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示例: 沙坡头地区,人工植被区,变化  检索词用空格隔开表示必须包含全部检索词,用“,”隔开表示只需满足任一检索词即可!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13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疾病。治疗AMI的主要目的是迅速而持久地恢复梗死相关血管(IRA)和血流,挽救濒死的心肌。在过去的十余年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开通IRA的有效性和简便性已被充分证实,但溶栓治疗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如IRA再通率低、复发缺血事件和再梗死率较高以及有诸多的禁忌证和出血合并症等。近来国外的随机对照研究已证实,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  相似文献   
142.
目的 比较并证实常规再灌注和不同循环时间缺血后适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具有不同的抗细胞凋亡作用。方法 75例AMI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随机分为常规PCI组(26例)、30秒PCI后适应组(25例)和60秒PCI后适应组(24例)。常规PCI组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再灌注开始3分钟内不施加任何干预;30秒PCI和60秒PCI后适应组PTCA球囊扩张使IRA再灌注开通后,1分钟时在罪犯病变的近端用PTCA球囊低压充盈阻塞IRA30或60秒后,再开放灌注30或60秒,然后重复上述的阻塞一开放3次循环操作。应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入组前、24小时、72小时和7天血清sFas和sFasL水平。结果①AMl患者未介入干预前血清sFas和sFas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血清sFas水平术后24小时三组较介入前均下降(P〈0.05),术后第2—3天常规PCI与30秒PCI后适应组再度上升至第7天,60秒PCI后适应组仍保持24小时的低水平且持续下降至第7天(P〈0.05);③60秒PCI后适应组血清sFasL水平术后第7天较常规PCI组下降(P〈0.05)。结论 60秒PCI后适应再灌注治疗方法能明显降低AMI患者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的细胞凋亡水平,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3.
杨源  王乐丰 《云南医药》1999,20(6):411-411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可缩小心肌梗塞面积,维护左室功能,降低死亡率。因此溶栓治疗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疗法。而rt-PA具有更高的再通率,受到了很大的重视。本文总结了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rt-PA溶栓治疗的观察结果。资料与方法病例选择 38例AMI患者,均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及溶栓条件。其中男29例,女9例,年龄36~77岁(平均年龄5769岁)。急性前壁心梗18例(包括前壁,前间壁,和侧壁心梗),急性下壁心梗20例(包括下壁,下后壁和下侧比心梗)。资料来源于北京朝阳医院。治疗方法:38例患者均于发病后12小时内接受溶…  相似文献   
144.
145.
目的:评价门诊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门诊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117例,并与同期住院患者相比较。结果:与住院患者相比,门诊组年龄低[(50±5.8)岁,(68±7.2)岁,P<0.05],平均住院日少[(2±0.6)d,(14±5.6)d,P<0.05],并发症没有增加,且无死亡。结论:门诊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冠脉介入诊疗技术成熟的医院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6.
目的探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12例经临床、心电图、X 线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PDA患儿,采用美国AGA公司生产Amplatzer自膨性蘑菇状封堵器,选择封堵器的型号较PDA最窄径大2 mm,用6F传送鞘经静脉置入,术后即刻行胸主动脉造影。手术前、后均行血液动力学监测,术后24 h,3、6、12 个月作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X线检查。结果PDA最窄径18~6.3 mm,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听诊杂音消失11例, 轻度收缩期杂音1例。15 min后胸主动脉造影示11例完全闭塞(91.6%),随访3~12个月,患儿均无PDA再通及封堵器移位。结论Amplatzer封堵器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成功率高,是目前介入治疗PDA最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7.
148.
心脏介入性治疗引起低血压和心率减慢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目的 分析介入性手术中心率、血压突然降低的原因和临床特征,提出早期诊断的要点和处理方法。方法 (1)出现低血压和心率减慢的229例患者来自于1997年3月-2002年2月接受介入性治疗的5 472例患者,其中急性心包填塞16例(PTCA术后2例、起搏器植入术后2例、射频消融术后12例)、血管迷走性反射213例。将血管迷走性反射患者分为第1组,心包填塞等患者分为第2组;(2)在第一阶段经在50例患者证实阿托品有效性较低后,在第二阶段,当病人出现出汗、头晕、胸闷伴血压和心率突然下降时,直接静脉椎注5-10mg多巴胺,必要时,经剑突下心包穿刺,根据是否继续出血采取相应措施;(3)观察指标:症状出现的时间、多巴胺起效时间、引流量及预后。结果 第1组病人症状多出现在术后,所有患者在静脉注射多巴胺3min内血压升至原水平或高于原血压值,而其他病人即使症状缓解,但血压无一例能升至原血压水平或高于原血压值。结论 当病人出现低血压和心率减慢时,不推荐使用阿托品,而应立即静脉注射多巴胺,如3min内血压不能恢复至或超过原血压水平,应考虑心包填塞,X线透视下心影内侧发现透亮环可以明确诊断,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可挽救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149.
目的外部验证IABP-ShockⅡ(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by cardiogenic shock)评分及CardShock评分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准确性,并与急性生理学-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进行比较。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回顾性纳入2010年12月至2019年5月于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收集患者基本特点资料,并将患者按照院内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APACHEⅡ评分为患者住院期间评分,研究者回顾性收集。IABP-ShockⅡ评分与CardShock评分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评分,分歧与第三位研究者讨论解决。从区分度和校准度两个方面验证与比较评分预测的准确性。使用受试者操作曲线(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描述评分的区分度,使用Delong法比较区分度。使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及校准曲线验证及比较评分校准度。结果共纳入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150例,院内病死率为60%。IABP-ShockⅡ评分属于低风险(0~2分)、中等风险(3~4分)及高风险(5~9)的病死率依次为29%、68%、80%。CardShock评分属于低风险(0~3分)中等风险的(4~5分)及高风险(6~9分)的病死率依次为21%、57%、82%。APACHEⅡ评分<20分、20~30分及>30分的病死率依次为19%、69%、93%。对于院内死亡事件的预测,APACHEⅡ评分显示出优异的区分度(AUC=0.90,95%CI:0.84~0.94),而IABP-ShockⅡ评分与CardShock评分显示出良好的区分度(AUC=0.76,95%CI:0.68~0.83和AUC=0.79,95%CI:0.72~0.85)。在评分的比较中,IABP-ShockⅡ评分及CardShock评分的区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6 vs 0.79,P>0.05),但均显著低于APACHEⅡ评分(0.76 vs 0.90,P<0.05和0.79 vs 0.90,P<0.05)。根据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所有评分均获得充分的校准(P>0.05)。根据校准曲线,三种评分均显示出较为准确的校准度。结论尽管准确性差于APACHEⅡ评分,但IABP-ShockⅡ评分及CardShock评分对于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院内死亡风险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0.
目的总结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999年1月至2018年10月共收治AMI 16038例,其中合并VSR患者44例,对这44例AMI合并VS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例AMI合并VSR患者中男性24例(54.5%),女性20例(45.5%),平均年龄(71.0±6.5)岁;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包括累及前壁的心肌梗死)35例(79.5%),非前壁心肌梗死9例(20.5%)。手术治疗9例,其中7例为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2例外科手术(1例为室间隔修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室壁瘤切除术,1例为室间隔修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瓣膜修补术)。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均较显著,除2例封堵术患者院内死亡外,其余手术患者生存期均大于1年。结论VSR是AMI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手术治疗的近期预后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介入封堵治疗在改善症状及预后等方面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