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正>贲门癌为我国常见肿瘤,临床上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疗效较差,术后5年生存率低于20%,单纯化疗或放疗效果也不佳。为改善中晚期贲门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单孔胸腔镜 (U-VATS) 单向式解剖性右上肺叶切除术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8年7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胸外科原发性ⅠA2~ⅢB期右上叶肺癌患者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 (62.2±9.0) 岁。按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单向式U-VATS组30例,术中循尖前支动脉、右上叶支气管、后升支动脉、肺静脉、肺裂的顺序逐一解剖并切除;常规U-VATS组30例,术中循肺裂、后升支动脉、右上肺静脉、尖前支动脉、右上叶支气管的顺序切除。两组均同期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症及肿瘤T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单向式U-VATS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低于常规U-VAT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4, P< 0.0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站数与个数、胸管引流时间、术区疼痛评分与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完成镜下手术,无中转开胸或手术死亡病例;常规U-VATS组术中分支血管误损伤3例,其中1例中转2孔VATS。术后病理检查气管切缘均为阴性。单向式U-VATS组和常规U-VATS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3.5±13.1) min和(75.2±15.7)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 (83.3±40.1) mL和(150.0±107.5) mL,术后第1、3天术区疼痛评分分别为 (5.4±1.3)分、(4.1±1.1)分和 (6.4±1.3)分、(5.1±1.3)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131、3.183、2.878、3.362, P值均<0.01);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清扫淋巴结站数及个数、术后胸管引流时间和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结论 单向式U-VATS解剖性右上肺叶切除术是可行的,与常规U-VATS相比有一定的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索单向式单孔胸腔镜(SU-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可行性和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由同一术者连续开展肺叶切除并淋巴结清扫术病例的资料,依据术式不同分为单向式SU-VATS组、常规U-VATS组和三孔胸腔镜(M-VATS)组,每组60例。比较三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站数及个数、术后胸腔引流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 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合并症、肿瘤直径与肿瘤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中转开胸,无手术死亡;手术切缘均阴性。SU-VATS组平均手术时间较U-VATS和M-VATS均显著缩短[(100.6±20.3) min vs (123.8±27.4) min vs (119.5±26.4) min,P<0.05]。SU-VATS组胸腔置管时间较U-VATS组明显缩短[(3.1±1.5)d vs(4.0±2.1)d,P<0.05]。SU-VATS组胸腔引流量较U-VATS组明显减少[(485.8±180.9)ml vs(582.5±291.4)ml,P<0.05];SU-VATS组术后住院时间较U-VATS组明显缩短[(6.0±1.6)d vs(6.9±2.0)d,P=0.01]。而SU-VATS组与M-VATS组胸腔引流、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SU-VATS组术后1d疼痛评分显著低于U-VATS组和M-VATS组[(4.6±1.1)分vs(5.9±1.1)分vs(5.4±1.0)分,P<0.05]。SU-VATS组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显著低于U-VATS组[(4.0±1.0)分vs(4.6±1.1)分,P<0.01],而与M-VAT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1.0)分vs(4.3±1.1)分,P=0.15]。SU-VATS组术后第5天疼痛评分仍显著低于U-VATS组[(3.2±1.0)分vs (3.8±1.2)分,P<0.01],而与M-VATS组无统计学差异[(3.2±1.0)分vs(4.3±1.1)分,P>0.05]。各组间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个数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U-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是可靠的,较U-VATS和M-VATS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索单向式单孔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SU-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可行性和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胸外科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由同一术者连续开展肺叶切除并淋巴结清扫术。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依据术式不同分为SU-VATS组、单孔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组(U-VATS)与多孔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组(M-VATS),每组60例。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站数和个数、术后胸腔引流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 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合并症、肿瘤直径与分布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无中转开胸,无手术死亡;手术切缘均阴性。SU-VATS组平均手术时间较U-VATS组和M-VATS组均显著缩短[(100.6±20.3) min vs (123.8±27.4) min vs (119.5±26.4) min,P<0.05]。SU-VATS组胸腔置管时间较U-VATS组显著缩短[(3.1±1.5)d vs(4.0±2.1)d,P=0.02]。SU-VATS组胸腔引流量较U-VATS组显著减少[(485.8±180.9)ml vs(582.5±291.4)ml,P=0.02],SU-VATS组术后住院时间较U-VATS组显著缩短[(6.0±1.6)d vs(6.9±2.0)d,P=0.01];但SU-VATS组与M-VATS组胸腔引流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SU-VATS组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显著低于U-VATS组和M-VATS组[(4.6±1.1)分vs(5.9±1.1)分vs(5.4±1.0)分,P<0.05]。SU-VATS组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显著低于U-VATS组[(4.0±1.0)分vs (4.6±1.1)分,P=0.003],但与M-VATS组无统计学差异(P=0.15)。SU-VATS组术后第5天疼痛评分仍显著低于U-VATS组[(3.2±1.0)分vs (3.8±1.2)分,P=0.007],而与M-VATS组(4.3±1.1)无统计学差异(P=0.15)。各组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和个数、手术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SU-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是可靠的,较U-VATS与M-VATS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45.
摘 要:长链非编码RNA-PVT1(lncRNA PVT1)作为一种重要的致癌性非编码RNA在多种恶性肿瘤呈现高表达并提示不良预后,其通过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lncRNA PVT1在多种肿瘤中具有致癌活性或驱动作用,比如以竞争性内源RNA或作为“分子海绵”负性调控肿瘤相关miRNA的表达促进肿瘤发生等,因此,基于lncRNA PVT1在肿瘤发病中的关键作用,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有望为恶性肿瘤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46.
眼眶重建修复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论述近年来眶壁重建中常用的自体骨材料、异体材料、生物材料的应用进展情况。这些材料各具优、缺点。有些生物材料如羟基磷灰石和多孔高密度聚乙烯材料性能较佳,应用比较广泛。  相似文献   
47.
关于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一般认为血管越少越好。而Thurston和Yan等研究表明,抑制Notch通路提高内皮细胞增殖和肿瘤血管的密度,却可以抑制肿瘤生长。两个研究团体用小鼠异种移植模型考察了Notch受体配体DLL4的作用。Thurston等分别通过增强c6神经胶质瘤细胞中DLL4或融合了免疫球蛋白G1Fc区域的DLL4(DLL4-Fc)的逆转录病毒的表达,激活或抑制肿瘤基质中Notch信号系统。  相似文献   
48.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个复杂的级联系统,该系统过量表达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和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受体(AT1R)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基于RAS抑制剂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考虑RAS抑制剂有可能降低心肌血管重建术后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然而,有关心肌血管重建术后冠脉血管再狭窄或再闭塞方面的研究数据并不一致。在多数研究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并不能降低心肌血管重建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相反,ACEI甚至与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后的再狭窄率升高有关;但选择性AT1R拮抗剂能降低PCI后的支架再狭窄。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术后感染病原菌特点及血清和玻璃体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意义。方法选择于2013年6月-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3 971例。分别采集患者血清标本和玻璃体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GF-1和VEGF含量;同时采集患者玻璃体液标本分离培养及细菌鉴定,进行耐药性试验。结果 3 971例患者中有21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感染率为0.53%;21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中共分离培养病原菌1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5株占78.95%、革兰阴性菌2株占10.53%、真菌2株占10.53%;表皮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红霉素、青霉素G和头孢他啶耐药率较高,均70%;感染组患者血清IGF-1和VEGF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患者玻璃体中IGF-1和VEGF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术后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术后感染患者血清和玻璃体中IGF-1和VEGF水平升高,提示可能参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0.
随着内皮素(ET)受体拮抗剂和转基因动物的大量研究,ET更多的生物学特性被发现,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对内皮素作用的客观认识,尤其对维持正常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及其与一氧化氮、血管紧张素Ⅱ等血管活性物质的关系有新的观点。而最初的关于ET仅作为强烈的血管收缩剂调节血压、过量表达导致各种疾病等观点受到挑战。如早期认为ET-1参与了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而最新研究表明,缺血前预先给予ET-1具有心脏保护作用,且ET-1具有心脏正性肌力的作用等。因此对其受体拮抗剂的某些临床应用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