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93篇
内科学   3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99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5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普胸外科中急诊体外循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应用急诊体外循环 (ECPB)抢救普胸外科危重病人的效果 ,探讨ECPB开展的条件、方法及临床应用指征。方法 应用ECPB抢救普胸外科危重病人 7例 ,术中紧急实施供血插管及肝素化措施 ,建立体外循环 ,抢救病人生命。结果  7例中 6例存活 (生存率 85 7% ) ,1例心肺复苏成功 ,但由于体外循环建立前缺氧时间过长 ,术后 2周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随访的 4例 1a内死于癌复发。结论 ECPB是抢救普胸外科危重病例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 ,在恶性肿瘤病人中仅在紧急情况下挽救病人生命时使用。  相似文献   
22.
严重胸壁创伤病人自控镇痛疗效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自控镇痛 (PCEA)对严重胸壁创伤的止痛效果。方法 严重胸壁创伤病人采用PCEA ,药物为吗啡0 0 5mg/mL、氟哌啶 0 0 5mg/mL、布比卡因 1mg/mL ,采用LCP模式 (负荷量 5mL +持续量 1mL/h +PCA剂量 2 0mL/次 ,锁定时间 30min)。结果 镇痛优良率为 91 3 % ,无呼吸抑制发生 ;与对照组相比 ,低氧血症发生率降低 ,住院病程缩短 (P <0 0 0 1 )。结论 PCEA对严重胸部创伤止痛效果良好 ,无致命副作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总结主动脉隔离技术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经验,探讨其可行性与安全性,评估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在18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应用Enclose装置,以主动脉隔离技术完成桥血管与升主动脉近端吻合。术前用薄层CT平扫评价升主动脉粥样硬化及钙化程度,术中用超声检查升主动脉结合手指扪查升主动脉。23例(12.8%)存在明显升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钙化灶。术中再血管化的顺序为:(1)应用主动脉隔离技术,完成所有静脉或桡动脉桥血管与主动脉近端吻合;(2)左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远端吻合;(3)顺次完成所有桥血管与冠状动脉远端吻合。术后常规应用肠溶阿司匹林及硫酸氢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结果:共完成桥血管536根,平均2.98&#177;0.8根&#183;例^-1。用主动脉隔离技术成功完成近端吻合口408个;其中,桡动脉桥近端吻合口7个,静脉桥近端吻合口401个,平均2.27&#177;0.7个&#183;例^-1。术中无技术故障和相关意外情况发生。围手术期死亡4例(2.2%)。176例存活患者无心肌梗死、脑梗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二次开胸止血及心功能衰竭等严重围术期并发症和心脏相关事件发生。术后147例(83.5%)存活患者接受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时间27.7&#177;9.4(6~39)个月。1例(0.7%)患者术后15个月死于肠道肿瘤;胸痛发生率2.7%、房颤发生率2.0%、脑梗发生率3.4%、下肢栓塞发生率1.4%。全组患者无其它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较手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30个月以上的25例患者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58个桥血管近端吻合口中53个(91.4%)近端吻合口均通畅。结论:用Enclose装置的主动动脉隔离技术可安全地用于非体外冠脉旁路移植术的近端吻合,尤其可用于升主动脉明显钙化和粥样硬化的患者,术后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4.
急诊体外循环在普胸外科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急诊体外循环技术 (emergencycar diopulmonarybypass,ECPB)应用于临床 ,近年来报道已有明显增加 ,特别在心血管危重病例方面 ,但对应用于非心脏手术中出现的意外 ,如普胸病例术中大出血、呼吸道窒息、心肺复苏等 ,则鲜有报道。本文报告我院及苏州大学附一院心胸外科 10年间应用急诊体外循环救治 6例普胸外科危重患者的体会 ,探讨ECPB在普胸外科开展的条件、指征及救治措施。一、资料与方法1.资料 :紧急体外循环抢救胸外科危重患者 6例 ,其中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37~ 6 2岁 ,平均 5 0岁 ,体重5 2~ 70kg ,平均 5 8 5kg。肺癌术中上腔…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作为一种非酯化的脂肪酸对心肌是否存在损伤作用,以及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O)、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胆固醇(high densis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胆固醇(low densisty lipoprotein,LDL)对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抽取189例冠心病患者血样,根据心肌肌钙蛋白T检测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心肌损伤组(心肌肌钙蛋白T〉0.08ng/L)88例与非心肌损伤组(心肌肌钙蛋白T正常)101例,抽取正常人群93例为对照组,利用酶终点法测FFA,酶法测TCHO,GPO—PAP法测TG,免疫比浊法测HDL和LDL。结果冠心病心肌损伤组冠心病心肌损伤组FFA水平显著高于非心肌损伤组和对照组(P〈0.05),而血样中其他指标如TCHO、TG、HDL、L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发现FFA曲线下面积为0.89。以0.65作为Cutoff值时,FFA诊断灵敏度可达71%,特异度达90%。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正常组较血脂异常组的心肌损伤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FFA、TCHO、TG、LDL、HDL无相关性。结论血清FFA水平与心肌损伤明显相关,可作为冠心痛患者心肌损伤的预测指标,而TCHO、TG、HDL、LDL与心肌损伤关系较小。FFA可成为监测心肌损伤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6.
食管贲门癌目前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术后吻合口主动脉瘘是食管贲门癌术后一种罕见而凶险的并发症,死亡率高.我们统计了国内外文献共109例病例[1-10],发生率为0.21%,一旦发生吻合口主动脉瘘其抢救成功率仅为4.59%.根据我们的6例经验及文献复习,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7.
郭建  沈振亚  华菲  陈一欢  陈柯 《中国医药》2012,7(8):925-926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术在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本院41例经腔内修复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均为限期手术,手术经过顺利.覆膜支架的释放位置即覆膜部分上缘越过破口超过1.5 cm,支架无迂曲、狭窄、内漏等情况,造影显示夹层原发破口封闭良好,支架位置及贴壁理想,真腔显影良好.术后复查大血管CT血管造影,提示基本达到了夹层破裂口闭合及主动脉血流重塑的治疗目的,假腔内血流消失,血栓形成.随访发现1例马方综合征患者再发Stanford A型夹层动脉瘤,入院后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Bentall术+全弓置换术;支架远端再发血管内膜破口的3例患者均予以再次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上述4例患者出院后已随访5 ~13个月,均未见与该病相关的其他异常情况.本组患者治疗期间无死亡,患者生存状况满意,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经治疗后顺利出院.结论 腔内修复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疗效肯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28.
肺不张是肺癌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我院1999-01/2009-01共行肺癌手术2876例,术后并发肺不张61例,发生率为2.2%,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都采用双腔管插管麻醉,肺不张在术后1~3d发现,均经胸部X线检查证实。其中男47例,女14例,年龄38~81(平均58)岁。有18例患者术前合并慢性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29.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长时间呼吸支持(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48 h),对呼吸功能影响极大,是心外科医生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现将我科2001~2008年收治的心内直视手术后长时间呼吸支持5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H7单抗阻断B7/CD28通路在体外异种细胞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分离豚鼠,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豚鼠细胞经丝裂霉素处理作为刺激细胞,大鼠细胞作为反应细胞,通过畀种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Xeno-MLC),^3H—TdR掺入,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ELISA),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对照组,反应组,B7单抗组的淋巴细胞增殖效应(cpm),以及IFN-γ,IL-4和CD3^ ,CD3^ CD25^ ,CD4^ ,CD8^ ,CD4^ /CD8^ 的动态变化。结果 B7单抗组的淋巴细胞增殖效应(cpm),以及IFN-γ,IL-4和CD3^ ,CD3^ CD25^ ,CD4^ ,CD8^ 的变化均显著低于反应组,但其对CD4^ /CD8^ 比值无影响。结论 B7单抗可以部分抑制异种细胞问免疫反应,但仍存在其他机制有待阐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