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出芽式血管生成是视网膜血管生成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视网膜正常发育和新生血管性眼病中发挥作用。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是确保出芽式血管生成的必要条件。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多种亚型,每种细胞群均发挥不同的功能,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受到信号通路、代谢、免疫炎症和非编码RNA等多种因素调控。本文就血管内皮细胞在视网膜出芽式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动脉瘤型毛细血管扩张症(1型Mac-Tel)伴黄斑水肿患眼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黄斑区血流密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1型Mac-Tel伴黄斑水肿患者14例1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例6只眼,女性8例8只眼;平均年龄(35.3±9.3)岁。所有患者均行BCVA、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BCV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并转换为logMAR视力记录。患眼均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采用OCTA仪对患眼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3个月,停止治疗后2个月时的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范围300μm宽度内的血流密度(FD-300),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治疗前后黄斑区血流密度、CMT比较行配对t检验;血流密度与CMT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前,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69±0.07,平均CMT为(468.43±26.59)μm。SCP、DCP平均血流密度分别为(50.99±1.19)%、(43.79±1.44)%,FD-300为(50.73±1.16)%。治疗后1周,1、3个月和停止治疗后2个月与治疗前logMAR BCVA、CMT、DCP血流密度、FD-3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MAR BCVA:t=6.77、13.30、16.99、9.51,P=0.00、0.01、0.00、0.01;CMT:t=6.99、15.88、26.10、6.50,P=0.00、0.01、0.01、0.00;DCP血流密度:t=6.75、8.61、15.12、7.63,P=0.00、0.01、0.01、0.00;FD-300:t=11.86、13.08、14.36、4.41,P=0.00、0.01、0.01、0.03)。治疗前SCP血流密度与停止治疗后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P=0.19);其余各治疗后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0、6.84、6.27,P=0.00、0.01、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D-300与CMT呈显著正相关(r2=0.54,P=0.04)。结论1型Mac-Tel伴黄斑水肿患眼SCP血流密度无明显变化,DCP血流密度降低,FD-300增加;抗VEGF药物治疗后,DCP血流密度增加,FD-300降低;FD-300与CMT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患者及陪护的手卫生执行现状,为手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4月,自行设计住院患者手卫生问卷,随机选取某省级综合中医院患者及陪护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及手卫生时机的洗手频率。结果 患者及陪护的手卫生执行率为94.40%;其中吃饭前手卫生和上完厕所后执行率最高,分别为96.76%和96.72%;打喷嚏/揩鼻涕后最低为90.05%。不同性别和学历的患者及陪护手卫生执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患者及陪护手卫生执行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该院患者及陪护手卫生总体执行情况较好,但打喷嚏/揩鼻涕后和吃药前稍低,应健全和完善手卫生管理,提升患者及陪护手卫生执行率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R)是以视网膜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伴随脉络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功能障碍为特点的疾病,一般具有自限性,但多数急性和慢性CSCR需进行治疗。目前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激光、手术、药物和基因治疗。(国际眼科纵览, 2018,  42:  107-110)  相似文献   
15.
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是一种病因复杂、对不同治疗反应不同的疾病,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通常伴随高眼压,且较其他类型的青光眼对视神经有更强烈的损害.对此类患者的葡萄膜炎和青光眼都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现有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本综述主要概述了包括小梁切除术、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非穿透性深层巩膜切除术、青光眼引流植入物、微创青光眼手术在内的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的外科治疗技术,讨论了各种常见外科治疗方法的应用以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苦豆子内生真菌诱导子促进宿主生物碱合成关键酶—赖氨酸脱羧酶(LDC)基因的表达的方法。方法根据苦豆子LDC和Lectin基因序列设计目的基因引物QLDC-F/QLDC-R和内参基因引物Lectin-F/Lectin-R;以5倍梯度稀释的c DNA作为标准样品,建立目的基因QLDC-F/QLDC-R和内参基因Lectin-F/Lectin-R的标准曲线,优化qRT-PCR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分析比较半定量PCR与qRT-PCR的灵敏度;在苦豆子内生真菌NDZKDF13诱导子不同诱导时间下,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宿主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A)的含量,qRT-PCR检测LDC基因的表达量,分析在内生真菌诱导下LDC基因与OMA合成积累的关系。结果在qRT-PCR体系中c DNA质量浓度为200 ng/μL,退火温度为61℃时检测结果最好;构建的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标准曲线,其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扩增效率都在99%以上,灵敏度是半定量PCR的25倍;在内生真菌NDZKDF13诱导子诱导作用下,宿主LDC基因的表达量在第6天达到峰值,为对照的25.58倍;OMA含量的增加滞后于LDC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在诱导子处理第9天达到最高峰。结论成功将qRT-PCR技术应用于苦豆子的功能基因研究。通过对各种条件的优化探索,建立了准确和简单易行的检测苦豆子的功能基因表达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