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观察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CHB治疗的新策略。方法收集2009年12月1日至2012年12月1日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84例CHB患者,称为CIK治疗组,采集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抗CD3单克隆抗体等细胞因子诱导成CIK,分次自体回输,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48周患者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变化及HBV DNA水平;50例接受恩替卡韦(ETV)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称为ETV治疗组。将两组HBe Ag阳性和HBe Ag阴性患者分组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不良反应和肾功能进行评估。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随着观察时间延长,CIK治疗组无论是HBe Ag阳性患者还是HBe Ag阴性患者,其ALT水平均降低,其中HBe Ag阳性患者治疗12、24周时与ETV治疗组相比,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3、4.72,P值均0.01);CIK治疗组在不同时间点的HBe 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均高于ETV治疗组,其中治疗24周和48周时两组间的HBe Ag阴转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85、4.83,P值均0.05)。无论是HBe Ag阳性还是HBe Ag阴性,在治疗12、24、48周后,CIK治疗组的HBV DNA阴转率均低于ETV组,尤其两组HBe Ag阳性患者的HBV DNA阴转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5.62、26.89、12.54,P值均0.01),但随着观察时间延长,CIK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逐渐升高。结论 CIK治疗CHB后在48周随访观察期内是安全有效的。虽然与ETV治疗相比,HBV DNA下降水平较低,但治疗后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HBe 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ETV治疗组,提示CIK治疗后可能存在持久的免疫应答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脏脂肪变性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RTE)诊断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对5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行肝脏穿刺活检术,根据病理脂肪变性分级分为非脂肪肝组(36例)和脂肪肝组(21例),对两组肝纤维化指数(LF)值进行差异分析。结果非脂肪肝组与脂肪肝组的LF均值分别为(2.90±0.15)、(3.39±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脂肪变性对RTE中LF值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TT病毒在肝炎患者中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7年底,日本学者报道TT病毒(TTV)以来,国内外已相继有TTV感染的报道。为了解西安地区TTV感染情况,我们采用PCR法检测了25例肝炎患者并对3例进行序列分析,证实西安地区也存在TTV感染。25例肝炎患者经检测各型肝炎病毒标志,18例为非甲~庚型肝炎,7例为...  相似文献   
14.
丙肝病毒可潜伏20年 在1989年以前,世界医学界还没有"丙肝"这个概念或病种称呼.如果感染的不是甲肝也不是乙肝,就叫"非甲非乙肝炎".直到1989年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个新型的肝炎病毒后,世界病毒学会才把这个病毒正式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15.
为观察IL 12对不同临床分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产生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本实验分离 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轻、中、重度 )PBMC ,分别与植物血凝素 (PHA ) (10 0 μg/ml)、HBcAg (1μg/ml)、HBeAg (1μg/ml)单独或联合IL 12 (10ng/ml)体外培养 4 8h ,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FN γ、IL 10水平。 2 0例健康人群做对照。结果发现IL 12对PHA、HBcAg/HBeAg诱导健康人群PBMC产生Th1/Th2类细胞因子无协同效应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产生IFN γ有显著协同增殖效应 ,慢性中度患者最为突出。同HBeAg联合诱导 ,不但显著增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产生IFN γ ,还抑制IL 10的产生。提示IL 12可增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 γ水平增高 ,但不同临床分型患者其增殖效应的强度不同 ;IL 12可促进HBeAg诱导的Th2型优势表达向Th1型优势表达转换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产生Th_1/Th_2类细胞因子(IFN-γ/IL-10)的动态变化。方法:用ELISA法分别检测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拉米夫定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治疗9个月时PBMC在PHA(100μg/ml)、HBcAg(1μg/ml)、HBeAg(1μg/ml)诱导下体外培养48h后培养上清液IFN-γ和IL-10的水平。结果:在拉米夫定治疗3个月时,无论是在非特异性抗原PHA还是特异性抗原HBcAg/HBeAg诱导下,同治疗前相比PBMC产生INF-γ和IL-10的水平无显著变化,在治疗6个月时,仅PHA诱导组产生IFN-γ的水平同治疗前相比显著升高,在治疗9个月时,备诱导组同治疗前相比,PBMC产生IFN-γ的水平显著增高,同时IL-10的水平也明显降低。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乙型肝炎患者PBMC产生Th_1类细胞因子IFN-γ水平逐渐增强;产生Th_2类细胞因子IL-10水平逐渐减弱,提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但具有抑制病毒作用,而且长时间治疗可增强Th_1类细胞优势应答,抑制Th_2类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HBcAg和HBeAg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TH2类细胞分化的影响.将64例慢性HBV感染者根据免疫状态不同分为ATL正常组(ATL<40u/L)和ATL异常组(ATL>60u/L);HBeAg阳性组和抗-HBe阳性组.分别用重组HBcAg和HBeAg诱导感染者PBMC体外增殖.并设20例健康人群做正常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和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发现无论何组,在HBcAg诱导下产生TH1类细胞因子量明显高于HBeAg诱导下产生的量,TH2类细胞因子量低于HBeAg诱导下产生的量,正常对照组也得出类似的结果.提示:对于慢性HBV感染者在不同的免疫状态下,均表现为HBcAg倾向诱导TH1类细胞分化,而HBeAg倾向诱导TH2类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8.
IL—12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2/TH2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IL-12对慢性乙肝患者TH1/TH2类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分离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分别与植物血凝素(PHA,100ug/mL)、HBcAg(1ug/mL)、HBeAg(1ug/mL)单独或联合IL-12(10ng/mL)体外培养48h,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 IL-2、IFN-γ、IL-4、IL-10水平。20例健康人群做对照。结果 IL-12对健康人群PBMC产生TH1/TH2类细胞因子无显著影响,但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则显著增强PBMC产生IFN-γ,且慢性中度患者最为突出。IL-12与HBeAg联合诱导,不但显著增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产生IL-12和IFN-γ,还抑制IL-4和IL-10的产生。结论 IL-12可增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γ优势表达,可促进HBeAg诱导的TH2型优势表达向TH1型优势表达转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IL-12对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IFNγ和IL-10的动态影响. 方法用ELISA法分别检测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干扰素α2b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时PBMC在PHA(100μg/ml)、HBcAg(1μg/ml)、HBeAg(1μg/ml)单独或联合IL-12(10ng/ml)体外培养48h后培养上清液INFγ和IL-10的水平. 结果 12例干扰素应答患者联合IL-12诱导,同一诱导组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同治疗前比较,IFNγ水平明显增高(P<0.01),同一治疗阶段,单独抗原诱导和联合IL-12诱导相比,联合诱导组IFNγ水平明显增高(P<0.01),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IL-12对IL-10的产生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HBcAg诱导组例外).8例干扰素无应答患者联合IL-12诱导,同一诱导组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同治疗前相比,IFNγ水平明显增高(P<0.01),同一治疗阶段,单独抗原诱导和联合IL-12诱导相比,联合诱导组IFNγ水平明显增高,并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协同效应更为明显. 结论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IL-12对乙型肝炎患者PBMC产生IFNγ表现明显的协同效应,特别对无应答患者产生IFNγ协同效应时间明显缩短,提示IL-12 联合干扰素α可能提高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72例肝郁脾虚型HBeAg阳性CHB患者,其中42例为CIK细胞治疗组,30例为口服恩替卡韦(ETV)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12、24周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和HBVDNA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不良反应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基线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第24周,两组患者ALT、AST均明显改善,ALT的复常率治疗组为69.04%,对照组70.0%,AST的复常率为治疗组83.33%,对照组76.67%,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为42.86%,对照组为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转率治疗组为64.29%、对照组36.67%,血清转换率治疗组为45.24%、对照组20.00%,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除治疗组部分患者出现一过性发热、轻微头痛、关节酸痛外,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肾功能和血细胞均无异常变化。结论:本研究表明CIK细胞治疗肝郁脾虚型CHB患者在24周内是安全有效的,其抑制HBVDNA作用较ETV差,但改善肝功能的作用与ETV相当,且HBeAg阴转率及血清转换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