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6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5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北京市孕产妇死亡评审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为在 2 0 0 0年实现《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及《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 ,进一步提高北京市孕产妇保健管理水平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北京市于 1998年制定了新的《孕产妇死亡报告、调查、评审制度》,通过对孕产妇死亡评审的规范管理 ,提高评审质量 ,为北京市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1997~ 2 0 0 0年 ,北京市孕产妇死亡从 1997年的 18例减少到 2 0 0 0年的 6例 ,死亡率从 2 7.2 / 10万降到 11.0 / 10万 ,说明加强孕产妇死亡评审管理 ,对降低孕产妇死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1997~ 2 0 0 0年北京市户口孕产妇…  相似文献   
32.
北京市围产儿死亡监测与干预研究(1988~1997年)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北京市围产儿死亡变化规律及干预措施成效。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前瞻性研究方法,对1988 至1997 年围产儿死亡情况连续监测,进行动态数列分析。 结果 1988 年围产儿死亡率15 .73 ‰,1997 年10 .93 ‰,下降显著。下降速度大约每隔3 年下降10% 。围产儿死亡原因主要是畸形、新生儿疾病、胎儿因素、脐带因素等。死胎死产主要死因为脐带缠绕、胎儿窘迫、胎盘早剥等,早期新生儿主要死因为早产、窒息、吸入性肺炎等。前后五年主要死因死亡专率有明显下降,如神经管畸形、早产、窒息、吸入性肺炎、胎儿窘迫。死亡评审结果:可避免及创造条件可避免城市占25 % ,农村占41% 。 结论 十年来北京市采取的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各项干预措施是科学的、有效的,2000 年实现NPA 目标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3.
近年来,环境因素对人类生殖健康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环境有害因素对自然流产影响的研究进展.PM2.5因其化学成分复杂且缺乏充分研究数据,对自然流产的影响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4.
目的了解项目地区人群出生缺陷发生情况,探讨北京市出生缺陷监测管理模式。方法按项目要求于2007年10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对西城区、海淀区和大兴区居住满1年以上的产妇所分娩的婴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及生后1年的随访工作。采用发生率描述项目地区出生缺陷发生状况并将人群监测与医院监测出生缺陷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北京市项目地区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1.11‰,婴儿失访率为10.03%;出生缺陷发生率由怀孕28周至生后7天的14.58‰增加到孕28周至生后1年的21.11‰;人群监测与医院监测出生缺陷发生率及顺位均存在不同。结论延长监测时限,建立适合北京市的出生缺陷监测模式。通过加强北京市妇幼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北京市出生缺陷的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35.
目的了解活产出生缺陷患儿的结局。方法对306例2007年7月~2008年9月分娩且家长均居住在北京市海淀区的306例活产出生缺陷患儿,分娩6~8个月时通过电话调查方式询问出生缺陷患儿家长。结果 306例出生缺陷种类主要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除小耳和无耳的外耳畸形、睾丸未降、尿道下裂,占调查总数的75.16%。出生缺陷患儿分娩后6~8个月时的追踪结局主要包括:死亡15例(占4.90%),到医院复诊过至少1次的208例(占67.97%),未到医院复查的76例(占27.13%),家长拒绝承认孩子有出生缺陷的7例(占2.29%)。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仍然是影响婴儿死亡和健康的最主要的出生缺陷;应提高出生缺陷的筛查、诊断水平,明确出生缺陷诊断标准;加强医生与出生缺陷患儿家长的沟通。  相似文献   
36.
目的了解项目地区人群出生缺陷发生情况,探讨北京市出生缺陷监测管理模式。方法按项目要求于2007年10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对西城区、海淀区和大兴区居住满1年以上的产妇所分娩的婴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及生后1年的随访工作。采用发生率描述项目地区出生缺陷发生状况并将人群监测与医院监测出生缺陷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北京市项目地区0-1岁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1.11‰;人群监测与医院监测出生缺陷发生率及顺位均存在不同;8天-1岁发现的出生缺陷儿占30.96%,其中50%以上病例为先天性心脏病;结论延长监测时限,建立适合北京市的出生缺陷监测模式。通过加强北京市妇幼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北京市出生缺陷的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37.
产前超声筛查技术规范化管理与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筛查技术规范化培训考核及管理在提高出生缺陷检出率中的效果.方法 根据对北京市超声产前筛查/诊断技术进行规范化管理程度,将2004年度至2009年度分为3个不同的管理阶段(年度指前一年10月1日至统计年度9月30日).应用检出率描述不同管理阶段5199例出生缺陷监测个案的产前超声筛查情况.采用正确率描述2009年超声人员的超声图片认读情况.应用SPSS 11.5软件分析2007年10月至2009年9月参加培训考核的707人的基本情况,通过x2检验比较超声考核通过组和未通过组在相关变量中分布的差异,探讨产前超声筛查人员操作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随着培训考核方式的不断改进,不同阶段的出生缺陷个案超声产前畸形检出率逐渐提高,2004年度至2005年度为32.43%,2005年度至2007年度为44.81%,2007年度至2009年度为60.71%.2009年187人对各类出生缺陷超声图片认读的正确率由高至低分别为腹裂、总唇裂、脐膨出、神经管缺陷、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肢体短缩,与同年各类型产前超声筛查的出生缺陷检出率相一致.产前超声筛查人员技术水平的影响因素中,考核通过组与未通过组比较,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的比例高(52.8%和47.2%),每月超声筛查量≥50例者比例高(50.5%和49.5%),从事产科超声工作>3年者多(52.5%和47.5%),在产前诊断机构进修者比例高(64.7%和35.3%).结论 产前超声筛查技术规范化培训与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出生缺陷产前超声检出率.产前超声筛查技术水平与操作人员学历水平及是否相对固定从事产前超声检查工作有关.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standardized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of prenatal ultrasound screening on birth defects.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standardized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of prenatal ultrasound screening, the period from March 2004 to December 2009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different management stages. Detection rate was applied to describe the prenatal ultrasound screening of 5199 birth defects cases delivered during the three different management stages. Accuracy rate was used to describe the ultrasonographic diagnosis made by staffs in 2009. SPSS 11.5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information of 707 staffs participated in the training and assessment activities from October 2007 to September 2009. Related factors of prenatal ultrasound operating skills of staffs were analyzed by comparing the distributing discrepancy of the different variables between qualified and unqualified group with Chi-square test. 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prenatal ultrasonographic screening on birth defects increase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raining and assessment methods, which was 32. 43% from March 2004 to September 2005,44.81% from October 2005 to September 2007 and 60. 71% from October 2007 to December 2009respectively. In 2009, 187 doctors were tested on abnormal ultrasound photographs identification. The accurate rates were 80. 0% for gastroschisis, 78. 8% for cleft clip, 75.8% for omphalocele, 71.8%for neural tube defects, 50. 0% for severe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31.0% for acromicria, which were in similar sequence as the diagnostic rate identified by prenatal ultrasound in 2009. Among the staffs attending the prenatal ultrasound screening assessment, more had education background at least university level (52.8% vs 47.2%), more performed ≥50 ultrasound screenings per month (50. 5%vs 49.5 % ), more had been working on obstetric ultrasound over 3 yrs (52.5 % vs 47.5 %) and more had been trained in higher level of hospitals focused on prenatal diagnosis (64.7% vs 35.3%) in the qualified group than in the unqualified group. Conclusions Standardized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of prenatal ultrasonographic screening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iagnosis rate of birth defects.The quality of prenatal ultrasound screening is related to the staff's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whether they are engaged in the position.  相似文献   
38.
北京市2006年至2009年孕中期唐氏综合征筛查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北京市2006年度至2009年度唐氏综合征(也称21-三体)母血清学筛查(简称唐筛)情况,以便评估其质量.方法 运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度至2009年度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及2008年度至2009年度北京市批准的产前筛查机构上报的相关资料.结果 北京市2006年至2009年共有21-三体患儿330例,其中166例孕妇进行了唐筛试验,通过唐筛试验检出的21-三体患儿85例(唐筛检出率51.2%),其中高龄孕妇35例,适龄孕妇50例.高龄孕妇21-三体胎儿唐筛检出率为62.5%(35/56),适龄孕妇唐筛检出率为45.5%(50/110).21-三体患儿的产前诊断率由2006年度的26.8%(11/41)上升到2009年度的47.4%(46/97).适龄孕妇唐筛试验的产前检出率由2006年度23.1%(3/13)上升到2009年度的62.9%(22/35).2007年度至2009年度21-三体患儿中158例进行了孕中期超声筛查,其中62例为超声筛查异常,21-三体患儿产前超声筛查异常率为39.2%.结论 北京市唐氏综合征筛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应该加强质量控制;在目前筛查质量有待提高的情况下,不建议对高龄孕妇进行孕中期血清学筛查;超声在帮助诊断唐氏综合征患儿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应高度重视产前超声筛查.  相似文献   
39.
孕产妇死亡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990~1999年北京市孕产妇死亡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0年中孕产妇死亡呈波动下降趋势,个别年份有明显回升;以5年为一阶段比较,后5年较前5年死亡率有明显下降,经统计学检验,P<0.001,差异有显著性;远郊区县孕产妇死亡率高于城区,经统计学检验,前5年城区与远郊区县的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后5年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城区1999年死亡率为19.0/10万,农村为22.0/10万.从主要死因死亡专率看,多数孕产妇主要死因死亡率后5年较前5年有较明显下降,而异位妊娠导致的死亡率是升高的.10年中居前3位的死因分别是羊水栓塞(18.1%)、妊高征(14.9%)、产科出血(13.6%).其中城区与远县略有不同,城区前3位死因为羊水栓塞(20.7%)、肝病(14.9%)、产科出血(11.5%);远县为妊高征(18.7%)、羊水栓塞(16.4%)、产科出血(14.9%).以5年为一阶段比较,后5年与前5年前3位死因顺位无明显改变.评审结果不可避免死亡占33.1%.认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还有空间,从死亡专率与死因构成的变化趋势看,应对宫外孕与羊水栓塞导致的死亡予以高度重视.一方面对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应继续加强落实与管理,另一方面应重视对主要死因的专题研究.同时应提高门诊与基层妇产科人员及妇女保健人员的责任心与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40.
目的了解北京市二级以下医疗机构计划生育手术室感染管理现状,提出具体改进措施。方法采取现场检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市17所医院进行调查。结果 17所医院均建立了感染管理委员会,做了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工作,17.6%的医院手术室布局流程不合理,29.4%的医院没有手术器械清洗酶,47.1%的医院没有超声清洗设备和高压水枪;患者术后均使用抗菌药物,但7所专科和民营医院不能做耐药菌的相关检测;日常工作中的感染控制工作还不够规范和完善。结论 17所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形式基本健全,但管理职能不够完善,医院感染专兼职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器械清洗设备投入不足,专科和民营医院的感染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