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73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探讨颌面外科术后患者早期运用毫米波缓解面部软组织肿胀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10月~2011年9月,将28例行颌面部截骨整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于术后第3天起使用毫米波照射双侧面部术区,2次/天,双侧面部每次各30min,共使用5天,对照组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前及术后测量患者面部标记点间的距离,并对实验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接受毫米波治疗的患者术后面部软组织各线总体的肿胀程度及耳垂点到同侧口角点间的肿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操作便捷,患者依从性较高。结论:毫米波缓解颌面术后患者面部软组织肿胀安全有效,实用便捷。  相似文献   
32.
背景:严重小下颌畸形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常常危及患者生命.并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常规手术治疗风险较大,同时不适用于发育中的患者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目的:探讨和评价下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在治疗小下颌畸形伴OSAS中的应用价值及对呼吸功能的改善作用。设计:前后对照研究。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巾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颅面外科。对象:2001—10/2004—07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和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颅面外科就治的小下颌畸形伴OSAS患者8例,男5例,女3例,年龄4个月~17岁。方法:8例患者均行牵引成骨技术牵引双侧下颌骨治疗,经口内或口外途径共安放16个牵引器,牵引速度1~1.5mm/d,固定4~12周,随访2~18个月。每例患者术前术后均行X射线头影测量或睡眠多导图仪检查。主要观察指标:8例患者术后的牵引延长距离,后气道间隙大小、呼吸功能改善情况。结果:8例16侧下颌骨牵引成骨,所有病例截骨、牵引过程顺利,牵引区成骨良好。最大牵引延长距离为25mm,最小15mm,平均19.12mm。后气道间隙由平均4.5mm增至11min,1例需要进行继续治疗,7例均恢复正常呼吸,去除鼻咽导气管和气管切开导管随访2.18个月,效果稳定无复发。结论:下颌骨牵引成骨术是治疗OSAS重要的有效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地矫正口咽腔气道狭窄,改善呼吸功能,可在发育中患者及年幼儿童应用。随着应用例数的增多会更详尽阐明其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3.
下颌角及咬肌良性肥大属于发育性畸形,治疗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是颅颌面美容外科的常见手术之一。  相似文献   
34.
双侧下颌角突出合并小颏畸形的治疗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目的 提高双侧下颌角突出伴有小颏畸形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用口内入路行双侧下颌角连续弧线截骨术,同时行颏部水平骨前徒延长、小夹板坚强内固定、自体下颌角骨质断端间植骨术,不作咬肌部分切除手术。结果 1996-1999年共收治20例,术后下面部宽短畸形明显改善。咬肌虽未行部分切除,但术后随着咬肌附着点的上移、肌张力降低而发生部分萎缩,下颌角部曲线圆滑,形态自然。结论 双侧下颌角突出伴有严重小颏者,只有同时行双侧下颌角有和颏部水平截骨整形,才能达到全面矫治畸形的目的。下颌角连续弧线截骨术截骨设计灵活、向上可达下颌升支后缘、向下可延续至下颌体下缘,截骨量大;一次完成;截央后的下颌角更加圆滑自然;结合颏部截骨整 术,不仅提高了术后的整体效果,而且可利用截除的下颌角骨质充填于颏部水平截骨断端间,可以保证骨质的愈合,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本文首次将三维彩色数字化仪应用在面部皮肤软组织扩张中。方法 我们使用三维彩色数字化仪采集面部软组织数据 ,然后将采集到的数据在SGI图形工作站中进行初步的处理 ,同时将数据转换为STL文件格式 ,最后将转换好的文件传输入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CAD软件中进行软组织扩张部位的三维测量和手术前的模拟设计。结果 根据手术前的设计和测量 ,我们顺利地完成扩张皮瓣的转移 ,手术后的效果令人满意。结论 我们认为三维数字化仪在整形外科手术中能成熟地应用不仅是一种手段和方法上的优化 ,更为重要的是将使整形外科手术会逐渐从形态学粗略估计过度到根据客观指标进行量化手术  相似文献   
36.
利用骨延长术治疗先天性发育不良的下颌骨和有部分骨缺损的下颌骨体,是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的一项新手术。1992年美国的 McCarthy 首次报告了利用骨延长术矫治4例患儿发育不良的下颌骨,这标志着这项新技术开始在颅颌面外科中的应用。我们于1993年将这项技术应用于临床,效果满意。材料与方法一、自行设计并制做的颌骨牵拉延长器包括:带有两个双克氏针外固定滑块,一个推动杆和两个尺度滑杆,一个调节钮(图1)。  相似文献   
37.
口内入路改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治下颌前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敏  滕利  归来  庄洪兴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2):1383-1385,I0007
目的:探讨改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SSRO)和经典SSRO何种术式是矫治下颌前突的更为合适的手术方式。方法:采用改良SSRO或经典SSRO矫正真性下颌前突及下颌前突合并其他部位畸形患者95例,采用改良术式矫正43例,经典术式矫正52例。结果:经典术式组术后单侧或双侧下唇麻木9例,劈骨时单侧下颌升支意外骨折1例,严重出血1例,术后切口感染1例,术后复发3例。改良术式组术后感觉障碍2例,术后复发1例,无颌骨意外骨折、严重出血、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3月~7年,所有患者术后面型及咬合关系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改良术式具有经典术式无法比拟的优点: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手术风险小;增加了下颌体的后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少。因而是下颌前突尤其是严重前突和伴有偏颌畸形患者升支矢状劈开旋转、后退的首选术式,配合正规及时的术前、术后口腔正畸治疗,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一种能够保持乳房功能和形成良好外观的乳房缩小成形术。方法 根据乳房肥大的程度设计不同类型的皮肤切口,采用内上腺体蒂技术,切除外上方和下方过多的乳腺组织,将保留的乳腺组织重新塑形,切除多余的皮肤后缝合切口。结果 本组36例72侧乳房术后形态良好,无并发症,乳头乳晕感觉良好,效果满意。结论 内上腺体蒂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能获得持久的塑形效果,通过选择不同类型的皮肤切口可以适用于各种程度乳房肥大的矫治。  相似文献   
39.
目的建立能够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鼠胚胎干细胞系,并研究体外诱导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向角膜上皮细胞分化的可能性及条件,为角膜损伤提供新型的上皮修复组织来源。方法质粒pEGFP-N1脂质体复合体转染鼠胚胎干细胞,对稳定表达GFP的ES细胞以Ⅳ型胶原作为诱导条件,定向诱导鼠ES细胞向角膜上皮细胞转化,观察培养后形态改变,免疫荧光及RT-PCR检测K12、K14及CD44的表达。结果转染后ES细胞稳定表达GFP,成功诱导出角膜上皮样细胞,呈典型上皮样细胞形态,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显示,K12及CD44表达阳性,K14表达阴性。结论转染GFP的ES细胞,在Ⅳ型胶原的诱导下,成功向角膜上皮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ps2蛋白在青春期乳房肥大症及小乳症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8例青春期乳房肥大症(乳房肥大症组)及12例原发性小乳症(小乳症组)乳腺组织中的ps2蛋白。结果 18例青春期乳房肥大症乳腺组织中ps2蛋白表达阳性10例;12例原发性小乳症乳腺组织中ps2蛋白表达阳性1例,两组相比,P〈0.05。结论 ps2蛋白在青春期乳房肥大症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原发性小乳症乳腺组织,可能参与了乳房肥大症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