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16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探讨不同地理区域伪威氏按蚊的群体遗传结构与差异,发现伪威氏按蚊的群体遗传与进化规律。方法对云南、西藏和缅甸伪威氏按蚊,采用mtDNA-Cytb基因进行群体遗传分析;测序结果以Chromas(Version 2.13)进行核对,序列比对采用ClustalX进行,MEGA软件包统计序列特征,运用ARLEQUIN(Version 3.0)统计和计算各群体的基因序列碱基分化参数;群体遗传结构由ARLEQUIN的AMOVA模块计算群体间的分化参数Fst(F-statistics)、基因流水平Nm(Nm=1-Fst/4Fst)等指标;TCS 1.21计算群体中的单倍型并构建单倍型间的家系网络图;MEGA软件构建单倍型之间的系统聚类树。结果伪威氏按蚊mtDNA-Cytb基因均各扩增出单一清晰的目的条带;mtDNA-Cytb基因分子标志的TCS单倍型家系网络图显示高水平平行演化;单倍型NJ聚类未显示出聚类关系与地理距离之间的相关性;AMOVA分析发现群体内差异远远大于群体间差异,伪威氏按蚊不同群体2分子标志的Fst和Nm值分别为0.01696,4.168。结论 mtDNA-Cytb基因可以作为研究按蚊群体遗传结构的理想分子标志;伪威氏按蚊群体间交流频繁,目前尚未发生群体分化。  相似文献   
62.
目的 对2006年和2008年采自安徽蒙城的间日疟原虫群体遗传结构及其与发病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 以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基因蛋白3α(Plasmodium vivax 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 genes-3α,PvMSP-3α)为分子标志,利用PCR-RFLP技术对不同年度间日疟原虫群体遗传多态现象进行分析,用卡方检验比较年度间等位基因频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共发现了3种类型的MSP-3α基因.2006年的样本仅发现两个型:多数为A型(91.30%),少数为C型(4.35%),并有2例A和C的混合感染(4.35%);2008年样本中,仅发现A型(88.60%)和B型(11.40%),无混合感染.PCRRFLP分析MSP-3α基因存在高度多态性.卡方检验显示2006年和2008年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安徽蒙城的间日疟原虫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态性,且遗传多态性未随疟疾疫情的下降而改变.  相似文献   
63.
目的了解农村初中生疟疾防治知识和行为情况,为进一步有效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按是否进行过疟疾知识强化宣传教育,从永城市分层整群随机抽取马桥乡、李寨乡和薛湖乡共2103名初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马桥乡,李寨乡和薛湖乡学生疟疾基本知识正确回答率分别为72.55%,76.91%,53.56%;相关行为平均正确回答率依次为52.20%,57.97%,48.16%;总体相关行为平均正确回答率(53.19%)远低于基本知识平均正确回答率(69.21%):基本知识和相关危险行为平均正确回答率男女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行为,做到知、信、行相一致。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改进抗疟药包装提高间日疟病人服药的依从率。方法 按我国推行治疗间日疟的氯喹合并伯喹8 日疗法的剂量和疗程,制成小盒包装。实验组使用新包装;传统用纸包或纸袋发药为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和测定病人血清中苯巴比妥标记物水平与剂量比率,确定新包装与传统纸包或纸袋包药病人完成全程足量的服药率。结果 新包装实验组完成全程足量服药率为971% ;纸包或纸袋对照组完成全程足量服药率为805% ,前者服药的依从率高于后者,两组之间差别非常显著( P< 001)。新包装药的3 天和8 天疗程依从率没有差别;传统纸包或纸袋分发药的8 天疗程依从率显著低于3 天疗程( P< 005)。结论 新包装抗疟药病人全程足量的服药依从率优于传统用纸包或纸袋包药的方法。  相似文献   
65.
微小隐孢子虫卵囊DNA提取及用于PCR检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采用3种方法提取微小隐孢子虫卵囊DNA,并用于PCR检测以进行比较。方法 微小隐孢子虫卵囊经多次冻融加热破壁后,采用螯合树脂(Chelex-100)、酚/氯仿和基因组DNA纯化系统试剂盒3种方法提取微小隐孢子虫卵囊DNA,并根据微小隐孢子虫基因序列(L16996)设计一对寡核苷酸引物,分别对3种方法制备模板进行PCR扩增分析。Chelex-100提取的DNA也用于观察PCR检测的敏感性。结果3种方法制备的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模板用于PCR检测均获得1条446 bp条带,Chelex-100提取的DNA用于PCR检测的敏感性至少达0.5个卵囊。结论3种方法提取的微小隐孢子虫卵囊DNA均可用于PCR检测,Chelex-100法是一种高效而快速的微量提取DNA方法,适用于对隐孢子虫DNA的检测。  相似文献   
66.
目的 研究比较小鼠树突状细胞DC2.4和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BMDC)经血吸虫抗原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刺激后表面分子的表达异同.方法 骨髓来源的细胞经白介素4(interleukin 4,IL-4)、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  相似文献   
67.
1986年6月,作者对扎伊尔金沙萨玛玛耶姆医院收治的33例确诊为恶性疟的儿童成功地进行了氯喹、奎宁和乙胺嘧啶的48小时体外敏感性测定。测试对象年龄1~12岁(平均5岁),初始原虫率在0.3~39%,3例为脑型疟,9例原虫率高于10%。到医院就诊前两周有21名患儿服过已知的抗疟药:其中服过氯喹者18例,服过奎宁者1例,服过氯喹加奎宁者2例。所有病例都在静脉采血后6小时内测试。感染的血样本用含RPMI 1640,30mM HE PES缓冲液及10%AB型无免疫力的人血清  相似文献   
68.
目的 建立恶性疟原虫5个主要抗药性相关基因的单管多重PCR扩增方法,用于恶性疟原虫抗药性分子标志检测。 方法 依据各基因参考序列,运用Primer Premier 5.0和Oligo 6.0软件,设计5对特异性引物,采用Hot Start Taq DNA聚合酶,设置递增延伸温度,对恶性疟原虫标准株(3D7、Dd2和HB3)、分离株(FCC1/HN、 CMH/YN)、现场标本(来源于海南、 云南和缅甸)、 近缘虫种对照(间日疟原虫、 伯氏疟原虫、 食蟹猴疟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和牛源隐孢子虫)和空白对照(以H2O为模板)进行5个抗药性相关基因(包括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运蛋白基因Pfcrt、多药抗性基因Pfmdr1、二氢喋酸合成酶基因Pfdhps、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Pfdhfr和三磷酸腺苷酶第6亚基基因PfATPase6)的单管多重PCR扩增,2%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扩增结果,测定扩增产物序列,并与参考序列(3D7株)比对。 结果 经电泳,恶性疟原虫标准株、分离株和现场标本的多重PCR扩增产物均可见5条目标条带。测序结果与参考序列比对,高度同源,最低同源性为98.5%。模板DNA量达0.1 ng即满足扩增要求,近缘虫种对照和空白对照未见扩增产物。 结论 多重PCR技术实现了单管1次反应完成5个抗药性相关基因的扩增,该方法灵敏,特异性好,有助于提高恶性疟原虫抗药性分子标志的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69.
Fisher判别分析用于疟疾流行时间分布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Fisher判别分析用于疟疾流行时间分布预测的可行性. 方法 根据月发病数占当年发病总数的构成比,将12个月份分为疟疾高发月、中发月和低发月,采用Fisher判别分析构建气象因素判别函数,并用自身回代与交叉验证检验判别效果. 结果 怀远县疟疾集中发生于7-10月(占全年的83.31%),季节性强.之前1月的最低气温(Tmin1)、前两个月的平均降雨量(R12)和近3个月的平均最高气温(Tmax012)最终进入判别方程式.自身回代和交叉验证结果显示:建立的判别函数对低发月和高发月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6.00%和80.95%,总体判别准确牢大于85%. 结论 采用Fisher判别分析构建的判别函数,可对当地疟疾流行的时间分布作出较好预测.  相似文献   
70.
本文采用社会学和流行病学相结合的方法,对高疟山区黎族和苗族上山种植和住宿的行为特征及其与疟疾感染的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显示苗族村民由于上山住宿率比黎族村民高(其比为82.1%∶21.6%),以致原虫检出率更高(其比为24.1%∶11.1%),其中恶性疟感染率亦高(其比为9%∶1%)。两民族未上山住宿(n=200)、曾上山住宿(n=215)和正在山上住宿(n=38)的人群疟原虫率分别为6.5%、27.4%和42.1%,恶性疟原虫率分别为0.5%、8.8%和18.4%,表明因种植而上山住宿是疟疾感染的主要来源,已成为当地疟疾传播的主要方式和控制疟疾的难题。提示今后应加强上山住宿高危人群的疟疾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