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隐翅虫体内毒素与皮炎关系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0年 6月在合肥市郊发生了隐翅虫皮炎流行。为了阐明隐翅虫体内毒素与皮炎等疾病的关系 ,将头、胸、腹 ,分别放在志愿者皮肤上夹碎 ,观察反应。涂抹后 6h皮肤红肿 ,其后炎症反应渐加重。第 3~12天发展成硬块、水疱、脓疱、坏死、结痂 ,并伴有疼痛等症状和体征 ;第 13天炎症渐消退 ;第 19天痂皮脱落 ,但留下疤痕可持续 9个月。虫体经 4℃冷存 6h后 ,其毒性破坏 ,不能引起皮炎反应。虫体用 70 %酒精重量 (1∶10 0 )浸泡 ,6个月后分别配制 1 0 %和 0 5 %的浸液 ,对实验动物的皮肤、眼部进行实验 ,结果表明炎症反应随浸液浓度的增高而加重。病理检查示动物真皮层和皮下结缔组织等有明显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结膜吸吮线虫及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病学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所致的眼病称作结膜吸吮线虫病(thelaziasis).本虫寄生部位特殊,仅在眼部主要是结膜囊内,有时可一过性爬行于眼球表面.世界上发现人体病例最早是在中国北京(Stuckey,1917)和福州(Trimble,1917).迄今,仍以中国的病例最多,据统计已达331例[1](实际病例远不止这些),病例报告还在不断增加.由于本虫分布于亚洲许多国家,故又称东方眼虫,所致病又称东方眼虫病.随着近些年来对本虫研究的不断深入,已取得全面进展,特作综述.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我国1995年曾报告了麦地那龙线虫感染第一个人体病例,标志着我国又增添了一新的寄生虫病种。此病引起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重视,被1997年1月在日内瓦召开的鉴定消灭麦地那龙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细胞内外La3+对急性分离大鼠海马神经元IA、IK电流的影响。方法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细胞内外施加La3+后IA、IK的变化。结果细胞外100μmol/L La3+使IA稳态激活曲线和稳态失活曲线半数电压向去极化方向移动,IA失活恢复时间延长,IA激活动力学抑制。细胞内100μmol/L La3+使IK稳态激活曲线左移,并减弱了细胞外La3+引起的IA稳态失活曲线右移程度。结论细胞内外La3+可能与IA、IK通道蛋白某些位点结合而发挥对通道蛋白的调控作用,细胞外La3+对IA通道蛋白的多个状态都有影响,并且细胞外La3+对IA稳态失活的部分作用可能通过第二信使实现。  相似文献   
15.
淮北市人民医院于2010年1月接诊了一名眼内寄生结膜吸吮线虫患者,现报告如下. 患儿:女,14个月,淮北市百善镇人.因"发现眼内不明虫体1天"于2010年1月22日就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大鼠尾壳核血管的构筑学。方法 两只大鼠脑制成甲酯铸型标本,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营养大鼠尾壳核的动脉多以直角分出,微动脉分支起始部有一长的“鼠尾状”狭窄结构连于主管;微静脉内皮细胞核压迹有聚集倾向,边缘不整,形似弹坑。在微循环水平可见丰富的血管吻合。结论 大鼠尾壳核的动脉多以直角分支分出,血管吻合丰富,并见有较多的“鼠尾状”血管存在。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肝炎患者血浆vWF及其前肽与纤溶系统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纪举  魏然  李震  任道凌  吴亚平  王增贤  陈彬 《医学争鸣》2005,26(14):1289-1292
目的:探讨肝炎患者血浆vWFpp,vWF,tPA,PAI1及DDimer含量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ELISA法对肝炎组及对照组血浆vWFpp,vWF,tPA,PAI1及DDimer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肝炎组血浆vWFpp(1.54±1.83)mg/L与对照组(0.43±0.09)mg/L有显著差异,P<0.01;vWF(60.30±99.81)mg/L与对照组(11.27±5.34)mg/L有显著差异(P<0.01);tPA(27.87±14.05)μg/L与对照组(16.70±7.13)μg/L有显著差异(P<0.01);PAI1(43.22±13.53)μg/L与对照组(63.37±6.63)μg/L有显著差异(P<0.01);DDimer(1.02±1.36)mg/L含量与对照组(0.60±0.67)mg/L有显著差异(P<0.01).vWFpp含量与vWF,DDime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tPA含量与PAI1含量间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其他测定项间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慢性肝炎患者的血液vWFpp,vWF,D二聚体、tPA及PAI1水平能通过不同途径反映肝病时机体的凝血与纤溶系统的状态,且对于病情的判断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患儿男 ,4岁 ,于 2个月前渐出现消瘦、食欲差 ,伴有恶心、呕吐。在当地乡卫生院曾按肝炎治疗 ,但症状无明显好转。于 1990年 6月 2 0日来安徽省五河县医院就诊。体格检查 :消瘦 ,皮肤黑黄 ,口唇粘膜苍白 ,结膜无黄染 ,营养状况较差。肝脏在肋下可触及 ,脾未及 ,下腹略膨隆 ,胃部扪及一质软包块 ,触压有轻度疼痛 ,并出现恶心症状。外周血红细胞为 3 8× 10 12 /L ,血红蛋白为 95g/L。白细胞分类嗜酸性粒细胞占 12 % ,其直接计数为 0 79× 10 9/L。肝功能检查未见异常 ,大便黑色 ,隐血试验 ( ) ,钩虫卵 (- ) ,蛔虫卵 ( )。钡餐X线片可…  相似文献   
19.
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NR1型受体表达的发育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不同培养时期的 N-甲基 -D-天门冬氨酸受体 1型亚单位的免疫活性反应强度 ,并用图象分析方法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 :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的 N-甲基 -D-天门冬氨酸受体 1型亚单位的免疫反应强度 ,在培养第 1d时较弱 ,第 2 d、第 4d和第 7d时反应强度逐渐加强 ,分别为 1d的 2 .44、3 .82和 4.18倍 ,随后反应强度稍有下降 ,第 10 d、第 14 d分别为第 1d的 3 .71和 3 .65倍。表明 :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在发育进程中 N-甲基 -D-天门冬氨酸受体 1型亚单位表达进行性增加 ;当神经元发育成熟时 ,则其表达不再增加。提示 :N-甲基 -D-天门冬氨酸受体 1型亚单位与神经功能成熟有关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大脑基底节区的血管构筑学和血管密度的图像...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