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58篇 |
免费 | 91篇 |
国内免费 | 8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6篇 |
儿科学 | 15篇 |
妇产科学 | 13篇 |
基础医学 | 102篇 |
口腔科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278篇 |
内科学 | 153篇 |
皮肤病学 | 10篇 |
神经病学 | 29篇 |
特种医学 | 9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698篇 |
综合类 | 807篇 |
预防医学 | 210篇 |
眼科学 | 18篇 |
药学 | 149篇 |
6篇 | |
中国医学 | 172篇 |
肿瘤学 | 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41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39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121篇 |
2013年 | 76篇 |
2012年 | 91篇 |
2011年 | 96篇 |
2010年 | 118篇 |
2009年 | 111篇 |
2008年 | 134篇 |
2007年 | 153篇 |
2006年 | 163篇 |
2005年 | 156篇 |
2004年 | 164篇 |
2003年 | 123篇 |
2002年 | 91篇 |
2001年 | 87篇 |
2000年 | 86篇 |
1999年 | 105篇 |
1998年 | 84篇 |
1997年 | 88篇 |
1996年 | 98篇 |
1995年 | 70篇 |
1994年 | 71篇 |
1993年 | 57篇 |
1992年 | 47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963年临床肝移植实施以来,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一直是肝脏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的适应证之一。然而,其术后高复发率和低长期生存率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本文重点综述LT治疗HCC的围手术期相关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2.
闭合性肝外伤的治疗决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闭合性肝外伤治疗方案的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15年来解放军总医院急诊收治的闭合性肝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流行病学角度阐述国内外在闭合性肝外伤治疗方案选择上的异同及变化。结果国内闭合性肝外伤非手术治疗比例(10%~30%)与国外(50%~80%)相比仍偏低,相关CT检查应用还不充分,治疗方案选择观念较陈旧。结论非手术治疗是闭合性肝外伤治疗的重要手段,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均可列为候选对象;应适当扩大CT检查指征;临床上观念更新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和评价拉米夫定预防原位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效果。方法 41例患者,术前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者22例,慢性重型肝炎并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者12例,慢性重型肝炎者7例,其中HBVDNA阳性16例。41例患者均采用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前15例给予拉米夫定治疗,术后41例患者均服用拉米夫定。结果 10例患者术后出现HBV再感染,其中9例为YMDD变异毒株感染,术后1、2年的HBV再感染率分别为9.8%(4/41)、24.4%(10/41)。术前血清HBVDNA阴性者术后HBV再感染率(12.0%,3/25)明显低于HBVDNA阳性者(43.8%,7/16)。术前长期服用(超过6个月)拉米夫定者和未服用拉米夫定者术后HBV再感染率分别为66.7%、23.1%,均明显高于术前短期(未超过6个月)服用拉米夫定者(0,P〈0.05)。结论 术前服用拉米夫定可降低乙型肝炎患者肝移植后HBV再感染率,但服药时间不宜超过6个月;长期、单一的应用拉米夫定易导致病毒变异而出现耐药毒株感染。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ITBL)的病因及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至2005年4月间291例次原位肝移植后发生ITB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91例次原位肝移植术后共发生ITBL 20例(6.9%)。术后发生ITBL的高危因素为:原发病为重型乙型肝炎、供受者ABO血型不符、供肝冷保存时间超过12h和术后肝动脉病变。其发生率分别为12.5%(9/71)、20.0%(2/10)、11.1%(9/81)和60%(3/5)。采用药物、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介入、胆道外科手术及再次肝移植等方法治疗,有效率为80.0%(16/20)、治愈率为50.0%(10/20),与ITBL相关的病死率为10.0%(2/20),与ITBL相关的移植物功能丧失发生率为20.0%(4/20)。结论针对ITBL的高危因素进行相应处理是预防ITBL的有效措施。胆道造影和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对诊断ITBL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变程度采用适当的方法治疗ITBL,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应用受者脾动脉重建移植肝动脉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05年7月完成的328例次原位肝移植中的肝动脉重建方法。其中7例受者因肝总动脉不适宜吻合而采用脾动脉重建移植肝动脉。7例受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2.5±11.3)岁。肝移植术中,于胰腺体部上缘处游离受者脾动脉干2cm,结扎其远端,利用其近心端与供肝肝总动脉对端吻合;在2.5倍手术放大镜下,以7-0Prolene缝线连续缝合方式完成动脉重建。结果术后行间断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监测显示:7例受者肝动脉血液供应良好,无血栓形成,无胆系并发症发生,无脾脏梗死征象。2例肝细胞癌患者分别在术后18、21个月死于癌肿复发,5例良性肝病患者术后随访22.6个月(12~38个月),肝功能良好,1年生存率为100%。结论在肝移植受者肝总动脉不适宜重建移植肝动脉时,选择性应用受者的脾动脉是简便可行的动脉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106.
肝胆管结石并发复发性胆管炎时择期手术处理的关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提高肝胆管结石并发复发性胆管炎病人治疗水平的方法。方法 报告3例肝胆管结石并发复发性胆管炎病人的手术中发现及胆树的主要梗阻部位。结果 例1是右后肝管与右前肝管汇入左肝管横部的胆管变异致右肝管狭窄继以结石形成、右肝叶萎缩;例2胆树的主要梗阻部位是肝尾叶结石及右肝动脉对肝总管的压迫性狭窄;例3总肝管狭窄及嵌顿结石是主要的梗阻部位,并采用了相应的手术方式治疗。结论 掌握影像诊断如BUS、CT、ERCP、MRCP提供的资料,术中仔细探查胆道,加上术中胆道镜运用,消除与胆管炎密切相关的主要梗阻是手术处理肝胆管结石并发复发性胆管炎病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评估于犬肝内大胆管旁进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的安全性,为临床预防RFA造成胆管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健康成年杂种犬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雌雄不限.RFA射频针统一张开直径为(20.0±0.3)mm.RFA治疗时,能量由小到大序贯使用.开始能量为5W,以后每1 min升高5W.于距肝内大胆管不同距离(1.0~2.9 mm、3.0~4.9 mm、5.0~7.9 mm、8.0~10.0 mm)肝组织行RFA,观察治疗后不良反应、并发症、胆红素变化及胆管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距肝内大胆管1.0~2.9 mm肝组织行RFA,术后一般情况差,胆红素升高明显,大部分发生严重并发症,胆管病理见明显坏死;距离3.0~4.9 mm行RFA,术后一般情况差,胆红素升高,可发生严重并发症,胆管病理可见坏死和空泡样变性;5.0~10.0 mm时,术后一般情况好,胆红素轻微升高,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大部分胆管病理改变仅为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或正常.结论 于肝内大胆管旁进行RFA时,射频针尖距离肝内大胆管≥5 mm时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提出胆管囊状扩张症的临床分型及针对不同分型的治疗策略和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6月至2010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434例胆管囊状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和重新分析患者腹部CT、MRI、MRCP和胆道造影检查结果,根据胆管囊状扩张病变累及胆管树的部位及范围,结合其临床病理特征、发病因素及适用的手术方式提出一种新的胆管囊状扩张症的临床分型;分析新分型中不同胆管囊状扩张症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围手术期结果、随访结果等资料,针对不同分型胆管囊状扩张症制订治疗策略和手术方法.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理论频数<5或总观测频数< 30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根据囊状扩张病变累及胆管树的部位及病理特征将其分为5种类型:(1)A型:周围肝管型肝内胆管囊状扩张.A1型:囊状扩张病变局限分布于部分肝段;A2型:囊状扩张病变弥漫分布于全肝.(2)B型:中央肝管型肝内胆管囊状扩张.B1型:单侧肝叶中央肝管囊状扩张;B2型:囊状扩张病变同时累及双侧肝叶主肝管及左、右肝管汇合部.(3)C型:肝外胆管型胆管囊状扩张.C1型:囊状扩张病变未累及胰腺段胆管;C2型:囊状扩张病变累及胰腺段胆管.(4)D型:肝内外胆管型胆管囊状扩张.D1型:囊状扩张病变累及单叶中央肝管和肝外胆管;D2型:囊状扩张病变累及双侧肝叶中央肝管和肝外胆管.(5)E型:壶腹胆管型胆管囊状扩张.本组434例胆管囊状扩张症患者中,A型24例(A1型17例、A2型7例),B型13例(B1型10例、B2型3例),C型300例(C1型56例、C2型244例),D型96例(D1型17例、D2型79例),E型1例.24例A型患者中,14例伴有先天性肝纤维化,16例合并多囊肾病,区别于其他各型患者.手术方式:24例A型患者中,17例A1型患者行部分肝切除术,3例A2型患者行肝移植,1例A2型患者行囊状扩张病变穿刺引流术,3例A2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13例B型患者中,12例患者行肝切除术,1例患者合并胆管癌,采用非手术治疗;300例C型患者中,286例患者行肝外囊状扩张病变切除+胆管空肠吻合术,14例患者因囊状扩张胆管恶变行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96例D型患者中,35例患者行肝外胆管囊状扩张病变切除+肝切除(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病变累及的部分肝组织)+胆管空肠吻合术,59例患者仅行肝外囊状扩张病变切除术,1例D1型和1例D2型患者伴有胆管癌,行根治性切除术;1例E型患者行EST治疗.39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l~15年,平均随访57个月.33例患者出现胆管空肠吻合口狭窄和(或)结石.24例患者并发胆管癌,其中15例患者于随访期内死亡.46例患者因复发性胆管炎伴有吻合口狭窄或结石、肿瘤实施再次手术治疗(胆管空肠再吻合术、内镜下胆管取石术、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等).其余患者无相关临床症状或偶发轻度的胆管炎,经对症治疗缓解.D型患者中联合肝切除者与仅行肝外胆管囊状扩张病变切除者的症状缓解率、狭窄和(或)结石复发率、再手术率分别为88.2%(30/34)、8.8% (93/34)、11.8% (4/34)和64.4%(38/59)、28.8%(17/59)、35.6% (21/5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的胆管囊状扩张症分型基于囊状扩张病变累及胆管树的部位及其病理特征,对于不同分型的胆管囊状扩张症选择不同的治疗策略和手术方法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9.
摘要:目的 观察水蛭素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BMSCs细胞分为正常培养的对照组、成骨诱导的诱导组以及加入不同浓度(1、10、20 ATU/mL)处理的水蛭素组。MTT检测细胞增值并筛选水蛭素最适作用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成骨基因Runx2、Osterix、COL1A1的mRNA和蛋白表达。BCIP/NBT染色法检测细胞中的碱性磷酸酶水平。茜素红染色检测矿化结节。检测VEGF、Notch1、Jagged1和CBF1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成骨诱导细胞增殖显著增加,中高浓度的水蛭素可以不同程度促进成骨诱导的BMSCs细胞增殖(P<0.05),并筛选出20 ATU/mL作为水蛭素的使用浓度。水蛭素抑制成骨诱导的BMSCs细胞凋亡,上调Runx2、Osterix、COL1A1的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碱性磷酸酶水平,促进细胞中矿化结节的生成,并提升BMSCs细胞中VEGF、Notch1、Jagged1和CBF1的表达(P<0.05)。结论 水蛭素可能通过上调VEGF/Notch1信号通路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