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23篇
眼科学   33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转化生长因子β2 mRNA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retinopathy ,DR)的基本病理过程是微循环障碍导致的视网膜微血管的变化 ,其发生、发展与细胞增殖调控失常有关[1] 。转化生长因子 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 ,TGF β)就是一种重要的多功能调节因子 ,它可抑制内皮细胞增殖 ,也可促进新生血管管腔形成 ,并趋化成纤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2 ] 。迄今未见对DR不同时期的TGF β2 表达进行研究的报道。本研究应用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tocin ,STZ)诱导大鼠糖尿病模型 ,动态观察视网膜中T…  相似文献   
62.
业已证明,患者经干扰素(IFN)治疗后能产生抗IFN抗体。最近报道,肝炎患者用重组干扰素-α2a(rIFN-α2a)和重组干扰素-α2b(rIFN-α2b)治疗后,出现抗IFN-α的中和抗体。作者认为,不同的IFN-α制剂诱生能力不同,并用酶免疫测定法(EIA)检测中和及非中和抗体,确定用IFN治疗肝炎患者后的相对血清阳转率。  相似文献   
63.
目的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CT引导导管鞘辅助穿刺技术在微波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接受微波治疗的临床或病理诊断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1例,所有患者均先行TACE治疗,TACE治疗后1个月行经皮微波消融(MWA)治疗,共消融56枚病灶,最大径<3 cm 43枚,3~5 cm 8枚,>5 cm 5枚.导管鞘辅助穿刺技术在传统穿刺基础上,先引入导管鞘,再经鞘管同轴送入微波针进行消融.采用传统微波针直接穿刺16例20枚病灶;导管鞘辅助穿刺25例36枚病灶.MWA治疗后1个月查增强MR评估疗效.结果 41例患者成功完成TACE联合经皮MWA治疗.两种穿刺术1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病灶最大径<3 cm两组1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而病灶最大径3~5 cm及>5 cm两组1次穿刺成功率则无明显差异(P>0.05);同一种穿刺方法不同大小病灶1次穿刺成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穿刺均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其中出血、血管瘘发生率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01),而针道转移发生率则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导管鞘辅助穿刺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减少原发性肝癌微波治疗中的穿刺次数,从而降低了出血、血管瘘等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靶蛋白(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 mTOR)信号通路与转化生长因子(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β2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间质化的相关机制。方法显微镜观察TGF-β2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型变化,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TGF-β2诱导的HLEB-3上皮间质转化模型。 MTT检测TGF-β2诱导上皮间质化后以及雷帕霉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Western blot在分子水平检测上皮间质化和mTOR信号通路之间的机制关联。结果加入TGF-β2诱导处理24 h后,用显微镜观察HLEB-3的细胞形态由椭圆形变为星形或纺锤形,细胞连接减少。 Western blot检测发现TGF-β2诱导后的HLEB-3中上皮细胞标志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间质细胞标记蛋白α-SM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MTT检测发现雷帕霉素预处理可以抑制TGF-β2对上皮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 Western blot显示当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后,可以逆转TGF-β2对α-SMA的表达的上调作用,促进上皮细胞标志蛋白E-cadherin的表达。结论 mTOR信号通路介导TGF-β2诱导的上皮细胞间质化作用,促进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Embosphere微球联合明胶海绵经导管支气管动脉栓塞(TBAE)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介入科TBAE术治疗的65例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用的不同栓塞材料分成为明胶海绵组(15例)、Embosphere微球组(24例)及二联材料组(明胶海绵+Embosphere微球,26例),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65例患者共栓塞责任动脉120支,随访6~12个月,明胶海绵组7例复发,有效率53.33%(8/15);Embosphere微球组2例复发,有效率91.67%(22/24);二联组2例复发,有效率92.31%(24/26)。Embosphere微球组、二联组总有效率均高于明胶海绵组(P均〈0.05),Embosphere微球组与二联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并发症主要是胸闷和胸痛,经对症处理后缓解,均无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Embosphere微球或Embosphere微球联合明胶海绵行TBAE治疗支气管扩张急性大咯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6.
目的:优选妇乐栓的制备工艺,并建立其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正交设计,以外观性状,重量差异,融变时限为指标,考察不同聚乙二醇比例、加入温度、搅拌速度、搅拌时间和注模温度等因素对栓剂制备工艺的影响;采用HPLC法测定双黄妇乐栓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结果: PEG-400:PGE-6000:S-40=6:3:1,加入温度:50℃ 搅拌时间:40min 搅拌速度:150r/min 注模温度60℃为双黄妇乐栓的最佳制备工艺,在该工艺下制备的三批双黄妇乐栓中盐酸小檗碱含量分别为:2.10、2.14、2.15mg。结论:优选后的处方比例合理,制备工艺稳定易行,含量测定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对原发性肝癌联合应用奥沙利铂和吡柔比星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6例2014年1月~2016年1月至我院进行诊治并接受住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所有患者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照组给予80mg/m2奥沙利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给药基础上加用20mg/m2吡柔比星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33例,总有效率为76.7%(33/43),观察组总有效40例,总有效率为93.0%(40/43),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23%(13/4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9%(15/43),两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对原发性肝癌联合应用奥沙利铂和吡柔比星介入治疗,不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而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8.
<正>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病,传统手术方法切口大、出血多。我院自2000年7月~2010年12月采用小切口的手术方式治疗大隐静脉曲张10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00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病人,  相似文献   
69.
目的观察胸腺素α1联合动脉导管化疗药物灌注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安全性。方法将2007年8月~2011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接受胸腺素α1联合TACE治疗,对照组仅接受TACE治疗,观察并对比2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在肿瘤反应疗效、肿瘤标志物降低和细胞免疫功能调节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出现毒副作用比例及程度较对照组更低。结论胸腺素α1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是原发性肝癌的理想非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0.
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据统计普通人群中每年下肢DVT发病率67/100 000[1].DVT如得不到及时治疗,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致命性肺栓塞,并可能发展为静脉血栓后遗症、慢性肺动脉高压等远期并发症,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