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0篇
肿瘤学   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
目的考察奈达铂联合5-氟脲嘧啶(5-Fu)对顺铂耐药的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奈达铂80 mg.m-2静滴2 h,d1;亚叶酸钙(CF)75 mg·m-2静滴2 h后,5-FU 500 mg·m-2持续静滴6 h以上,d1~5,28 d为一周期。完成2~3个周期后,根据WHO标准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CR+PR)42.4%,1年生存率29.1%;主要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结论对顺铂耐药的晚期食管癌患者,奈达铂联合5-Fu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2.
微量元素铜、锌、硒与恶性肿瘤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血清微量元素铜、锌、硒水平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180-8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及UV-2100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1 438例恶性肿瘤患者及48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铜、锌、硒水平.结果肿瘤患者血清锌、硒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铜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复发组及有肿瘤负荷组患者血清铜及铜/锌比值高于无复发及无肿瘤负荷组(P<0.01),血清锌、硒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消化道肿瘤患者血清锌、硒水平与其它肿瘤患者组间也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仅锌、硒进入方程,且为保护因素.结论低锌、低硒可能是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血清铜升高则可能是肿瘤存在的结果.血清铜及铜/锌比值与肿瘤负荷状态及复发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3.
诺维本(NVB)是一种半合成的长春碱类抗癌药,它选择性抑制有丝分裂细胞微管的合成,而对神经细胞轴索的微管蛋白合成影响很少,因此疗效高而神经系统副作用少[1]。国外报告治疗晚期乳癌疗效较好[2,3,4]。我们用NVB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20例,就其疗效及毒副作用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病例资料本组经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的晚期乳癌患者20例,均为女性;年龄35~64岁,中位数42岁;KPS60~90分,中位数80分。所有病例均有化疗史。治疗前肝肾功能、EKG均正常;要求WBC≥40×109/L。,若治疗前低于此值即给予G—csf75μg~150μg…  相似文献   
34.
目的:筛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患者尿液中有诊断价值的挥发性标志物( VOCs )。方法收集35例DLBCL患者尿液样本( DLBCL 组),30例健康者尿液样本(对照组)。利用顶空气体固相微萃取联用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分析两组尿液样本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应用Wilc-oxon非参数检验分析筛选 DLBCL 患者尿液中的特异性VOCs。结果筛选出正己烷、2-丁酮和4-庚酮3种特异性挥发性标志物。 DLBCL 组正己烷的浓度为(63.45±9.98)μg/ml,2-丁酮的浓度为(105.43±12.81)μg/ml,4-庚酮的浓度为(162.56±25.38)μg/ml。3种物质的浓度在DLBCL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DL-BCL患者尿液中挥发性化合物(正己烷、2-丁酮和4-庚酮)可能是有诊断价值的VOCs。  相似文献   
35.
目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是抗肿瘤治疗里程碑式事件之一,随着ICIs的临床应用,这类药物所导致的免疫相关性毒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也带来了很多挑战。研究观察ICIs在晚期肺癌患者治疗中各系统毒性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43例晚期肺癌患者,在接受Pembrolizumab和Nivolumab治疗后的毒副反应。结果 IrAEs发生率≥25%的毒副反应,包括:疲劳、食欲减弱、恶心、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减少、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减少、贫血(Anemia)、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transpeptidase, GGT)升高、瘙痒。极少数表现3~5级副反应:疲劳、恶心、食欲减弱、肌酐(Creatinine, CREA)升高、心肺毒性,两药发生率无差异(P0.05)。1例患者表现为4级心脏毒性,频发心律失常,以频发房颤为主,伴有贫血、口腔溃疡、肾功能损害,诱发脑梗死,永久停用ICIs治疗。结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肺癌,总体安全性较好,但是需要警惕罕见致命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依西美坦( EXE )与低剂量甲氨蝶呤( MTX)对依西美坦耐药人乳腺癌 MCF-7细胞( MCF-7/EXE)的增殖抑制作用及意义。方法使用 MTT 法检测EXE与低剂量MTX单药和联合给药对MCF-7/EXE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计算依西美坦与低剂量甲氨蝶呤联合给药时的联合指数(CI),评价两药间的相互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C50浓度药物EXE组(120μmol/L)、低剂量MTX组(60 nmol/L)、EXE+MTX组处理后的MCF-7/EXE细胞周期变化。荧光染色观察单药及联合作用对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 Bcl-2、AKT、P-AKT、COX-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MTT法表明,与单药作用相比,联合治疗明显降低 MCF-7/EXE细胞的活性( CI<0.9)。此外, EXE和低剂量MTX的联合使用表现对细胞增殖的协同抑制作用,细胞周期显著阻滞于S期,Western blot法显示联合组与对照组或单个药物组相比对P-ATK、Bcl-2、COX-2蛋白的表达有更强的抑制作用。结论 EXE与低剂量MTX联合使用时对MCF-7/EXE细胞产生协同抑制作用,可逆转耐药。  相似文献   
37.
目的分析胃癌根治术后接受辅助化疗期间,病人血红蛋白下降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15年 1月至 2017年 1月接受铂类 /紫杉类联合氟脲嘧啶类方案辅助化疗的 102例胃癌病人的资料,分析病人临床病理特征与辅助化疗期间血红蛋白下降的相关性。结果 64例(62.7%)病人术后存在贫血, 79例(77.4%)病人辅助化疗期间存在贫血。接受辅助化疗的病人中, 70例(68.6%)血红蛋白下降 1 mg/L及以上, 17例(16.6%)发生 Ⅲ~Ⅳ级化疗不良反应, 7例(6.8%)因不良反应调整化疗剂量及方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深度为 T4的病人血红蛋白下降至少 1 mg/L以及 2 mg/L的发生率明显高于 T1?3的病人(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 100 mL、化疗前存在贫血、白蛋白低于正常值的病人,血红蛋白下降 1 mg/L及以上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 T4、术中出血大于 100 mL、化疗前贫血、低蛋白血症是影响辅助化疗引起血红蛋白下降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索拉菲尼单药以及联合吉西他滨不同顺序给药对KRAS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效应及其机制。方法索拉菲尼和吉西他滨单药以及不同序贯给药作用于A549细胞株。MTT法检测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ERK及Bcl-2的变化。结果索拉菲尼和吉西他滨作用于A549细胞72 h的IC50值分别为(5.91±0.22)μmol.L-1,(10.38±0.80)nmol.L-1;且先用吉西他滨后用索拉菲尼有明显的协同效应。索拉菲尼和吉西他滨分别将A549细胞阻滞于G0/G1期和S期;且先用吉西他滨后用索拉菲尼组的p-ERK及Bcl-2下降最明显。结论索拉菲尼能抑制A549细胞的生长,且先吉西他滨后索拉菲尼的序贯方式能产生明显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39.
1病案摘要患者男性,62岁。2006年8月8日因"上腹饱胀不适伴纳差乏力、消瘦3月余"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B超示:肝右叶16cm×14.8cm巨大占位,门静脉受压显示不清,考虑巨块型肝癌。患者1994年经检查发现乙肝病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SVA)体外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选用人乳腺癌MCF-7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不同浓度SVA(0、3.25、6.25、12.5、25、50和100 μmol/L)处理MCF-7细胞24、48、72 h后的增殖抑制作用,荧光染色法观察SVA(0、2和4 μmol/L)处理MCF-7细胞48 h后的凋亡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测定SVA(0和4 μmol/L)处理MCF-7细胞48 h后的细胞周期变化,免疫印迹法分析SVA(0、2、4和8 μmol/L)处理MCF-7细胞72 h后细胞内Bcl-2和Bax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不同浓度SVA处理不同时间后,MCF-7细胞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且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SVA能够诱导MCF-7细胞出现核固缩、染色质凝集等凋亡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显示,SVA阻滞MCF-7细胞于G0/G1期。免疫印迹 结果 显示,SVA处理组的Bcl-2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SVA浓度的增高,Bcl-2蛋白水平逐渐降低,Bax蛋白水平逐渐升高。结论 SVA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其抗肿瘤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下调Bcl-2蛋白及上调Bax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