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7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探讨西咪替丁联合十六角蒙脱石、妈咪爱(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06年10月~2008年6月住院的110例轮状病毒肠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予蒙脱石散和妈咪爱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西咪替丁10~15 mg·kg-1·d-1,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稀释后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3~5天.对两组症状、止泻时间及病程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7%、8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μ=2.72>2.58,P<0.01);治疗组、对照组止泻时间分别为(2.5±0.63)d、(3.8±2.3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2.628,P<0.01);治疗组、对照组总病程分别为(5.5±1.4)d、(7.9±1.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08﹥2.628,P<0.01).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西咪替丁辅助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可缩短病程,效果确切,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儿科下呼吸道细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院住院患儿的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分离、鉴定细菌,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4 290例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获得阳性标本1 653例,阳性率38.5%;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441例占阳性标本26.7%,革兰氏阴性菌1 212例占阳性标本73.3%。分布比位居前5位菌株为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阴沟肠杆菌,对多数抗生素均具有较高耐药性,在春季和冬季分布比例较高。结论儿科下呼吸道主要细菌具有多药耐药性,临床应根据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小儿留置针在无静脉炎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固定方法、健康教育、心理支持等措施可延长小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方法随机抽取使用留置针的患儿240例,按住院时的病案号分为两组,观察组124例,对照组116例,在留置针的使用过程中,对患儿不同的穿刺部位采用不同的固定方法、健康教育、心理支持等措施,对小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平均留置时间为4.51d,对照组留置时间为2.72d;观察组的脱管率29.00%(14/48),对照组的脱管率53.00%(43/81),观察组留置时间比对照组长,并发症少,脱管率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留置针的使用过程中,对不同的穿刺部位用不同的固定方法、健康教育、心理支持等措施可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24.
【目的】 了解病毒和肺炎支原体病原在宝鸡地区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 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ALRI)患儿中的构成特点。 【方法】 收集宝鸡市5家医院2010年8月-2011年7月ALRI住院小儿7 979例的病毒和肺炎支原体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 小儿ALRI患儿血清7种急性病毒抗体IgM总阳性率为32.7%;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EB病毒抗衣壳抗原抗体IgM 7.6%,柯萨奇病毒抗体IgM 7.2%,巨细胞病毒抗体IgM 5.5%,埃可病毒抗体IgM 5.1%,副流感病毒抗体IgM 4.1%,腺病毒抗体IgM 2%,呼吸道合胞病毒抗体IgM 1.2%。肺炎支原体抗体IgM阳性率12.6%。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核酸(PCR-荧光探针法)检测阳性率结果为:EB病毒DNA 24.4%,肠道病毒(普通型)RNA 10.7%,呼吸道合胞病毒RNA 4.3%,柯萨奇病毒A 16 3.8%;肺炎支原体核酸定量阳性率为11.7%。 临床最常见的混合感染是EBV和MP混合感染。 【结论】 小儿ALRI病原学分布存在人群、地区和季节、年份等的差异性,病毒和肺炎支原体是宝鸡地区小儿ALRI的重要病原,病毒以EBV为主。应开展多方法、多病原的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25.
目的了解宝鸡市儿童医院住院患儿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方法对2012/2013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住院患儿临床送检标本按常规进行病原菌分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API分析系统进行病原菌鉴定,药敏实验采用K-B法和E-test试验,实验方法与药敏实验根据CLSI 2010年M100-S20文件推荐的方法和准则进行评价。结果 2012/2013共分离出3 911株临床非重复病原菌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29.5%,革兰阴性菌占70.5%。2012年和2013年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率分别为41%和52%、52%和57%;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株检出率分别为22%和29%;肺炎链球菌耐青霉素菌株检出率分别为32%和35%。结论多重耐药菌和条件致病菌检出率越来越高,耐药趋势越来越严重,提示临床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院感培训,多措并举控制多重耐药菌的扩散和蔓延。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宝鸡市0~4岁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失败原因。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追溯与收治患儿同期的我市三级预防保健机构登记在册儿童的预防接种情况、流行病学史、家族史;同时整合不典型麻疹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ELISA酶联免疫法检测麻疹抗体产生的效价比,综合分析接种疫苗后再患不典型麻疹的发病原因、患病率。结果2000年1月~2005年12月我们共调查了与收治的24例临床病例同期的麻疹疫苗接种儿童9846人,接种疫苗后仍发病的有16例,占临床病例的67%(16/24),接种疫苗后麻疹的近五年再发率为1.63%(16/9846)。结论(1)预防接种麻疹疫苗仍不失为防治麻疹有效措施,规范预防接种是提高接种成功率的关键;(2)麻疹抗体效价的检测是衡量接种成败的有效指标;(3)根据麻疹抗体效价检测结果,针对不同的特殊人群制定出相应的接种方案,是对传统预防方案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27.
目的分析小儿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行早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血气指标及预后影响。方法采用临床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72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采用不同治疗方案,每组各36例。行常规方案治疗者设为对照组,行早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者设观察组,比较两组疗效、血气与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肺部啰音、发绀、呼吸困难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心率恢复正常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Sa O2、Pa CO2、Pa O2及p H等,治疗后均有一定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更明显,组间、组内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行早期CPAP可改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28.
早产儿经十二指肠持续管饲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低体重儿的营养替代方法。方法在X线透视引导下经鼻或口至十二指肠置管,采用经十二指肠微量泵持续微量输入法,管饲32例因各种原因不能进食的早产及早产低体重儿,并与同期入选条件相似的24例采用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患儿作对照,比较两种方法在早产低体重儿营养支持方面的差异。结果经平均半月左右的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体重、身长及头围平均日/周增长(20.5±1.65)g/d、(1.2±0.13)cm/周、(0.97±0.06)cm/周,对照组为(18.25±1.45)g/d、(0.96±0.62)cm/周、(0.92±0.63)cm/周,两组差异无显著性。喂养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两者分别为27/32例、5/32例及17/24例、7/24例,管饲组优于对照组;管饲组的并发症为喂养不耐受,而对照组为代谢紊乱性疾病。结论十二指肠管饲早产及早产低体重儿能很好促进患儿生长发育,且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具有一定实用性。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尿肺炎链球菌抗原检测在肺炎链球菌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下呼吸道感染患儿300例,同时采集患儿痰标本、血标本、尿标本,对痰、血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采用胶体金法检测尿肺炎链球菌抗原。结果300例患儿中,痰培养、血培养和尿肺炎链球菌抗原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0.33%(31/300)、15.67%(47/300)和19.33%(58/300),尿肺炎链球菌抗原检测阳性率高于其他两种方法,血培养检测阳性率高于痰培养(P<0.05);尿肺炎球链菌抗原检测诊断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98%(39/47)和92.49%(234/253)。结论尿肺炎链球菌抗原检测可作为儿童肺炎链球菌肺炎的辅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早产儿早期不同的营养方式对出院时体重(宫外发育迟缓)和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采用临床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入住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早产儿共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早期胃肠内外营养,微量喂养代替禁食,管饲的同时采取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采取晚喂养,喂养不耐受时禁食,喂养过程中未采取非营养性吸吮。监测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和生后2d内、7~9d、13~15d血清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结果 1)观察组患儿体重开始增长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7.28±6.25)比(10.8±5.07)d,(11.16±4.32)比(18.43±9.72)d,(8.21±3.72)d比(13.84±5.46)d],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短(16.82±2.2)d比(19.91±2.3)d,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40.30%比65.38%),生后2d内及7~9d胃动素水平高于对照组[(348.6±177.6)pg/mL比(246.3±95.6)pg/mL,(492.3±235.8)pg/mL比(342.2±141.5)pg/mL],13~15d胃泌素水平高于对照组[(75.2±12.9)pg/mL比(58.9±16.5)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体重增长速度和生后2d内及7~9d测得的胃泌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实施胃肠内外营养可有效降低宫外生长迟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