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70篇
内科学   3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47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对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和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分别用A(H)D和VDD(P) M方案等诱导治疗,并根据化疗后骨髓白血病细胞减少程度个别化调整,初治ANLL和ALL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0.8和0.72。及早用含第二线抗白血病药物的方案巩固,中高量Ara-C和MTX及自体骨髓移植(ABMT),完成中高量Ara-C或MTX和ABMT的14例中,11例至今持续CR(CCR)。本方案毒性较大,特别对骨髓抑制显著,强化支持和对症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2.
非程控降温-80℃冷冻保存外周血干细胞的活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非程控降温 - 80℃冷冻保存外周血造血干 /祖细胞的活性 ,为临床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方便、有效的冻存方法。方法 :常规方法动员外周血干细胞 ,CS - 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干细胞 ,以 10 %二甲亚砜、10 %人AB型血清、RPM116 4 0培养基为冷冻保护剂 ,2ml/管冻存干细胞 ,按第 1、2、4周和第 2、3月顺序复苏细胞并测定GM -CFU集落数、台盼兰拒染率和CD34 细胞百分率。结果 :用该方法冷冻保存的外周血干细胞 ,在 4周内其细胞活性与采集时的细胞活性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冻存至 2~ 3个月时细胞活性则明显降低 (P <0 .0 5 )。结论 :应用血清和DMSO等作为冷冻保护剂、- 80℃直接冻存的外周血干细胞 ,在 4周内复苏后其细胞活性无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3.
84.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是当前白血病根治的有效方法.全身照射(TBI)已成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HSCT)预处理的重要手段.我科自1999年1月~2001年7月共移植患者22例,全部选择了含全身照射(TBI)的预处理方案.我们成功地进行了护理.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与照射方法 1.1临床资料共22例患者,男15例,女7例.年龄18~62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6例,霍奇金氏淋巴瘤(HD)6例,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1例.  相似文献   
85.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持续分泌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与其受体CXCR4的相互作用,不仅在细胞的炎症反应、造血干细胞的迁移与归巢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作用,还在肿瘤的发生、转移、复发、免疫耐受及血管新生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T淋巴细胞及白血病细胞HL-60增殖的影响。设计: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材料:骨髓标本来自本院血液科异基因骨髓移植供者及骨髓象正常的非白血病患者,T淋巴细胞来源于健康志愿者,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为本实验室液氮冷冻保存,CXCR4单克隆抗体12G5为eBioscience公司产品。方法:应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后收集培养5d的细胞上清,离心去沉淀后备用。应用尼龙棉柱法分离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调整细胞密度为2×109L-1备用。T淋巴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共培养实验设立3组:T淋巴细胞组、T淋巴细胞 细胞上清组、T淋巴细胞 细胞上清 单抗组。HL-60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共培养实验设立3组:HL-60细胞组、HL-60细胞 细胞上清组、HL-60细胞 细胞上清 单抗组。主要观察指标:MTT法检测T淋巴细胞及HL-60细胞在应用单克隆抗体12G5前后的增殖情况。结果:与T淋巴细胞组比较,T淋巴细胞 细胞上清组、T淋巴细胞 细胞上清 单抗组的吸光度值均明显降低(P<0.05),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HL-60细胞组比较,HL-60细胞 细胞上清组吸光度值明显升高(P<0.05);与HL-60细胞 细胞上清组比较,HL-60细胞 细胞上清 单抗组的吸光度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加入单克隆抗体12G5阻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生物学效应后,不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的效果,但可以抑制白血病细胞HL-60的增殖。  相似文献   
86.
本研究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T淋巴细胞杀伤K562细胞的影响。从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尼龙棉柱法分离外周血T细胞,将T细胞与MSCs共培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的变化.乳酸脱氢酶法检测与MSC共培养及单独培养的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效应,用ELISA法检测IFN-γ IL-4的表达。结果表明,与MSC共培养3天后,CD4^+与CD4^+ CD25^+ T细胞与单独培养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CD8^+T细胞则无显著差异(P〉0.05);与MSC共培养的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减弱,同时IFN-1表达减少,IL-4表达增加。结论:MSC减弱了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效应,与反应体系中CD4^+ CD25^+ T细胞比例增多及IFN-γ、IL-4表达水平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健康人及处于完全缓解的恶性肿瘤患者 ,在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CSF)期间 ,其骨髓CD34 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特点。方法  12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健康供者和 16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 ,在接受G CSF(30 0 μg/d ,共 5d)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期间 ,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骨髓CD34 细胞和T细胞亚群。结果 ①恶性肿瘤患者未应用G CSF时 ,骨髓细胞中CD34 细胞的初始值为 (0 .5 2± 0 .31) % ,同等条件下正常供者骨髓细胞中CD34 细胞的测定值为 (1.2 0±0 .6 8) % ,两者有显著差异 (P <0 .0 1)。应用G CSF 4 8h后 ,两者的测定值分别为 (1.2 2± 0 .4 2 ) %和(2 .0 7± 0 .5 2 ) % ,CD34 细胞均较前有明显增加 (P <0 .0 1) ,且两者之间仍存在明显差异 (P <0 .0 1)。CD34 细胞的高峰值出现在应用G CSF 96h后 ,分别为 (2 .2 3± 0 .34) %和 (2 .4 4± 0 .5 4 ) % ,分别较未应用G CSF时差异显著 (P <0 .0 1) ,两者之间无差异 (P >0 .0 5 )。②无论是否应用G CSF ,恶性血液病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均处于倒置状态 ,而正常供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则比例正常。随两者应用G CSF后CD34 细胞的逐渐增加 ,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结论 完全缓解的恶性血液病患者 ,在应用G CSF4 8  相似文献   
88.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23岁,因"乏力、发热、头晕1个月余"于2016年9月入院。患者于2016年7月中旬无诱因出现面色苍白、乏力、间断发热(体温最高达38.5℃)。上述症状逐渐加重,伴咽痛、牙龈肿痛。7月19日当地医院血常规示:WBC 87.56×10~9/L,HGB 71g/L,PLT 17×10~9/L。骨髓形态示:粒  相似文献   
89.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 CHOP 方案治疗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39例2006年1月-2012年6月我院住院确诊为 DLBCL 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 R - CHOP 方案治疗,每3周1疗程,共4-6疗程。结果:39例患者中16例获完全缓解( CR),CR 率为41.0%,12例获部分缓解( PR),PR 率为30.8%,总有效率(CR + PR)为71.8%(28/39),好转(MR)和无变化(NC)各4例(10.3%),疾病进展(PD)3例(7.7%);单因素分析发现,CR 及 PR 率与性别、年龄、ECOG 评分、结外病变数目无关(P ﹥0.05)。但与临床分期、LDH 水平、β2- MG 水平、B 细胞来源( GCB 型、Non - GCB 型)及有无大包块病变有关(均 P ﹤0.05),患者28个月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54.8±5.2)%和(65.4±5.7)%。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 R - CHOP 方案治疗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近期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该病的一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