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多发性骨髓瘤医院感染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住院治疗的16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8例MM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6例,感染率27.38,粒细胞缺乏组医院感染率、感染致死率明显高于非粒细胞缺乏组(P<0.01)。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致病病原体以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为主。MP和MVCP方案化疗患者的感染率(20.62%和25.71%)与VAD的M2组的(69.23%和66.67%)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粒细胞缺乏组平均感染日13.65天高于非粒细胞缺乏组的8.72天(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应积极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22.
24.
急性白血病161例颅内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颅内出血(ICH)相关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其病死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血液科1989年12月至2002年8月发生ICH的AL患者161例(ICH组)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无ICH的AL患者169例为对照组(非ICH组).结果 ICH最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急变期患者(13.89%),其次为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5)(9.79%)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9.17%)患者,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容易发生ICH.ICH与血小板减少、低血红蛋白水平、疾病病程、合并感染和高白细胞计数等密切相关;头颈部出血往往是ICH的先兆.ICH的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ICH的几率随着白细胞(WBC)的增高而上升,随血小板(Plt)的上升而下降.WBC每增加1个单位,ICH的几率就增加大约0.6%;Plt每增加1个单位,颅内出血的几率就减少大约0.8%.结论 ICH与严重的血小板减少、高白细胞计数密切相关,如这些患者出现头颈部出血预示ICH即将发生,应及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预防ICH. 相似文献
25.
采用单克隆抗体抑制实验、酶水解法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检测等技术研究人血小板上中国蕲蛇毒(CAAV)受体的定位。结果发现:抗血小板糖蛋白Ⅰb(GPⅠb)单克隆抗体SZ-2、HIP1显著抑制125I-CAAV和血小板特异性结合并呈浓度依赖性,最大抑制率分别为94.7%±2.0%和83.0%±2.9%;随糜蛋白酶水解血小板浓度和作用时间不断增加,血小板膜上的GPⅠb不断被酶解去掉,125I-CAAV与血小板特异结合率不断下降,从89.4%降至4.4%;抗GPⅠb单抗HIP1显著抑制CAAV活化的血小板表面GMP140的表达,抑制程度与HIP1浓度呈负相关(r=-0.992)。研究结果证明CAAV受体位于人血小板膜的GPⅠb上。CAAV通过与人血小板上受体GPⅠb结合而发挥其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26.
27.
28.
29.
30.
丹参酮ⅡA诱导原代培养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 Tan ⅡA)对原代培养的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将5例APL患者白血病细胞分别与0.5μg/ml Tan ⅡA在体外共同培养7天,而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测定药物作用前后细胞的四唑氮蓝(NBT)还原能力,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DNA周期、CD33及CD11b的表达.结果显示:0.5μg/ml Tan ⅡA可诱导82.5%±4.8%的APL细胞向终末细胞分化,并使细胞生长明显受抑,NBT还原能力显著增强;CD33表达下降,CD11b表达升高,与全反式维甲酸的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Tan ⅡA将APL细胞阻滞于G0/G1期,S期细胞数明显减少.本研究结果表明,Tan ⅡA在体外能诱导APL细胞向终末分化,其作用与全反式维甲酸相当,进一步开发它将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