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6篇
耳鼻咽喉   21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8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血清miRNA122和肝生化指标在评估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慢性肝病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住院的慢性肝病患者23例,均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30 d。采用自身对照法比较应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前、后患者血清miRNA122及肝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丙氨酰氨基转移酶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后患者miRNA122表达水平为25.78±0.24,明显高于治疗前的21.74±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miRNA122表达水平、丙氨酰氨基转移酶水平、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可以作为监测多烯磷脂酰胆碱疗效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头颈肿瘤外科应用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7月在四川省肿瘤医院接受达芬奇机器人(Da Vinci Xi系统)手术的54例头颈部肿瘤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手术入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等。其中甲状腺手术41例,口咽部手术8例,腮腺手术3例,颌下腺手术2例。入路选择包括口腔入路、双侧腋窝和乳晕入路、单侧腋窝和乳晕入路(unilateral axilla-areola,UAA)及耳后入路。结果:5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机器人辅助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1例UAA甲状腺癌患者术后乳晕隧道出血再次内镜下止血,1例腋乳入路甲状腺癌腺叶切除患者术后发生术区感染。所有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无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和永久性喉返神经麻痹发生。腮腺和颌下腺患者术后无面瘫、舌尖麻木、口底运动感觉异常等并发症发生,美观满意度高,疗效满意。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入路相比,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应用在头颈肿瘤外科手术中安全、可行,创伤小、并发症少,功能保护更具优势,美容效果显著,在目前开展成熟的甲状腺、口咽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肿瘤位置、最大直径及甲状腺外浸等临床病理特征与甲状腺癌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 研究分析初次手术治疗的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运用检验临床病理特征与前上纵隔淋巴结阳性率的相关性。 结果 肿块位置、最大直径、数量、腺体外侵、受累腺叶数及Ⅵ区淋巴结转移等特征,以及患者年龄等相关因素中,只有VI区淋巴结对前上纵隔淋巴结状态有影响;60例患者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10/60(16.67%)。相关因素的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对比:≥55岁vs <55岁(20% vs 16.36%, P<0.05);肿块位于下极 vs 上极 vs 中极(P>0.05);最大直径≥1.5 cm vs 最大直径<1.5 cm(18.18% vs 15.79, P>0.05);单灶 vs 多灶(21.88% vs 10.71%, P>0.05);单叶 vs 多叶(17.5% vs 15%, P>0.05);男性vs女性(20% vs 15.55%, P>0.05); Ⅵ区淋巴结阳性vs 阴性(24.43% vs 3.57%, P<0.05); 结论 总体来说,甲状腺乳头状癌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较低。本研究发现VI区淋巴结状态可能与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未来仍需大样本前瞻性的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甲状腺结节的发病及检出率日益增高,甲状腺结节的分子标记物在鉴别结节的性质,术前诊断及患者预后都有重要作用。本文总结归纳关于相关分子标记物及检测手段在甲状腺结节诊治中的更新进展,结论表明甲状腺结节的单个致病分子的研究较为成熟,多分子联合检测手段可提高诊断精确率,同时提供更加可靠的分子依据,指导手术及术后药物治疗。尽管其还未能替代“金标准-病理诊断”,但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管理和治疗,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NAC(N-乙酰半胱氨酸)生物膜对大鼠腹膜损伤粘连修复演变过程中核转录因子Sp1和NF-κB活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腹部回盲部手术动物模型,术中腹膜创面覆盖留置NAC壳聚糖多孔膜,术后腹腔镜连续观测、提取相应腹膜粘连组织,监测腹膜粘连分级变化。大鼠分4组:正常腹膜组,腹膜损伤组(无生物膜覆盖处理),NAC壳聚糖多孔膜组,壳聚糖多孔膜组,每组40只。应用EMSA方法检测Sp1含量,Western blot检测NF-κB,Masson染色法检测Sp1和SP染色法检测NF-κB表达。结果腹膜损伤导致Sp1和NF-κB被激活,壳聚糖多孔膜和NAC壳聚糖多孔膜覆盖损伤的腹膜可以一定程度抑制Sp1和NF-κB的表达。在抑制Sp1和NF-κB表达方面,NAC壳聚糖多孔膜显著优于壳聚糖多孔膜。NAC壳聚糖膜组比壳聚糖膜组更显著减低粘连级别(P<0.05或P<0.01)。结论 NAC壳聚糖生物膜可显著下调核转录因子Sp1和NF-κB表达,并有效减轻腹膜粘连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用HPLC测定蒡芩慢咽滴丸中蟾酥内酯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十八烷基键合硅胶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乙腈-0.5%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pH值为3.2)(32∶6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6nm,柱温40℃。结果:酯蟾毒配基及华蟾酥毒基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1.0μg(r=0.9997)及0.224~1.12μg(r=0.9996),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9.91%(RSD=0.7960%)和99.84%(RSD=1.0023%)。结论:该方法简单可靠。  相似文献   
17.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国内发病率逐年上升.现有资料表明,许多因素影响着患者的预后.研究这些预后因素可以预测病情的发展,从而有助于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现收集我院近6年首诊初治NHL1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临床病理因素及免疫组化指标与肿瘤进展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周环  汪旭  孙明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7):4267-4267
1病历摘要女,30岁。自诉吞服异物近10 a,自觉腹部不适,近日就诊于基层医院,发现胃内异物,来诊。内镜下见胃内有一长管状异物(输液器管),直径约0.4 cm,长约30 cm,色黑,其近端位于胃底部,远端位于十二指肠降段,两端游离。在胃窦处用异物钳钳夹异物向外牵拉,因十二指肠球降部弯曲,异物与肠壁摩擦力较大,无法抓牢异物将其拉出,遂进镜至十二指肠降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侵袭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临床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首诊初治侵袭型非霍奇金淋巴瘤196例,记录每位患者治疗前的PS评分、年龄、临床分期、最大肿瘤直径、结外受累部位数、有无B症状、LDH水平、用干扰素治疗的时间、国际预后指数(IPI)及肿瘤进展时间(TTP),应用SPSS12.0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及相关分析.探讨各临床因素与TTP的关系。结果PS评分、年龄、临床分期、最大肿瘤直径、结外受累部位数、有无B症状、LDH水平、IPI是影响TTP的单个因素。而干扰素使用时间长短与TTP无关。年龄、IPI是2个独立影响TTP的指标,且IPI对TTP的影响大于年龄对TTP的影响。结论年龄、IPI与侵袭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而干扰素对于侵袭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治疗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抗着丝点抗体在鉴别微核起源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抗着丝点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CREST染色法)分析了纺锤体毒剂秋水仙素、有丝分裂抑制剂对苯二酚及多功能烷化剂丝裂霉素C诱发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的起源。结果指出,3种受试物均显著诱发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发生。秋水仙素诱发微核中,71%含有着丝点,表现CREST阳性,提示这些微核由完整落后染色体形成。对苯二酚诱发微核中,19%为CREST阳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说明其遗传毒性主要体现为染色体诱裂效应,丝裂霉素C在所有受试物中微核诱发率居首,但CREST阳性率仅6%,显著低于对照,暗示该化合物具强烈的染色体诱裂效应,且诱裂部位可多集中在着丝粒处,使诱发微核内均无完整的着丝点功能结构,表现CREST阴性,CREST染色法能够为鉴别哺乳动物非整倍体诱发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