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44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72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4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探讨面罩无创正压通气在老年病人冠脉搭桥术后早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8例≥70岁的老年冠心病人冠脉搭桥术后拔除气管插管给予面罩无创正压通气,观察各种检查结果及呼吸参数的变化。结果面罩无创正压通气后呼吸相关生理参数明显好转,34例病人顺利脱机。结论面罩无创正压通气可以有效改善病人的呼吸状态,促进呼吸、循环系统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2.
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们手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77例,现总结其手术方法及临床经验,以期提高该类病人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93.
右腋下小切口心脏瓣膜替换术中意外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于 1997年 3月至 2 0 0 0年 6月 ,对 12 6例心脏病患者经右侧腋下小切口 ,完成了心脏瓣膜替换手术[1] 。其中 5例术中出现意外情况的患者 ,经及时处理后均顺利脱离危险 ,现将处理经验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见表 1。2 .处理方法 :例 1患者下腔静脉出表 1 患者临床资料病例性别 年龄(岁 )心功能(级 ) 诊断意外发生部位发 生 原 因1男 5 8ⅡAI下腔静脉和主动脉根部灌注插管处出血 术终放置除颤电极时损伤下腔静脉 ,升主动脉壁粥样硬化、钙化 ,止血困难2男 5 0Ⅲ MS、AS、AI、MI 升主动脉插管处出血升主动…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索经右侧乳缘下切口行再次瓣膜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12月至2017年3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共20例患者经右侧乳缘下切口行再次瓣膜手术(右侧乳缘下切口组),其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51±8)岁。选取同时期20例经胸骨正中切口再次行二、三尖瓣手术患者(正中开胸组),其中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46±5)岁。右侧乳缘下切口组采用股动静脉插管,上腔静脉常规直角插管,第4肋间进胸,不断肋骨,常规升主动脉阻断或心室颤动下完成二、三尖瓣成形或置换、心房颤动消融和左房折叠等术式。结果正中开胸组有3例开胸时出现心脏破裂,而右侧乳缘下切口组只有1例游离下腔静脉时右房破裂。右侧乳缘下切口组开胸体外循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正中切口组[(55.0±22.0)minvs.(94.0±38.0)min,P0.001;(12.3±3.7)d vs.(15.7±6.7)d,P=0.032]。右侧乳缘下切口组开胸时出血量和术后24 h引流量均显著少于正中开胸组[(92.0±37.0)mlvs.(342.0±157.0)ml,(202.0±117.0)mlvs.(567.0±254.0)ml,P均0.001]。结论右侧乳缘下切口行再次心脏手术可完成除升主动脉和主动脉瓣操作之外的任何瓣膜和左房操作,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患者术后恢复快、美容效果好等优点。此外,对于外科医生而言,该技术手术难度较低,如果具备正中切口的解剖基础,完全可胜任此手术,但术中需注意肺和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95.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时间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8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现肾功能损伤的患者作为肾功能异常组,随机选取37例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它们的资料,对两组病例的CPB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肾功能正常组的CPB平均时间(143.41 ± 48.20)min,肾功能异常组的CPB平均时间(197.82 ± 43.39)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 27),CPB时间< 150 min肾功能异常的患者5/27例(18.5%),CPB时间> 150 min肾功能异常的患者23/38例(60.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5).结论:CPB时间可明显影响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肾功能.  相似文献   
96.
患者男,41岁。2006年在外院行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口服华法林3 mg qd抗凝,近1年未复查凝血酶原时间(PT)。2011年12月18日起出现左膝关节疼痛,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风湿热,对症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12月20日左下肢疼痛加剧,以左腹股沟处明显,屈髋时疼痛减轻。到原手术医院进一步就诊,行血管超声检查提示,左下肢腘以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经右腋下小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12月经右腋下5~10 cm小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68例的资料。二尖瓣成形方法包括瓣叶裂隙修补6例,瓣叶部分切除28例,交界成形12例,双孔成形10例,人工腱索6例,腱索缩短3例,瓣叶心包补片修补3例;68例中人工瓣环植入38例。结果 6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手术死亡。术后1周复查超声心动图,二尖瓣无明显反流或仅微量反流52例,轻度反流16例。随访65例,随访时间3个月~8年,其中〉3年32例,2例复发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经胸骨正中切口行二尖瓣置换手术。其余患者二尖瓣反流均在中度以下。结论右腋下小切口二尖瓣成形术创伤小,出血少,临床效果良好,并且切口位置隐蔽,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在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顺行选择性脑灌注(antegrade selective cerebral perfusion,ASCP)下行主动脉弓部手术后发生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12年4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13例行主动脉弓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4 h患者神志是否恢复清醒,将113例患者分为神志恢复正常组[正常组,n=73,男55例,女18例;(48.1±10.9)岁]和苏醒延迟组[n=40,男29例,女11例;(52.2±11.4)岁].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导致患者术后发生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 结果 住院死亡9例(8.0%),其中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心力衰竭2例,纵隔感染1例,肺出血1例.术后24 h内苏醒延迟组死亡7例(17.5%),正常组死亡2例(2.7%),苏醒延迟组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6).随访94例(正常组65例、苏醒延迟组29例),随访时间4~95个月.随访期间死亡8例(正常组5例、苏醒延迟组3例),其中死于脑卒中2例,心力衰竭3例,肺出血2例,死亡原因不明1例.失访10例.主动脉弓部手术后苏醒延迟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42)、合并高血压病(P=0.017)、急诊手术(P=0.001)、体外循环时间(P=0.007)、升主动脉阻断时间(P=0.021)、输血(P=0.012)是主动脉弓部手术后发生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诊手术(P=0.005)、体外循环时间>240 min (P=0.000)是导致主动脉弓部手术后发生苏醒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主动脉弓部手术后发生苏醒延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术前应明确患者的诊断、发病部位、病变累及的范围,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术中加强脑保护的同时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改进手术操作、围术期维持循环平稳等均是预防苏醒延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总结主动脉弓部手术中停循环温度及脑灌注方式的临床研究现状。方法 以“主动脉”“主动脉弓”“脑保护”“脑灌注”和“aorta”“aortic arch”“brain protection”“cerebral perfusion”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Sino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2000年1月-2020年1月相关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42篇,其中包括3篇中文文献和39篇英文文献。对主动脉弓部手术脑保护措施中停循环温度和灌注方式的临床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结果 深低温和顺行脑灌注是目前临床主动脉弓部手术中应用较普遍的脑保护措施,具有良好的脑保护效果;同时,众多研究显示中低温和逆行脑灌注同样安全、有效。结论 低温联合灌注保护策略正逐渐成为主动脉弓部手术中脑保护策略的主流形式,但对于温度、灌注方式等的选择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