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6篇
临床医学   98篇
内科学   2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109篇
预防医学   88篇
药学   50篇
  3篇
中国医学   51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瓶(桶)装饮用纯净水(以下简称:瓶装水),已成为我国广大城乡居民的一种主要饮水形式,对于降低饮用水中各种化学、毒性污染物,提高饮水水质,缓解水质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全国许多城市对瓶装水微生物的抽查结果,菌落数和大肠菌群合格率不高,一般合格率徘徊在30%~60%之间,而且难以保证微生物指标合格率稳定。瓶装水微生物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食品卫生安全十分突出的问题。作者采用现场调查、试验和实验室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臭氧(O3)在纯净水消毒中的技术应用和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某些不完善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尿路上皮癌胚抗原1(UCA1)在肾透明细胞癌(KIRC)患者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本院诊治并保存完整的KIRC患者癌组织标本56例为KIRC组,同时另取患者配对癌旁正常肾组织(距肿瘤边缘>5 cm)作为对照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lncRNA UCA1表达水平,分析lncRNA UCA1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生存的关系。结果:KIRC患者肾癌组织中lncRNA UCA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ncRNA UCA1表达水平与TNM分期、Robson分期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lncRNA UCA1高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lncRNA UCA1低表达组(P<0.05)。lncRNA UCA1高表达是影响KIRC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lncRNA UCA1在KIRC患者肾癌组织中高表达,与TNM分期、Robson分期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是影响KIRC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血瘀的病理基础,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对其血液流变学及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伴血瘀证的T2DM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饮食控制和DM常规治疗,治疗组加行葛根素注射液治疗15 d。治疗前后,检测两组血液流变学、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sICAM-1、sVCAM-1及hs-CRP均明显下降(P均〈0.01)。结论葛根素能改善T2DM合并颈动脉硬化伴血瘀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调节免疫细胞黏附分子表达,有效地防治或延缓T2DM合并颈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4.
患者男性,61岁。因无明确诱因多次发生肉眼血尿1年,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不尽而就诊。尿常规:潜血(+++)。B超检查:膀胱充盈,在膀胱右后方探及数个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大小为 2.5cm x1.8cm x1.5cm,2.9cmx 2.6cmx1.5cm不等,紧靠膀胱,呈椭圆形,囊壁较厚,缺口与膀胱相通,其中两个憩室内分别见 1.4cmx1.0cmx1.1cm,1.3cmX1.1cmX1.1cm强回声光团后方伴有声影。前列腺增大凸向膀胱,内回声不均质。B超诊断:膀胱多发憩室伴结石;前列腺肥大。 手…  相似文献   
25.
目的了解引起血流感染的厌氧菌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并调查原发感染疾病,以期指导临床有效控制厌氧菌血流感染的发生。方法采用Bac 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血液检测,ATB鉴定仪进行病原菌鉴定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63株厌氧菌血流感染病原菌主要是产气荚膜杆菌(31.7%)、脆弱拟杆菌(25.4%)和具核梭杆菌(11.1%)。这些病原菌对甲硝唑、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氯霉素和酶抑制剂药物的耐药率均10.0%,其中对甲硝唑的耐药率2.0%;对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30.0%。革兰阳性厌氧菌对头孢西丁和头孢替坦敏感,革兰阴性厌氧菌对头孢西丁和头孢替坦的耐药率分别为15.4%和20.5%。主要原发感染疾病为肠道术后感染(22.2%)、脓胸(17.5%)和阑尾穿孔(11.1%)。结论致厌氧菌血流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和革兰阳性梭状芽胞杆菌;在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未出来之前,临床医生可选择甲硝唑、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酶抑制剂作为抗厌氧菌的经验用药。引起厌氧菌血流感染的原发感染疾病主要为肠道、胸腔、女性生殖道的多种疾病,尽早做好原发疾病的防控工作,将有利于减少厌氧菌血流感染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寻肝移植大鼠肝窦内皮细胞(SEC)损伤的详细过程、方式及机制,为冷保存再灌注损伤的保护研究开辟新的途径.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UW 1 h肝移植组(n:48)、Uw 12 h肝移植组(n=48).大鼠原位肝移植采用双袖套法,分别于术后不同时相点采取血液及组织标本,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透明质酸(HA)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TUNEL法检测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及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状况.结果 UW 1 h、UW 12 h组肝移植后血清ALT、HA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UW 12 h组又明显高于Uw 1 h组(P<0.05).UW 12 h组ALT水平于术后6 h达高峰,而HA水平却在术后1 h、24 h呈双峰表现.Uw 12 h组首先出现SEC的凋亡继而出现肝细胞的坏死,且UW 12 h组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明显高于UW 1 h组(P<0.01).两组大鼠SEC的AI均于术后6 h达高峰,与血中ALT的高峰时相点一致.肝移植术后Bcl-2表达明显减弱(P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猪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改进方法。方法 选封闭群小型猪为实验动物 ,对既往猪原位肝移植模型进行系列改进 ,观察新建动物植模型的成功率、重复性和稳定性。结果在实验动物选择、手术方式及术中监护管理等方面进行改进的基础上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 2 0次 ,手术时间 (181.0± 2 5 .8)min及无肝期 (2 8.4± 3.2 )min较传统猪原位肝移植术明显缩短。动物术后肝功能恢复顺利 ,1周存活率 90 % ,15例动物长期存活。长期存活动物的血管和胆管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 改进后的猪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具有操作简便 ,标准化程度及手术成功率高 ,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优点 ,是大动物肝移植系列研究的较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8.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健康婴幼儿鼻咽部肺炎链球菌携带率及血清型分布。方法选取武汉地区3个社区,于2009年4月和12月对12~18月龄健康婴幼儿进行鼻咽拭子采样,采用"Optochin"实验进行细菌鉴定,采用"Neufeld反应"试验进行血清分型。结果研究期间共采集596名研究对象鼻咽拭子样本,分离到肺炎链球菌75株,健康婴幼儿鼻咽部肺炎链球菌携带率为12.6%,季节、性别之间携带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分型涉及13个型/群,主要分布在19F(20.0%、15/75)、19A(8.0%、6/75)、6A(8.0%、6/75)、15(8.0%、6/75)、6B(6.7%、5/75)、23F(6.7%、5/75)、14(5.3%、4/75),冬季比春季分布广;7价、13价肺炎疫苗的血清覆盖率为38.7%和54.7%。结论武汉地区12~18月龄健康婴幼儿鼻咽部肺炎链球菌携带率低于2岁以上儿童,主要流行血清型以19F为主。  相似文献   
29.
熊燕华  李风华 《中国药房》2007,18(25):1944-1945
目的:控制医院药品库存,降低药品库存成本。方法:通过单独补货、联合补货、协同补货3种补货策略的成本比较来确定最佳的药品补货策略及各种药品的最佳补货频率。结果与结论:多种药品的协同补货策略有利于降低药品库存成本,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0.
[目的]初步建立一个临床常见病原菌的标准PCR-CE-RFLP数据库,为临床快速鉴定病原菌奠定基础。[方法]选取临床分离的病原菌共167株,筛选16S rRNA基因和16S-23S rRNA间区基因的合适引物,分别用FAM和JOE两种荧光素标记,调整PCR反应条件,让两种引物能同时在同一条件下反应,所得产物先用普通琼脂糖凝胶电泳,再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HaeIII进行不完全酶切,酶切产物50倍稀释后进行毛细管电泳(PCR-CE-RFLP),测定酶切片段长度差异。[结果]针对16S rRNA基因的RFLP谱数据只能将病原菌鉴定到"科"的程度,而单纯应用16S-23S rRNA间区基因的RFLP谱数据虽能区分绝大多数细菌,但个别种属内仍然出现相似的谱型。经过双位点PCR-CE-RFLP分析后,则可将所有细菌鉴定到"种"的程度。[结论]利用16S rRNA基因和16S-23S rRNA间区基因PCR-CE-RFLP进行细菌鉴定简便快捷,能将传统方法需要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小时的鉴定工作缩短到几个小时,是一种极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快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