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9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5篇 |
临床医学 | 19篇 |
内科学 | 187篇 |
神经病学 | 12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6篇 |
综合类 | 50篇 |
预防医学 | 11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15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6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115例心包积液患者病因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115例心包积液患者的病因变化及误诊原因。方法收集我院1995~2004年收治的115例心包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包积液常见病因依次为肿瘤性(19.1%)、结核性(18.3%)、非特异性(13.9%)、心力衰竭性(12.2%)、尿毒症性(6.1%)和结缔组织疾病(5.2%),其他各种原因引起者占14.8%,肿瘤已成为心包积液的首要病因。误诊8例。结论肿瘤是心包积液的首要病因。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将肿瘤性心包积液诊断为其他性质的心包积液。 相似文献
32.
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C)在心房颤动(房颤)发生中的意义以及CystatinC与hs-CR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房颤组103例,对照组112例,采用德国BN-ProSpec全自动速率散色比浊仪测定血浆hs-CRP和CystatinC的含量。结果:房颤组血浆hs-CRP和CystatinC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房颤患者血浆CystatinC与hs-CRP之间存在强相关性,其相关系数r为0.488。结论:房颤患者血浆hs-CRP和CystatinC水平均明显升高,且CystatinC与hs-CRP存在强相关性,提示CystatinC可能为一个新的炎症因子,其升高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3.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中国人初发脑卒中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国人初发脑卒中患者血浆Hcy水平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91例经CT或MRI诊断的初发脑卒中患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196例和出血性脑卒中95例,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测量其血浆Hcy水平,并对患者进行5年的随访观察.结果 Hcy≥18 μmol/L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5年内终点事件(死亡或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Hcy<18 μmol/L组(分别为50.9%和28.7%,P=0.004),相对危险为2.363 (95% CI,1.209 -4.617,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排除其它危险因素的情况下,血浆Hcy水平升高(≥18 μmol/L)仍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年内发生终点事件显著相关(OR,2.492,95% CI,1.148-5.407,P=0.021).然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Hcy水平升高与其终点事件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血浆Hcy水平升高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死亡或新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34.
目的 观察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人激肽释放酶基因对肾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胶原含量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将人组织型激肽释放酶基因(HK)克隆入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中,经三质粒共转染方法在HEK293细胞中包装成rAAV-HK病毒.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和模型组,采用5/6肾切除的方法构建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模型组大鼠再随机分成单纯手术(n=6)、对照组(n=6)和实验组(n=6).实验组大鼠单次尾静脉注射1×1011pfU的rAAV-HK病毒.分别于模型构建前、后(基因转染前)及基因转染后1~3月测大鼠尾动脉血压.基因转染3月后处死动物,取其心脏、主动脉和肾脏等脏器提取总RNA及蛋白质.主动脉组织切片行天狼星红染色,Western Blot检测主动脉组织缓激肽B2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HK基因转染后3月,实验组大鼠与单纯手术和对照组相比血压明显下降[(163±13)vs(217±16)vs(220±13)mmHg,n=6,P<0.01];主动脉中膜内胶原纤维明显减少;主动脉组织缓激肽B2受体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AT1R蛋白表达水平则明显下调. 结论 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人激肽释放酶基因能够明显降低肾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同时减少主动脉中膜胶原纤维含量,其机制可能与它上调缓激肽B2受体和下调AT1R蛋白在主动脉组织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5.
随着对血栓栓塞性疾病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患者将接受抗凝治疗.华法令已被广泛应用于静脉血栓栓塞、心源性脑栓塞的预防(瓣膜病、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电复律)和人工瓣膜置换的抗栓治疗.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预防栓塞的发生,又降低出血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6.
目的 研究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介导的CD151基因转染小型猪心肌梗死模型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以明确CD151体内促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 实验用小型猪分为4组:(1)正常对照组4只;(2)rAAV-含绿色荧光蛋白序列(GFP)组6只;(3)rAAV-CD151组6只;rAAV-antiCD151组6只.结扎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包装正义及反义CD151腺相关病毒,分点注射至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心肌进行基因转染.基因转染8周行Westernblot测定心肌组织CD151蛋白表达,氮-13-氨水(13N-NH3)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影(PET)评价心肌血流灌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结果 CD151基因转染促进心肌组织局部CD151高表达.与rAAV-GFP组比较,基因转染8周时rAAV-CD151组心肌缺损面积减小[(11.3±2.4)%与(21.1±2.6)%,t=-5.67,P<0.01],心功能各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65.7±4.6)%与(54.7±5.3)%,t=3.98,P<0.05]、左心室短轴缩短率[(36.0±2.9)%与(27.6±3.1)%,t=3.35,P<0.05]、左心室前侧壁的增厚率[(55.4±4.9)%与(36.8±7.8)%,t=3.34,P<0.05]和室间隔的增厚率[(35.2±6.0)%与(26.7±4.4)%,t=9.27,P<0.01]均增加,左心室前侧壁和室间隔的厚度亦增加(P<0.05).rAAV-antiCD151组各参数则低于rAAV-CD151组(均P<0.05).结论 rAAV-CD151能有效转染小型猪心肌,增加缺血心肌血流灌注,减小梗死面积,明显增加心肌收缩力并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2)基因启动子区多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脑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对1849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随访4.5年(中位数,范围0.1~6.0年),Cox生存回归模型分析基因多态与脑卒中复发风险的关联性.并在一个横断面队列研究中随机人选1123名无心脑血管病史的参加者,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观察基因多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长期随访过程中,355例患者发生脑卒中复发事件.携带-604TC和CC基因型的脑卒中患者4.5年累积复发率为17.1%(159/929,复发/总例数),而-604TT基因型携带者的累积复发率为21.3%(196/920,复发/总例数).Cox生存回归模型校正了年龄、性别和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后,-604TC和CC基因型与降低的脑卒中复发风险相关,风险比0.71(95%可信区间,0.58~0.89;P=0.002);这种保护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患者更为显著,降低复发风险达3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604C等位基因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显著负相关(标化回归系数β=0.125;P<0.001).结论:VEGFR-2基因启动子多态-604TC和CC基因型携带者与-604TT基因型相比,脑卒中复发风险相对较低,尤其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患者中作用更显著.其机制可能与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38.
目的 寻找汉族人群花生四烯酸细胞色素P450ω-羟化酶基因CYP4F2的编码区多态性位点分布情况。方法 采集50例血压正常、无血缘关系的汉族人外周静脉血白细胞;提取基因组DNA;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法分段扩增基因编码区序列,电泳检测后回收目的片断;测序,与参考序列比对后统计结果。 结果 CYP4F2共发现6个多态性位点,其中3个有意义:1个3′端非编码区的多态性位点G19026A,2个引起氨基酸改变的多态性位点T2013G和G18000A。其余为同义突变或者位于内含子区。结论 ①多态性位点存在种族差异;②突变位点大多数位于内含子区,或者为同义突变,仅有少数有意义;③发现的多态性位点可能引起蛋白质构象进而改变蛋白质功能,或者引起基因转录活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39.
主动脉夹层是心血管系统中最危重的一种急症,诊断难度大,死亡率高,预后差。遗传性致病因素是主动脉夹层的重要致病原因。既往在基于家族性主动脉夹层的家系研究中,已经筛选出了一系列主动脉夹层致病基因,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平滑肌收缩结构编码基因,细胞外基质编码基因等。本文旨在归纳总结目前已经明确的主动脉夹层致病相关基因及遗传病,为进一步认识该病的致病机理和基因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多态与血浆VEGF浓度以及脑卒中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PCR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方法,对1849例脑卒中患者和1798例对照者检测了VEGF基因启动子多态-460T/C、-116G/A和 405G/C的频率分布。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后分析多态与脑卒中的独立相关性。ELISA法检测血浆VGEF浓度。结果:脑卒中组血浆VE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91±61.9)ng/L、(225±56.3)ng/L;P<0.01];VEGF基因多态-460T/C,-116G/A和 405G/C与血浆VEGF浓度不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r=-0.119,P>0.05;r=0.173,P>0.05;r=0.144,P>0.05)。未发现VEGF基因多态与脑卒中的患病风险具有相关性。结论:脑卒中组血浆VEGF水平升高支持VEGF在脑卒中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但VEGF基因5'-调控区多态与脑卒中的易感性不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