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9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1篇 |
内科学 | 26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58篇 |
预防医学 | 6篇 |
药学 | 10篇 |
中国医学 | 111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01.
沈卫东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1999,(1)
1994年4月至1998年8月,本院采用CAP联合化疗中超大剂量顺铂治疗NSCLC,并严密观察化疗前后毒副作用。现对26例有评价指标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并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50例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26例,对照组24例)为晚期NSCL... 相似文献
102.
103.
目的通过超声测量观察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下尿道功能障碍(NLUTD)患者逼尿肌厚度(DWT)的变化,探讨患者DWT与膀胱容量(BC)及下尿道功能障碍类型的关系,并评估DWT在脊髓损伤患者风险预判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成年脊髓损伤合并下泌尿道功能障碍的患者48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取正常成年受试者41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进行尿流动力学和最大膀胱容量(MBC)检测,并采用8~13MHz线阵超声探头测定膀胱前壁的DWT。根据逼尿肌漏尿点压,将病例组分为高危患者(逼尿肌漏尿点压≥40cmH2O)和低危患者(逼尿肌漏尿点压<40cmH2O),并鉴别高危患者与低危患者的DWT临界值。 结果MBC时,病例组DWT为(0.97±0.31)mm,对照组DWT为(0.59±0.0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收缩失协调(A型)患者的DWT为(1.10±0.34)mm,较逼尿肌无收缩而尿道外括约肌有收缩(C型)患者的DWT增加显著(P<0.05)。病例组DWT与逼尿肌漏尿点压存在相关性(r=0.77, P<0.01),当DWT≥0.87mm(敏感度为89.5%、特异度为58.6%)可作为预判NLUTD患者存在肾功能损伤风险的临界值。 结论脊髓损伤患者DWT显著增加,且DWT与逼尿肌漏尿点压呈正相关,表明DWT可用于脊髓损伤后NLUTD患者肾脏损害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对大肠癌化疗患者骨髓抑制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6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一线大肠癌化疗方案治疗;同时,对照组患者给予对症处理,治疗组患者在对症处理基础上加用针刺穴位治疗,疗程为5 d。比较两组患者的骨髓抑制情况,采用Karnofsky功能状况(KPS)评分及肿瘤患者生存质量(QOL)评分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化疗后,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水平较化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第3天、第5天,两组患者的KP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化疗后的功能状况优于对照组。化疗后,两组患者的QOL评分较化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减轻大肠癌化疗患者的骨髓抑制,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提高其生存质量,从而提高患者对化疗的依从性及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5.
您会在展起、过度劳累、工作或睡眠时姿势不正确以及感受风寒等后出现颈项活动受限、板滞酸楚。甚至疼痛吗?这些都是颈椎病的初始症状,容易被患者忽视。有些患者认为,只要放松放松、按摩一下就可以了。甚至道听途说地购买保健产品盲目治疗,以致拖延日久,病情渐渐发展加重……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回顾性分析初发炎症性肠病临床及内镜下特征及分型。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的初发、并随访1年进一步确诊的炎症性肠病(IBD)19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初发IBD患者190例中溃疡性结肠炎(UC)129例,克罗恩病(CD)61例。其中2015年为53例(UC 40例,CD 13例)、2016年为64例(UC 44例,CD 20例)、2017年为73例(UC 45例,CD 28例)。UC患者129例中直肠炎(E1)21例(16.3%),左半结肠炎(E2)63例(48.8%),广泛结肠炎(E3)45例(34.9%)。CD患者61例根据蒙特利尔分型,其中累及部位为回肠末端型(L1)9例,结肠型(L2)18例,回结肠型(L3)34例;疾病行为是非狭窄非穿透型34例,狭窄型18例,穿透型9例。结论:3年来炎症性肠病患者数量特别是CD患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UC以左半结肠炎(E2)最常见,CD病变部位以回结肠型最常见。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研究血清胰蛋白酶原2(TAT-2)、胃蛋白酶原(PG)和高尔基体蛋白(GP73)单独和联合检测对早期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65例胃部不适患者根据内镜和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胃癌前病变组49例,早期胃癌组36例,进展期胃癌组80例,另选90例活检为正常胃黏膜或慢性浅表性胃炎作为对照组,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TRFIA)检测血清TAT-2、PG和GP73水平,运用ROC曲线和logistic回归评价对早期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的诊断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胃癌前病变组、早期胃癌组和进展期胃癌组血清TAT-2、GP73水平较高,胃癌前病变组、早期胃癌组PGⅠ、PGR(PGⅠ/PGⅡ)较高,进展期胃癌组较低(P<0.05),PG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T-2、PGⅠ、PGR和GP73单独和联合诊断胃癌前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3、0.676、0.810、0.824和0.925,最大Youden指数分别为0.43、0.36、0.62、0.65和0.67;四项指标单独和联合诊断早期胃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1、0.730、0.857、0.908和0.950,最大Youden指数分别为0.32、0.41、0.69、0.74和0.78;四项指标单独和联合诊断进展期胃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7、0.694、0.900、0.911和0.976,最大Youden指数分别为0.42、0.40、0.68、0.70和0.86,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大于单独检测。结论:TAT-2、PGⅠ、PGR和GP73单独检测对早期胃癌、胃癌前病变和胃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而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8.
目的通过观察内源性NGF-TrkA及下游通路的分子基因转录特点,探讨针刺治疗对高眼压后兔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30只新西兰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8只设为正常组,剩余22只造模。再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成功后1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每组8只兔。模型组与针刺组以复方卡波姆诱导建立慢性高眼压兔模型。造模2周后,针刺组开始给予毫针"合谷(LI4)、睛明(BL1)、球后(Ex-HN07)"穴治疗,每周3次,隔天1次,共治疗4周(12次);正常组和模型组不予治疗。治疗结束后,取3组兔眼球,行视网膜HE染色观测组织内形态学变化;采用RT-PCR法检测视网膜内神经生长因子信使核糖核酸(NGF mRNA)、神经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信使核糖核酸(TrkA mRNA)和神经营养素受体信使核糖核酸(p75 mRNA)的转录水平;以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视网膜内NGF信号通路下游分子AKT(p-AKT)的表达水平。结果在治疗过程中,针刺组眼压均值波动在20.86~22.23 mm Hg之间,模型组眼压波动在23.82~25.49 mm Hg之间;造模后模型组、针刺组各时间点眼压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视网膜整体结构有明显变化,内核层、外核层均排列混乱且两层之间边界不清,且内核层的双极细胞和外核层的视杆细胞、视锥细胞数量有所减少,神经节细胞层显示细胞核间距增大,数量有所减少。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内核层双极细胞数量稳定,内核层与外核层之间边界尚清,神经节细胞层细胞核间距减小,数量有所增加。视网膜内NGF mRNA、TrkA mRNA转录水平均增强,p75 mRNA转录水平降低,下游信号分子AKT表达针刺组较正常组增强,针刺组较模型组增强。结论①针刺作用于慢性高眼压后兔模型,能稳定眼压,可以使视网膜病理损害减轻,稳定神经节细胞数量,有效保护慢性高眼压后兔模型的RGC。②针刺可以提升NGF-TrkA在慢性高眼压兔模型视网膜组织内的转录水平,降低p75在慢性高眼压兔模型视网膜组织内的转录水平,提升下游信号分子AKT的磷酸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9.
110.
目的:观察针刺复合麻醉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中的镇静作用。方法:以90例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局麻组、针刺复合麻醉组和针刺复合麻醉减量组,后2组穴位选取印堂、迎香,主要观察术中生理指标、镇静量表等。结果:针刺复合麻醉组、针刺复合麻醉减量组的心率均低于常规麻醉组;3组组间血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针刺复合麻醉组和针刺复合麻醉减量组的OAA/S评分均低于常规局麻组,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常规局麻组。结论:针刺复合麻醉可有效稳定术中循环,保护患者心血管功能,针刺复合麻醉较常规局麻安全;针刺复合麻醉患者术中镇静程度较常规局麻者高,能很好地配合医生术中操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