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7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5篇
药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了解畸变耳声发射听力筛查的初筛通过率、复查率以及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病情况。方法采用畸变耳声发射(DPOAE)筛查仪对出生2~5d的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于出生后30~42d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于出生后3个月进行第3次筛查,未通过者转诊到听力诊断中心,采用诊断式DPOAE、声导抗、听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或听性稳态反应(ASSR)检查后确诊。结果正常新生儿初筛通过率89.2%,高危儿初筛通过率47.3%,复筛率66.7%;确诊先天性听力损失15例,占全部新生儿的2.08‰(15/7 230),其中正常新生儿确诊听力损伤7例,占正常新生儿的1.2‰(7/5 825),高危因素儿确诊听力损伤8例,占高危儿的5.69‰(8/1 405)。结论要重点加强对高危新生儿的听力筛查及随访,及时转诊以便早确诊、早干预。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与乳汁、食物过敏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儿肠道菌群的组成易受到饮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婴儿肠道菌群的变化与婴儿食物过敏的发生密切相关。作者通过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肠道菌群与乳汁、食物过敏的关系进行阐述,旨在为食物过敏的预防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刘霞  王丽  王念蓉  申量  余扬  刘祖平 《重庆医学》2023,(13):1954-1958
目的 调查学龄前儿童的多动行为及运动能力,为改善多动行为提供策略。方法 随机整群抽样年龄、性别1∶1配对的120例4~<6岁学龄前儿童,采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评定量表(SNAP-Ⅳ)调查儿童的多动行为,多动行为包括儿童注意力缺陷和多动/冲动两个部分,并开展运动能力的评估,运动能力包括手部灵活性、柔韧性、协调性、平衡性、灵敏性、肌肉力量。结果 120例儿童中,47例(39.2%)有注意力缺陷,36例(30.0%)有多动/冲动,30例(25.0%)既有注意力缺陷也有多动/冲动。注意力缺陷处于边缘的有51例(42.5%),中度27例(22.5%),重度20例(16.7%)。多动/冲动处于边缘的有63例(52.5%),中度22例(18.3%),重度14例(11.7%)。注意力缺陷、冲动/多动得分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4~<5岁比较,5~<6岁儿童注意力缺陷、冲动/多动得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边缘、中重度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儿童比较,正常儿童的手部灵活性、协调性、平衡性、灵敏性、肌肉力量结果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4.
王丽  王念蓉  赵妍  樊欣 《重庆医学》2021,50(7):1205-1207
目的 对重庆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进行现状调查,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童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重庆市主城6个城区及5个区县幼儿园5 135名4~6岁儿童家长及带养人采用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PSQ)进行行为问题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3.30%,主城区检出率(14.47%o)高于区县(12.04%),男童检出率(15.81%)高于女童(1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因子按检出率高低排序依次为学习问题(8.24%)、心身问题(4.67%)、多动指数(2.49%)、品行问题(2.32%)、冲动-多动(1.07%)、焦虑(0.43%).男童在心身问题、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方面检出率较女童高,男童在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方面得分较女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庆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男童外向性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儿保门诊对婴儿饮食及生活习惯的干预效果。方法在重庆市城区随机抽取03个月龄婴儿为研究对象,干预组接受本研究的所有干预措施,对照组按常规保健服务,定期监测两组婴儿的母乳喂养率、辅食添加时间及添加频次、睡眠状况等指标。结果干预组婴儿4个月内母乳喂养率、43个月龄婴儿为研究对象,干预组接受本研究的所有干预措施,对照组按常规保健服务,定期监测两组婴儿的母乳喂养率、辅食添加时间及添加频次、睡眠状况等指标。结果干预组婴儿4个月内母乳喂养率、46个月龄辅食添加率较高(P<0.05),而对照组没有每天进食肉类、蔬菜、水果的频率较高(P<0.01);12个月龄时干预组婴儿白天睡眠时间较长(P<0.01),夜间睡眠时间较短(P<0.01),但两组全天睡眠时间无差异。结论儿保门诊可部分改善婴儿饮食生活习惯,而如何培养良好睡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喂养方式对巨大儿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和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做儿童保健的巨大儿前瞻性队列377例,其中出生后4个月内纯母乳喂养队列155例,混合喂养队列142例,人工喂养队列80例。并于出生后1~6、8、10月和12月时测量身长、体质量,利用年龄别体质量的Z评分值评价其生长速度,身长别体质量的Z评分值评价其营养状况。结果:母乳喂养队列的体质量在10月龄和12月龄时较其余2个队列要低(10月龄时F=4.015,P=0.021;12月龄时F=5.093,P=0.008)。3个队列的身长在各个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队列的生长速度都呈现负增长,但三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队列的超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巨大儿在1岁以内的生长速度呈现负增长;以母乳喂养为主的喂养方式能够使巨大儿的体格发育均衡,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可能潜在影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0~3岁婴幼儿针对饮食行为的肥胖早期干预的效果进行初步分析,为探索儿童肥胖症的有效早期干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在沈阳、青岛、重庆、厦门每个城市随机选择干预社区和对照社区各4个,收集0~1岁儿童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WHO体质指数标准作为儿童超重的判定标准。干预组通过群体宣教与个体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对婴幼儿家长进行喂养和营养方面的健康教育,培养婴幼儿健康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并针对超重儿进行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通过干预前后儿童的饮食行为、超重率等指标的变化判断干预效果。【结果】干预结束时干预组不健康食物的进食明显少于对照组。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对超重影响最大的是干预前的状况(OR为2.445,95%CI为1.950~3.066),干预时间、4个月内纯母乳喂养、月龄均为保护因素[OR及其95%CI分别为0.835(0.776~0.900),0.744(0.590~0.938)和0.925(0.895~0.957)],而父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均增加儿童超重的风险(OR分别为1.045,95%CI为1.005~1.087和1.052,95%CI为1.011~1.094)。【结论】干预措施虽然尚未显示出对肥胖的作用,但可有效改善婴幼儿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8.
叶亚  王念蓉  赵妍  樊欣  文静 《现代预防医学》2016,(22):4081-4084
目的 了解婴儿期白天睡眠/觉醒模式发展变化过程。方法 采用睡眠活动记录仪Actiwatch(简称腕表)监测50名婴儿睡眠/觉醒模式。共9次家庭监测,依次为生后d10,d28,第2、3、4、5、6、9和12个月的第一周的周二至周五,每次家庭监测的时间约为60 h。对白天连续觉醒时间、连续睡眠时间、睡眠次数、睡眠比例等重要参数的性别月龄分布变化趋势采用二水平混合效应模型(Mixed Models)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47例健康足月婴儿完成研究,从生后10 d到12月龄,白天最长连续睡眠时间从241 min减到115 min;白天睡眠比例从68.22%减至19.39%;白天最长连续觉醒时间从114 min增到318.5 min。白天睡眠次数从生后28 d的4次减到12月龄的2次。白天睡眠次数、最长和平均连续睡眠时间、睡眠比例均随月龄增多呈减少趋势 (P<0.01)。白天最长、最短、平均连续觉醒时间均随月龄增加呈增多趋势(P<0.01)。结论 重庆城市婴儿出生10 d至12月龄白天睡眠/觉醒模式发展变化明显,随月龄增长白天连续觉醒时间增加,白天睡眠比例明显减少,出生2月内变化最为迅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婴儿生后第1 年夜晚睡眠模式的发展规律.方法 采用非侵入性的睡眠监测仪Actiwatch 监测50 名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的12 项婴儿夜晚睡眠参数.监测时间为生后第10 天、28 天,以及2、3、4、5、6、9、12 月龄的第1 个星期二,每次连续监测60 h.采用二水平混合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2 名男童和25 名女童完成了为期1 年的纵向随访.从生后第10 天到12 月龄,夜间入睡潜伏期3 月龄时降低了48%,6 月龄时降低了83%;夜晚睡眠效率从66% 增加到87%;夜晚睡眠总时间从416 min 增加到517 min;夜晚最长连续睡眠时间从197 min 增加到327 min.夜晚睡眠效率、夜晚睡眠总时间和夜晚最长连续睡眠时间均随年龄增大呈增长趋势(PPP结论 婴儿夜晚睡眠模式在生后前半年,尤其生后3 个月内发展迅速.婴儿期部分睡眠参数与性别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3~6岁儿童基本运动能力评估量表的中国常模,探讨其常模界值,为临床运用提供一项实用的评估工具。方法 2020年8月—2021年5月,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3~6岁儿童基本运动能力评估量表获得全国六大行政区8个城市3~6岁儿童1 616例,统计分析量表全部6个维度的常模得分和界值点。结果 量表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96~117.77,P<0.001)。量表总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937,95%CI为0.916~0.957。最大约登指数(YI)=0.74,其对应的量表总分在常模中位于第17百分位(P17),常模的灵敏度为0.871,特异度为0.864。当分别以P15(76)P20(80)为界值点时,YI分别为0.69和0.72,灵敏度和特异度皆>0.8。结论 本研究常模样本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制定的界值点适当,对评估3~6岁儿童基本运动能力具有很好的临床运用价值,可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