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06篇 |
免费 | 273篇 |
国内免费 | 17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2篇 |
儿科学 | 106篇 |
妇产科学 | 14篇 |
基础医学 | 173篇 |
口腔科学 | 20篇 |
临床医学 | 657篇 |
内科学 | 254篇 |
皮肤病学 | 20篇 |
神经病学 | 112篇 |
特种医学 | 199篇 |
外科学 | 444篇 |
综合类 | 1129篇 |
预防医学 | 668篇 |
眼科学 | 24篇 |
药学 | 508篇 |
16篇 | |
中国医学 | 366篇 |
肿瘤学 | 1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1篇 |
2023年 | 134篇 |
2022年 | 140篇 |
2021年 | 191篇 |
2020年 | 149篇 |
2019年 | 138篇 |
2018年 | 119篇 |
2017年 | 78篇 |
2016年 | 117篇 |
2015年 | 121篇 |
2014年 | 229篇 |
2013年 | 240篇 |
2012年 | 309篇 |
2011年 | 309篇 |
2010年 | 312篇 |
2009年 | 269篇 |
2008年 | 252篇 |
2007年 | 266篇 |
2006年 | 222篇 |
2005年 | 213篇 |
2004年 | 160篇 |
2003年 | 149篇 |
2002年 | 123篇 |
2001年 | 93篇 |
2000年 | 95篇 |
1999年 | 52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集体和个别心理社会干预应用于病人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方法 120例病人被随即分配到干预组( 60例)和对照组( 60例),干预组除药物治疗外,接受系统的心理社会干预,对照组只有药物维持治疗.结果在6个月末和1年末,干预组患者的BPRS、SDSS、SCL-90各量表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说明干预组患者的精神症状、不良情绪及社会功能均有明显好转.结论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适时进行系统的心理社会干预,是行之有效的康复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3.
74.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和纯化截短的泡球蚴rEm18.3抗原重组蛋白,对其免疫诊断特性进行鉴定.方法: IPTG诱导pET41a-Em18.3原核表达质粒,表达和纯化rEm18.3-GST重组蛋白,SDS-PAGE电泳及Western blot法对其进行初步鉴定,ELISA法确定其免疫诊断特性.结果: rEm18.3-GST重组蛋白得到成功表达,SDS-PAGE电泳显示相对分子量为45 kDa.Western blot结果表明,rEm18.3-GST重组蛋白能被AE病人阳性血清识别.对56例多房棘球蚴病(AE)、88例细粒棘球蚴病(CE)、24例其他寄生虫病、24例其他疾病和24例健康者共236份血清进行ELISA检测结果显示,对AE血清诊断的敏感性为10.7%,特异性为99.4%,阳性预测值85.7%,阴性预测值78.1%.结论: rEm18.3-GST免疫诊断价值较低,Em18抗原重要的表位可能位于1-40位氨基酸. 相似文献
75.
目的:从噬菌体7肽库中筛选泡球蚴Em18抗原模拟表位,为研究和开发新的包虫病诊断抗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纯化后的rEm18-GST免疫新西兰白兔,获得抗rEm18-GST的多克隆抗体,进一步纯化,获得抗Em18多克隆抗体IgG,以之作为靶分子,免疫筛选噬菌体随机7肽库.经过5轮的淘筛过程,随机挑取9个蓝色噬菌斑扩增,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并与Em18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经5轮筛选后,阳性克隆得到富集,9个噬菌体克隆的氨基酸序列与Em18无同源性.结论:所得肽段可能是Em18抗原模拟表位. 相似文献
76.
创伤、感染及骨肿瘤等原因造成大段骨、关节缺损的修复是骨科及修复重建外科领域较为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虽然自体骨移植有无免疫反应、快速愈合的特点,但来源有限.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最适合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mouse 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MLEC)生长的体系.方法 小鼠腹腔注射乳化的不完全弗式佐剂(15 d后再注射1次),诱导形成良性淋巴管瘤.消化法分离MLEC,分别置于明胶、鼠尾胶、基质胶或纤维蛋白凝胶包被的培养板中生长,流式细胞术对MLEC进行鉴定,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和形成管样结构的差异,并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结果 从淋巴管瘤中分离得到MLEC.MLEC在明胶、鼠尾胶支持物上生长良好,其群体倍增时间均短于在基质胶和纤维蛋白凝胶上生长的MLEC.MLEC在4种支持物上均可以形成管样结构,在基质胶和纤维蛋白凝胶上形成的管分支数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结论 明胶和鼠尾胶是MLEC生长的较好支持物,而基质胶和纤维蛋白凝胶是体外淋巴管形成的较好模型.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电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将84例DP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糖尿病基础治疗,包括健康教育、严格饮食控制、适当体育锻炼及药物控制血糖。观察组予以甲钴胺片(0.5 mg/次,3次/d)联合依帕司他片(50 mg/次,3次/d)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甲钴胺片(0.5 mg/次,3次/d)治疗,两组疗程均16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和神经电生理指标[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运动支传导速度(MCV)与感觉支传导速度(SCV)]的变化,并比较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6周后,两组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5或P0.01),观察组下降幅度更显著(P0.05);同时两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MCV和SCV较前明显加快(P0.05或P0.01),观察组加快幅度更显著(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DPN的患者能明显改善其神经功能,加快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安全性较好,其机制可能与其能降低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抑制血管内皮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9.
叶下珠复方Ⅱ号对HSC—T6增殖及TIMP—l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叶下珠复方Ⅱ号对肝星状细胞(HSC~T6)增殖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mRNA(TIMP—l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叶下珠复方Ⅱ号抗肝纤维化效果和作用机理。方法体外培养HSC—T6,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叶下珠复方Ⅱ号5.00、2.50和1.25mg/ml组。加药后用MTT法检测各组HSC—T6增殖变化,且采用RT—PCR方法测定各组HSC—T6的TIMP—lmRNA表达。结果叶下珠复方Ⅱ号各剂量组药物对HSC—T6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TIMP—lmRNA表达都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叶下珠复方Ⅱ号能押制HSC—T6增殖和TIMP—lmRNA表达,从而减弱TIMP—l对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促进ECM的降解,这可能是叶下珠复方Ⅱ号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原发性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源性肿瘤的CT检查资料.结果 本组25例神经源性肿瘤中良性肿瘤23例,其中神经鞘瘤11例,神经纤维瘤7例,神经节细胞瘤5例.发生于后纵隔22例,其中2例肿瘤侵入椎管,呈哑铃状改变.1例发生于前纵隔.CT表现为紧邻纵隔的类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密度等于或略低于胸壁肌肉组织,部分病灶中心可见坏死区,3例肿瘤内尚可见斑点状钙化.恶性者2例,均发生于后纵隔,为恶性神经鞘瘤.CT表现为肿瘤密度不均匀,其中1例可见血性胸水,另1例伴有邻近骨质破坏. 结论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具有较典型的CT影像特征,CT除能较准确诊断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外,还可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范围、形态以及累及周围结构等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