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6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在治疗急性重症胆囊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2年3月我科收治的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共386例,均先行PTGD,3~4周后择期行LC术,其中8例继发胆管结石者先行EST取石.结果 386例行PTGD+LC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12 ~45 min,出血量0~ 50 mL,术中发现胆囊三角严重粘连25例,无胆瘘或胆管损伤,LC术住院时间1~3d.结论 PTGD+择期LC可应用于治疗急性重症胆囊炎,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32.
直肠癌双吻合器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直肠癌双吻合器保肛术后预防吻合口漏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7月期间在我院行Dixon术的358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均一次吻合成功,术后出现吻合口漏30例(8.4%),多发生在术后5~10 d,均经非手术综合性措施治疗后漏口愈合,愈合时间14~60 d,中位时间37 d.结论 术前一般状况调整、术中严密操作、正确的引流管放置与灌洗引流、营养支持等综合性措施对低位直肠癌Dixon术后吻合口漏的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3.
目的 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24的表达及与细胞核增殖抗Ki67及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关系,探讨CD24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DnTM Plus二步法检测8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和30例非瘤乳腺上皮组织中CD24及Ki67、Bcl-2的表达情况,分析CD24表达与Ki67、Bcl-2以及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8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D24表达的阳性率为87.2%(75/86),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CD24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未见显著相关(P0.05),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乳腺癌CD24表达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P<0.01),与Bel-2表达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 CIY24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具有相关性,是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和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活化白细胞黏附分子(ALCAM)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血管生成、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66例原发性大肠癌肿瘤组织及相应癌旁大肠黏膜组织ALCAM的表达量。ALCAM蛋白表达量以阳性率和平均荧光强度(MFI)表示。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CD34、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根据CD34的染色情况计算大肠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根据PCNA染色情况计算肿瘤细胞PCNA标记指数。结果大肠癌肿瘤组织ALCAM阳性率48.20±20.68,明显高于癌旁黏膜组织10.58±2.03。肿瘤组织MFI 10.05±4.47,明显高于癌旁黏膜4.56±2.10(t=9.832,P<0.001)。ALCAM的表达增强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随着ALCAM表达增强,细胞增殖指数也随之升高(P<0.05)。大肠腺癌ALCAM蛋白MFI与MVD呈正相关(r=0.267.P<0.05)。而ALCAM蛋白肿瘤细胞阳性表达率与MVD未见明显相关(r=0.234,P=0.059)。结论ALCAM在大肠腺癌中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并与肿瘤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提示ALCAM可能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5.
<正>近年,有学者提出肿瘤的发生、发展不仅取决于肿瘤细胞本身,而且还取决于肿瘤细胞赖以生存的土壤,即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免疫和炎性反应均可构成肿瘤微环境的基本特征[1-2]。而炎性反应在某些类型的肿瘤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补体系统在炎性反应过程中自然而然成为主要参与者[3]。补体系统既可对肿瘤的生长提供保护机制,亦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研究表明CD88可提供肿瘤生长所需的抑制性免疫微  相似文献   
36.
目的检测CD24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表达的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对肝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Elivision法)检测71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CD24的表达情况并分析CD24与原发性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CD24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CD24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HBs状态、肿瘤数目、肿瘤大小、肿瘤有无包膜无关,而与术前AFP水平、组织学分级、血管浸润正相关;CD24、肿瘤数目是影响原发性肝癌预后的预后因素。结论 CD24可能提示原发性肝癌发展的恶性进程,其高表达提示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不良,有望成为一个原发性肝癌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7.
目的初步分析^125I放射性粒子术中植入内照射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手术不能切除的晚期胰腺癌在术中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进行组织间内照射。结果全组22例,生存期〉20个月5例,〉10—20个月9例,2—10个月8例,平均生存期(13.47±8.12)个月。CR5例,PR8例,NC7例,PD2例。总有效率(CR+PR)为59%。治疗后9例3级疼痛患者中5例转为1级;13例4级疼痛患者中7例转为2级,2例转为1级。止痛有效率为59%。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术中植人内照射治疗晚期胰腺癌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重组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rPEDF)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TPC-1)增殖、侵袭和表达有关的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癌细胞增殖率,观察不同浓度rPEDF对TPC-1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细胞侵袭实验检测rPEDF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侵袭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血小板反应素-1(TSP-1)的变化。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穿透数为(91.4±20.3)%明显多于rPEDF处理过的细胞(43.6±13.8)%的2.1倍,加入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后,细胞穿透数减少至72.4%[(72.4±16.5)%,P<0.05],表明rPEDF能有效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的体外侵袭性,至少部分是在VEGF调节的作用下。TPC-1PEDF组(将rPEDF加入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TPC-1中)中VEGF表达量为(0.38±0.04)IU/mL,与未加rPEDF蛋白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作对照[TPC-1con组,(2.11±0.02)IU/mL]比较,平均减少5.6倍(P<0.01),同时TSP-1的表达量TPC-1PEBF组为(1298±116)IU/mL,与TPC-1con组的(251±21)IU/mL比较,平均表达上调5.2倍(P<0.01)。结论 rPEDF能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侵袭并改变其表达。  相似文献   
39.
结肠脂肪瘤7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总结本院自 1993- 0 1~ 2 0 0 1- 0 1收治结肠脂肪瘤 7例 ,占同期收治结肠肿瘤的 1.1%(7/ 6 39) ,占结肠良性肿瘤的 16 .3%(7/ 43)。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术前确诊困难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5例 ,女 2例 ,年龄为 45~ 6 8岁 ,平均年龄 5 4.6岁。下腹部慢性、间歇性疼痛 7例 ,伴粘液血便 6例 ,腹部肿块 1例。X线腹部主位片示肠梗阻 2例 ,X线钡灌肠 4例 ,误诊为结肠癌2例 ,肠套叠 1例 ,提示脂肪瘤 1例。行纤维结肠镜检查 5例 ,诊断为结肠巨大息肉 2例 ,考虑为结肠良性肿瘤 3例。升结肠 1例 ,肝曲结肠 2例 ,横结肠 2例 ,脾曲结肠 …  相似文献   
40.
 目的 研究负载有肺癌细胞株A549可溶性抗原并携带外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的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激活自身T淋巴细胞形成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对A549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用肺癌细胞株A549可溶性抗原致敏DC,再用含有GM-CSF外源基因的腺病毒感染DC,将所得的DC与T细胞混合培养以形成对A549细胞有特异杀伤作用的CTL。细胞分为未处理(N-DC)组、加抗原未感染病毒(A-DC)组和加抗原感染病毒(G-A-DC)组。通过测定乳酸脱氢酶(LDH)计算CTL对A549细胞的杀伤率。结果 当CTL与A549细胞,即效应细胞与靶细胞比值(E/T)为5∶1时,N-DC组的杀伤率为(1.9±0.7)%,A-DC组为(21.3±2.6)%,G-A-DC组为(34.5±4.9)%;当E/T为10∶1时,N-DC组的杀伤率为(4.8±0.8)%,U-DC组为(35.4±3.6)%,G-A-DC组为(51.3±2.9)%;E/T为20∶1时,N-DC组的杀伤率为(5.3±0.2)%,A-DC组为(40.5±7.7)%,G-A-DC组为(72.5±4.7)%。3组之间的杀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2,F=356,P<0.05),通过两两比较,得出G-A-DC组的杀伤率高于其他两组(P<0.001),且A-DC组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以肺癌细胞株A549可溶性抗原致敏的DC可诱导出对A549具有特异杀伤作用的CTL,当所致敏的DC通过腺病毒感染而带有外源基因GM-CSF时,所诱导的细胞毒杀伤反应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