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会阴侧切术采用连续缝合法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连续缝合法在会阴侧切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阴道分娩初产妇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60例,均行会阴左切术。观察组用连续缝合法行会阴缝合术,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间断缝合会阴切口,两组所用缝线均为0/2可吸收线。结果 两组在缝合时间、术后疼痛时间、切口甲级愈合率和住院时间均有显性差异,均P<0.05。结论 连续缝合法应用于会阴侧切术可明显缩短缝合时间,减轻病人术后疼痛,促进伤口愈合,从而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基于助产士门诊系统管理对初产妇会阴损伤、心理健康及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取规律产检、妊娠≤20周的单胎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意愿分为对照组(521例)和观察组(289例)。对照组在妊娠各期接受规律产检、营养和体质量管理,定期参加产前教育课程,入院待产、分娩时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除接受以上常规处理外,由助产士对其进行孕期保健知识评估与指导,心理健康状态评估与系统管理,分娩计划制定,妊娠晚期会阴按摩、分阶段促进自然分娩策略和母乳喂养指导,以及产后42d的追踪随防。结果观察组会阴侧切率和会阴伤口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乳胀率和产后抑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基于助产士门诊的系统管理有利于提高初产妇围生期身心健康水平,提高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93.
[目的]了解过敏原皮肤点刺(SPT)在变态反应性疾病患儿中的应用价值及其过敏原,为变态反应性疾病提供诊疗、预防依据。[方法]选择970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患儿为观察组,835例非变态反应性疾病患儿为对照组,进行皮肤过敏原点刺试验,比较两组阳性率。观察组按年龄分为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学龄组和青春期组,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年份、季度的阳性率。[结果]观察组总阳性率为54.7%,对照组为40.5%,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常见过敏原为粉尘螨与屋尘螨,不同年龄、季度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态反应性疾病患儿SPT检测过敏原阳性率较高,粉尘螨与屋尘螨为变态反应性疾病患儿主要的过敏原,SPT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第2季度SPT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94.
阮景  张颖  潘继红 《护理研究》2013,(10):3328-3328,F0003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 bullosa,EB)是一组以皮肤和黏膜对机械损伤易感并形成大疱为特征的多基因遗传性皮肤病。该病是一种非常少见的遗传病,皮肤损伤处易出现松弛性大疱或大片表皮松解,稍摩擦即剥脱,糜烂蕊大量渗液,易继发感染,常因并发败血症而死亡,加强皮肤护理,预防感染是减少死亡的关键。我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1例遗传性大疱表皮松解症患儿,给予循证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5.
改良助产法对新生儿预后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助产法接生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阴道分娩的产妇 4 0 0例 ,随机分为采用改良助产法接生组 (研究组 )和采用传统方法接生组 (对照组 ) ,每组 2 0 0例 ,对新生儿Apgar评分及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新生儿轻度窒息及新生儿锁骨骨折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改良助产法对降低新生儿窒息及防止新生儿锁骨骨折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
目的优化制备蛋白质微阵列的几个关键因素,初步建立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检测微阵列,以期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方法选择与制备蛋白质微阵列有关的4个因素,即温育时间、封闭剂、封闭时间和与二抗结合时间,进行正交优化,得出制备蛋白质微阵列的最优化条件,并根据该条件,进一步确定6种自身抗原适合的点样浓度及血清的最佳稀释度。根据优化条件,制备出同时检测6种自身抗体的微阵列,并初步应用,与间接免疫荧光(IIF)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加以比较,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制备蛋白质微阵列的最佳优化条件是温育2h,封闭剂采用含有1%小牛血清白蛋白和2.5%蔗糖的PBST,封闭时间为30min,与二抗反应30min,6种自身抗原适合点样浓度从100μg/ml到300μg/ml不等,最佳血清稀释浓度是1∶2。微阵列法对抗核抗体(ANA)的检测与IIF法相比,灵敏度是88.6%,特异度是83.3%,微阵列法对其他5种自身抗体的检测与ELISA法相比,灵敏度在80.0%~88.2%之间,特异度在90.2%~98.6%之间。结论上述优化条件适合于制备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检测微阵列,微阵列检测结果与现有常规方法检测结果比较一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7.
蛋白芯片技术对自身免疫性抗体的检测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自身抗体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蛋白芯片法检测抗dsDNA、抗Ro-60/SSA、抗Ro-52/SSA、抗SSB、抗Jo-1、抗磷脂IgG抗体.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蛋白芯片法检测抗核抗体(ANA),分别统计两种方法检测均阳性、均阴性和单阳性的标本数目.并进行评价。结果 芯片法检测ANA的灵敏度为89%、特异度为60%.芯片法对其他6种自身抗体检测的灵敏度为70.0%~87.5%、特异度为92.7%~98.9%。结论 蛋白芯片法检测自身抗体与常规方法比较,特异度较高,有待进一步改善技术提高其灵敏度。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XPG、MDR-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铂类药物短期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对61例晚期NSCLC患者,采用顺铂(DDP)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2~3个周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以PCR—RLFP方法进行XPGC3507G、MDR-1C3435T、MDR-1G2677A/T的基因型分析,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化疗效果。结果MDR1C3435T型为C/C者的化疗有效率为59.3%,显著高于至少含有一个T等位基因者的26.5%(OR=0.442,95%CI=0.133~1.467,P〈0.05);MDR-1G2677A/T位点至少一个T等位基因者的化疗有效率13.0%,要显著低于其他基因型者的57.9%(OR=0.384,95%CI=0.187~0.789,P〈0.01);XPGC3057位点各基因型化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DR-1C3435T、MDR-1G2677A/T位点多态性可降低铂类药物治疗治疗NSCLC的疗效。XPGC3507G位点多态性对铂类药物治疗NSCLS疗效无影响。  相似文献   
99.
cDNA微阵列与寡核苷酸芯片的制备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 DNA微阵列和寡核苷酸芯片是常见的合成后点样的 DNA微阵列 ,点样方法主要是通过物理吸附或共价结合的方式将探针固定于载体上。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的 c DNA微阵列制备方法 :在多聚赖氨酸包被的玻璃基片表面制备 c DNA微阵列 ;用琼脂糖包被的玻璃基片制备 c DNA微阵列 ;在氨基或醛基修饰的玻璃基片表面制备 c DNA微阵列 ;寡核苷酸芯片的制备方法 :氨基修饰的玻片与 5 `末端带氨基的寡核苷酸探针通过不同的 linker连接 ;硅烷化寡核苷酸直接点样于玻片上制成寡核苷酸微阵列 ;硫代寡核苷酸通过二硫键与巯基修饰的玻片连接 ;水凝胶芯片固定寡核苷酸 ;丙烯酰胺硅烷化的基片与 5′丙烯酰胺修饰的寡核苷酸连接。并展望了基因芯片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0.
目的优化长片段寡核苷酸芯片制备、探针标记及杂交条件。方法通过直接标记方法优化芯片的点样浓度、点样后的固定方法。探索两种靶基因标记方法,并优化杂交液及各种杂交条件。结果采用70mer寡核苷酸探针,点样浓度在10μmol/L时就可获得满意的荧光强度。探针点样后37℃水合,然后在3600mJ条件下进行紫外交联固定效果最好。样品采用生物素间接标记较CY3直接标记信号强度强,成本相对低廉。优化出的杂交液成分:50%甲酰胺、5×SSC、0.5%SDS,杂交时间为8h,杂交温度为65℃。结论通过此试验优化了制备病原体长探针寡核苷酸芯片的制备方法,样品标记策略和杂交液及杂交温度,为下一步制备多种病原体的寡核苷酸芯片检测系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