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8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乳头内陷是一种常见的畸形,Ashleglooper于1840年首先描绘了乳头内陷,发生率约2%。该畸形影响美观,导致功能和心理障碍并影响哺乳。kehrer 1879年首先应用外科方法纠正这一畸形以来各种手术与非手术方法被介绍,虽然这些方法都有其优点及满意的疗效,但也有其固有的缺点。我们自1997年2月起应用埋线法矫正乳头内陷畸形8例,效果明显,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例均为女性。年龄18~27岁。其中已婚2例,均未哺乳,术后效果满意。血运良好,外形满意,未遗留瘢痕,乳头、乳晕感觉良好。随访6个月至2年,6例未复发,2例失去联系。  相似文献   
72.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63例69指指端缺损   总被引:16,自引:13,他引:3  
目的分析、探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1990~1999年应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治疗63例69指指端缺损。结果除1例皮瓣坏死外,其余均存活。术后经1~28个月随访,外形满意,效果良好。结论指动脉逆行岛状瓣是一种修复指端缺损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73.
报道1988年4月~1995年8月10例QT间期延长综合征(LQTS)患者联合应用永久起搏及β-受体阻断剂治疗的结果及随访情况。10例LQTS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1±5.7(19~40)岁。有家族史者6例。平均症状出现年限5.1±5.4(1~18)年,平均晕厥次数4.3±2.5(2~10)次。均有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反复发作,平均频率为190.6±15.4(162~202)bpm,平均窦性心律频率65.8±3(62~72)bpm,有8例曾口服普萘洛尔30-40mg/d,为时12~215个月;另2例服苯妥英钠300mg/d12个月后加服普蒂洛尔40mg/d半个月。上述药物治疗不能控…  相似文献   
74.
本文观察了右室起搏患者40例的T波变化。有3例起搏心动曾出现交替性T波,其均发生在装起搏器当天、有Q—T间期延长且术前或术中有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的患者。交替性T波的出现与心室复极不均有关。提示起搏治疗将使这类患者深受裨益;34例自身心动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变化,为正常的电生理表现,应警惕误诊为病理性T波。  相似文献   
75.
急性心肌梗塞冠状动脉内溶栓的时机与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4例发病在12h内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尿激酶行冠状动脉溶栓治疗,总剂量在15~80万U。结果表明:起病在10h内的12例实现冠脉再通;起病12h方实施冠脉内溶栓的2例失败,冠脉再通者临床症状迅速好转,未见出血并发症。用尿激酶行冠状内溶栓治疗,其时限可放宽至起病后10h左右。  相似文献   
76.
患者 ,男 ,9岁。因车祸右耳廓完全离断伴脑震荡、右肱骨外髁骨折 ,伤后 2h送到我院予右肱骨石膏托固定 ,手术显微镜下探查见 :在耳廓软骨的后缘中上 1/ 3处见一动脉直径0 4mm ,附近皮下见静脉直径 0 4mm ,耳后受区组织撕脱明显无适合吻合的动脉 ,颞浅动脉搏动明显 ,游离颞浅动脉 (直径 0 8mm)及颞浅静脉 (直径 0 7mm)一并切断上端 ,掀起并转移到耳后中上 1/ 3处 ,血管用 11 0尼龙线吻合 ,耳廓软骨、皮肤分别缝合 ,吻合血管后断耳立即红润 ,饱满。手术历时3 5h ,术后 6h断耳色苍白、干瘪、毛细血管充盈缓慢 ,遂即手术探查证实动脉吻合口…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成功后,校正的TIMI帧数(correctedTIMIframecount,CTFC)与心电图ST段回落的相关性及术后即刻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临床预后的可行性。方法测定80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血流达TIMI3级患者的CTFC,同时检查术前及术后1h心电图ST段,并观察患者住院期间的心脏不良事件。结果按照患者ST段回落程度分为ST段回落≥50%及ST段回落<50%两组;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有无心脏不良事件分为两组;ST段回落<50%组其CTFC值明显高于ST段回落≥50%组,(25.6±8.1)vs(19.6±5.9),(P<0.01),CTFC与ST段回落程度有明显的负相关(r<-0.735,P<0.01);有心脏不良事件组其CTFC值明显高于无心脏不良事件组(26.4±7.8)vs(19.3±5.5),(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CTFC值与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独立相关(OR=-1.68,95%CI=-1.36~-2.19,P<0.01)。结论CTFC作为一种定量、客观、经济、简单、快速的方法可预测心电图ST段回落比例,在PCI术后能及时评价心肌组织水平灌注及住院期间的临床预后,可为临床提供是否需要进一步辅助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78.
内窥镜下寻找断伤后回缩的指屈肌腱近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内窥镜寻找断伤后回缩的指屈肌腱近端的可行性。方法 2002年4月,对2具尸体应用内窥镜寻找拇长屈肌腱,指深、浅屈肌腱,证实了该术式的解剖依据。临床对Ⅱ区指屈肌腱损伤10例11指,在内窥镜镜视下找到指屈肌腱回缩的近端后拉出至远断端创面内,在直视下进行肌腱修复。结果 在内窥镜镜视下能寻到回缩的指屈肌腱并能将其拉至远断端。结论 临床上,直视下不能找到回缩的指屈肌腱近端时,内窥镜不失为一种寻找回缩指屈肌腱近断端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79.
目的为避免下睑袋整形术常规切除眶隔内脂肪所带来的下睑塌陷畸形。方法采用术中释放下睑内中外三区域眶脂,带蒂移转至眶下缘凹陷而不切除,并紧缩下轮匝肌瓣及外眦韧带的方法。结果 43例术后睑袋消失,随访3~10个月,无一例出现下睑塌陷、睑外翻等并发症。结论认为保留眶脂肪在恢复下睑丰满呈年轻外观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单核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活性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非调脂作用机制.方法分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加入氟伐他汀干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其MMP-9mRNA表达,酶原电泳法测定其活性.结果随着氟伐他汀浓度增加,单核细胞表达MMP-9mRNA水平逐渐降低,氟伐他汀浓度为0.1,1.0μmol/L时MMP-9mRNA光密度从90.0±10.5分别降至78.6±13.9(P<0.05),65.1±10.4(P<0.01),培养其中的MMP-9酶活性光密度从480.7±32.7降至330.6±31.6(P<0.05),202.8±29.8(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氟伐他汀在体外可抑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单核细胞表达MMP-9,并降低其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