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4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9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6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179篇
内科学   77篇
皮肤病学   29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8篇
外科学   87篇
综合类   289篇
预防医学   139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172篇
  2篇
中国医学   125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51.
目的 探讨应用颢浅动脉蒂跨耳后动脉逆行岛状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鼻翼缺损的方法.方法 对16例鼻翼缺损患者,应用颞浅动脉蒂跨耳后动脉逆行岛状耳廓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结果 全部病例移植的带蒂耳廓复合组织瓣完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最长随访4年,最短半年,移植的耳廓复合组织瓣的形态、颜色和质地与正常鼻翼相似,效果满意.结论 应用颞浅动脉蒂跨耳后动脉逆行岛状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鼻翼缺损,是一种理想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52.
全内脏反位合并胆囊结石较少见,行腹腔镜胆囊切除仅见个案报道.我院于2009年10月行全内脏反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应用颢浅动脉蒂跨耳后动脉逆行岛状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鼻翼缺损的方法.方法 对16例鼻翼缺损患者,应用颞浅动脉蒂跨耳后动脉逆行岛状耳廓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结果 全部病例移植的带蒂耳廓复合组织瓣完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最长随访4年,最短半年,移植的耳廓复合组织瓣的形态、颜色和质地与正常鼻翼相似,效果满意.结论 应用颞浅动脉蒂跨耳后动脉逆行岛状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鼻翼缺损,是一种理想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闭式冲洗治疗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的17例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12-77岁,平均年龄51岁。均为单一间隙感染,感染部位包括L2/32例、L3/45例、L4/58例、L5/S12例。均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留取病灶组织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病理学检查,术后持续闭式冲洗椎间隙2-3周。结果 17例患者均成功施行手术,术中失血量200-700mL,平均失血量(425±50)mL。病灶组织细菌培养结果:铜绿假单孢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粘质沙雷菌1例,余13例均为阴性;病理检查结果符合急慢性炎症表现。术后3周,降钙素原恢复正常,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均明显下降,3个月复查时恢复正常。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随访6-42个月(平均28个月),患者腰痛症状明显缓解,无感染复发病例。术后3-12个月(平均6.5个月)植骨均获骨性融合。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闭式冲洗治疗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具有病灶清除彻底、固定可靠、操作简便可行、效果满意的特点,可使清除病灶、植骨、固定、冲洗一步到位,避免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55.
目的 介绍一种修复手指近节指背、指腹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我院于2001年~2002年,应用掌背静脉逆行皮瓣修复近节指背、指腹软组织或皮肤缺损26例。结果 所有皮瓣均成活,外观佳。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损伤小、无需植皮、易推广,为指近节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6.
目的:对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治疗的危重患者进行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左氧氟沙星为内标),测定患者血清中利奈唑胺谷浓度。结果:利奈唑胺在0.31~20.00μ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定量限为0.31μg.mL-1。5例危重患者在治疗期间监测23次的利奈唑胺谷浓度变化明显,变化范围为1.53~17.10μg.mL-1。有2例患者谷浓度变化较大(相差近5倍)。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简单、快速、准确、灵敏、重复性好,可用于临床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监测。进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的患者,应用利奈唑胺时血药浓度变化较大,需要通过治疗药物监测的方法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57.
董新伟  刘平  何海生  孙宏涛 《医学信息》2007,20(9):1676-1677
目的总结血管外科技术在肺癌晚期侵及胸部大血管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118例肺癌患者因肿瘤侵及胸部大血管而行血管成形或重建术。结果肿瘤完全切除90例,不完全切除24例;肿瘤未切除仅行左无名静脉与右心耳搭桥术4例。左上叶肺癌侵及肺动脉袖状切除14例,肺动脉部分切除52例;右上肺动脉袖状切除2例。肺动脉部分切除12例。左肺下叶中心型肺癌侵及左心房行左心房部分切除6例,右下肺癌侵及左心房行心房部分切除17例。右上肺癌或转移淋巴结侵及上腔静脉行上腔静脉置换或部分切除修补术15例(7例上腔静脉置换,8例部分切除)。全组无术中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12例,死亡9例。结论运用血管外科技术,肺癌切除并进行大血管成型或重建,可提高患者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58.
笔者在1具男性老年尸体右侧上肢进行局解操作时,发现其正中神经走行异常,极为少见.现报道如下.该正中神经是由起自臂丛内、外侧束的正中神经内、外侧根在腋动脉的前内侧汇合而成.此后正中神经于腋、肱动脉的内侧下行至臂中部行于肱动脉的外侧,至臂下部,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上方13.1 cm处,由肱动脉外侧经其后方至动脉内侧.此处(正中神经与肱动脉交叉处)平对第6肋.其他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59.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许多炎性细胞、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其炎症过程.我们对哮喘患儿外周血中部分细胞因子进行了检测,以探讨细胞因子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转移因子对治疗与预防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效果,为临床预防CVA提供依据。方法:对16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儿,随机分成转移因子组120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转移因子组分1月组40例,2月组40例,3月组40例。二组均在发病时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直到症状消失,转移因子组在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转移因子胶囊口服,疗程结束1个月、2个月、3个月随访。结果:转移因子组与对照组咳嗽消失所需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因子组中1月、2月、3月组三月随访总复发数分别为25、22、11例,对照组复发数分别为37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转移因子疗程为3个月的患儿3个月随访总复发率为32.4%,与疗程为1月、2月的患儿3个月随访总复发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_1=0.002,P_2=0.011)。结论:转移因子预防咳嗽变异性哮喘复发的疗效肯定,其中以连续服用三个月的效果最佳,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