The male-to-female ratio was 2.7:1. The most common symptoms at onset were abdominal pain (88.0%), diarrhea (34.7%), and fever (28.3%). The most common disease location and behavior at diagnosis were small bowel (56.0%) and penetrating (51.6%). Among 324 non-perianal fistulae, the most common types were ileocolonic anastomotic (30.9%), terminal ileocutaneous (19.7%), and enteroenteric anastomotic (11.4%). One-hundred-and-thirty- eight (75.0%) patients received antibiotics, and β-lactam (85.5%) and metronidazole (67.4%) are most frequently used. One-hundred-and-seventy-eight (96.7%) patients suffered 514 surgical operations, and the cumulative surgical rates after 1, 3, and 5 years were 38.0%, 52.2%, and 58.7% respectively. Nine patients died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and the cumulative survival rates after 1, 3, and 5 years were 97.8%, 96.7%, and 96.2%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This study displayed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on-perianal fistulating Crohn’s disease in our center. Large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are required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