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7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30篇 |
内科学 | 126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27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7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4篇 |
2018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近期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湘西自治州医院2000~2002年146例AMI患者发病24 h内急诊PCI的临床资料。
结果 141例急诊PCI成功,成功率96.6%,病死率2.7%,平均住院13 d。
结论 对于胸痛超过12 h但小于24 h,仍然有缺血症状和体征的病人,急诊PCI仍然安全有效。相似文献
102.
作者分析了22例左侧三房心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经手术证实,经尸检或造影证实各1例。10例为单纯左侧三房心,12例俣并其他心血管畸形,描述了本病的胸部平片和心血管造影征象,左房真腔、假腔和异常纤维肌性隔膜的形态和运动特征。评价了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讨论了手术、病理、造影所见和临床征象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本病的发病机理,分析表明,左房假腔排血受阻程度及合并畸形与发病年龄和临床症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3.
104.
老年人左主干病变所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与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左主干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所致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PCI的疗效与特点。方法选择在我中心完成AMI行急诊PCI的患者中以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的老年患者14例,7例合并心源性休克(50.0%),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7例和存活组7例,对比2组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对存活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是否发生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结果共有12例患者接受PCI支架置入,其中2例于术后1h内死于导管室。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无侧支循环比例明显增高(100%vs 42.9%,P=0.02)。结论老年左主干急性病变所致AMI患者急性期病死率高,尤其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但存活者远期预后较好。对于左主干非完全闭塞且有较好侧支循环者急诊PCI可能会降低院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5.
冠状动脉搭桥术合并肺栓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索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合并肺栓塞的特点,为有效防治肺栓塞提供线索。方法 对1995年1月至2005年10月期间2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合并肺栓塞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冠状动脉搭桥术合并肺栓塞的病人中,45.4%的患者有明确的下肢静脉血栓;81.8%的患者存在低氧血症;81.8%的患者出现了心电图的动态改变;D—dimer升高占63.6%;心肌酶升高占18.1%;CTPA检查示9例为两侧肺动脉栓塞,13例为单侧肺动脉栓塞;81.8%的患者存在肺通气一灌注比例失调。结论 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合并有多种易栓因素,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主要危险因素,需要我们重视并积极防治;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合并肺栓塞的表现纷杂,要综合分析,以避免或减少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07.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肌梗死患者造影改变、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成功一例乔树宾王乐丰RondickY.L.Lim⒇1临床资料患者男,64岁,牧场工人。因间断性胸闷、胸痛10余年入院。10余年前因频发心绞痛1个月住院,当时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三...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评价多层CT(MSCT)诊断邻近支架冠状动脉血管段狭窄的价值.方法 时2003年8月至200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62例成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共植入80枚支架)的患者,于随访期同时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把两种成像技术对临近支架的冠状动脉血管段狭窄程度的测量结果 进行对比.结果 80个邻近支架冠状动脉血管段有57段(71.25%)可供研究;不能评价的主要原因是移动伪影(13/23,57%)和严重钙化(8/23,35%).直径的测量结果 ,MSCT和CA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2±0.7)mm比(2.79±0.73)mm,配对差均值(0.28±0.64)mm,P<0.05].MSCT正确诊断5个狭窄节段,漏诊1例,其评价邻近支架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93%、93%、56%、98%.结论 MSCT诊断邻近支架节段冠状动脉狭窄具有很高的准确度.影响MSCT诊断特性的主要因素是运动伪影和冠状动脉弥漫性钙化.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分析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置入术后极晚期血栓(very late stent thrombosis,VLST)患者再次发生支架内血栓的临床情况,探讨反复发生支架内血栓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6年1月到2014年2月,共完成4463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入选经造影证实为DES置入术后VLST的患者66例。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再次出现支架内血栓,将患者分为再发血栓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造影和介入治疗资料以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分析VLST患者再次发生支架内血栓的临床特点,探讨反复发生支架内血栓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随访0.5~90个月,共有8例(12.1%)患者再发支架内血栓,为再发血栓组;其余58例未再发支架内血栓的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VLST距第一次PCI时间、VLST时AMI部位(前壁ST段抬高)、Killip心功能Ⅰ~Ⅱ级、高血压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单因素分析发现持续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s therapy,DAPT)(HR 0.09,P=0.022)和再次置入第1代DES(HR 3.27,P=0.096)两项因素的P<0.1,纳入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坚持持续的DAPT是随访中无再发支架内血栓的唯一预测因素(HR 0.10,95%CI 0.01~0.90,P=0.04)。结论DES置入术后VLST患者可再次发生支架内血栓,值得临床重视。避免再次置入第一代DES和坚持DAPT可能有助于减少支架内血栓事件的再次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0.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TIA和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通常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处及近侧颈内动脉.有报道在不同的人种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和狭窄程度不同[1,2].颈动脉是连接心脑两个重要器官通道,所以颈动脉可能与两者皆有关系.已经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心病存在相关性.并且随着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的加重,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我们对冠状动脉3支病变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同时对冠状动脉3支病变的患者中,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和颅内动脉受累情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