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16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了解我国恶性疟原虫分离株Pfcrt基因K76T及Pf mdr1基因N86Y和D1246Y的点突变特征及发生率,并分析上述分子标志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的关系。方法从我国恶性疟流行区云南和海南省采集恶性疟现症患者血样,根据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和Pf mdr1基因序列设计巢式PCR引物,以血样中的恶性疟原虫DNA为模板,进行巢式PCR-RFLP分析,并对部分PCR产物进行测序验证。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体外微量法测定同一批血样中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结果云南、海南省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K76T的突变发生率分别为86.7%和64.3%;云南、海南省恶性疟原虫Pf mdr1 N86Y突变发生率分别为46.5%和3.4%。未发现云南、海南省恶性疟原虫分离株存在Pf mdr1 D1246Y突变。体外微量测定法显示Pfcrt 76T突变发生率氯喹抗性株与敏感株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70,P〈0.01)。Pf mdr1 86Y突变发生率氯喹抗性株与敏感株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P=0.65)。结论在云南省和海南省现场未发现恶性疟原虫Pf mdr1 D1246Y点突变,抗氯喹恶性疟原虫的Pf mdr1 N86Y突变发生率与敏感株间无显著差异。Pfcrt K76T作为分子标志在我国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监测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明西藏林芝地区疟疾流行区墨脱县多斑按蚊复合体是否发生击倒抗性突变,并获得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5成员种钠离通道蛋白基因(VGSC)IIS4-S6区段基因序列信息。方法采用简并引物扩增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5成员种的VGSC基因IIS4-S6区段,扩增产物双向测序拼接;PCR扩增墨脱县背崩乡、德兴乡、墨脱镇和达木乡捕获的共161只多斑按蚊复合体VGSC基因,对PCR产物双向测序,观察L1014位点是否发生突变。结果获得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5成员种VGSC基因IIS4-S6区段基因序列,5成员种L1014位点均为TTA,对墨脱县的背崩乡、墨脱镇和达木乡捕获的伪威氏按蚊和威氏按蚊进行VGSC扩增并测序,均未发生击倒抗性突变。结论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多斑按蚊复合体尚未发生击倒抗性突变。  相似文献   
13.
抗疟药包装对疟疾病人治疗效果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抗疟药包装对间日疟病人治疗依从的影响。方法 应用前瞻性队列设计的干预研究,阐明改进抗疟药包装和增加用法说明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将符合观察条件的间日疟病人随机分配入两组队列之一。对照组接受普通纸包或纸袋的包装,将氯喹3 天和伯喹8 天疗法的全疗程药分别包成1 包1 次分发,无详细用法说明;实验组接受起泡包装的氯喹和伯喹各1盒,在起泡包装背面标示药名和剂量,并配相应小盒,小盒背面标示简明易懂的说明,小盒内插入详细说明书。治毕后第9 天进行随访调查,并复查疟原虫和测定尿中氯喹的水平。结果 实验组治疗依从率为96.89% (156/161);对照组治疗依从率为83.44% (136/163),两组之间依从率有非常显著差别(P< 0.01)。对照组未达到足量治疗主要原因为药片丢失和碎裂,占59.26% (16/27)。结论 铝箔起泡包装治疗依从率比普通纸包或纸袋高,且分发简便,节省时间和具有保护药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运用Kriging 法对我国黄淮流域疟疾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我国黄淮流域疟疾空间分布特征。方法收集安徽、河南及湖北省沿黄淮流域地区2005年有疟疾报告的156个市、县的当年发病率资料,利用Arcgis 9.0软件建立疟疾发病的地理信息系统,并在该软件的统计学扩展模块支持下,利用Kriging法对已建立的疟疾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进行空间插值分析,根据无偏最优的原则绘制疟疾发病概率的空间分布图,建立半变异函数,并对预测值的标准误差的分布制图。结果2005年黄淮地区疟疾发病分布呈空间自相关,自相关阈值98 928 m,其变异函数为球形模型,显示疟疾发病分布呈空间聚集性。交叉检验显示Krig-ing法生成的疟疾概率分布图是对黄淮地区疟疾空间分布的最优无偏估计,标准化均值为0.008 621。结论Kriging法能较好估计黄淮地区疟疾的空间分布特征,该地区的疟疾在空间分布上与距离有关,并呈现以安徽省中北部与河南交界及河南省与湖北省交界的两个明显的聚集中心,而且其空间分布并非与行政区划分类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
我国疟疾经过40年的防治,1989年已有2576个县、市9.85亿人口地区发病率降至1/万以下,尤其以中华按蚊为媒介地区,疫情继续稳定下降,流行态势发生明显改变。但常规监测措施费用多、工作量大、难以长期坚持。为此,199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牛源隐孢子虫.方法 提取牛粪中隐孢子虫卵囊DNA.根据隐孢子虫18S rRNA序列及环介导等温扩增(100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的原理,设计4条隐孢子虫特异引物,利用LAMP检测牛粪中隐孢子虫卵囊DNA和蓝氏贾第鞭毛虫DNA,以正常牛粪DNA为阴性对照.LAMP产物经SYBR Green I显色及电泳后观察结果,绿色判为阳性,棕色判为阴性,对LAMP产物进行电泳分析,观察其特征条带的情况.结果隐孢子虫卵囊DNA检测管经显色后时不再呈绿色,阴性对照及蓝氏贾第鞭毛虫DNA呈棕色.隐孢子虫LAMP产物经电泳后呈LAMP特征性梯状条带,阴性对照及蓝氏贾第鞭毛虫DNA无扩增产物.结论 LAMP方法敏感、特异、简便,可用于检测牛粪中的隐孢子虫.  相似文献   
17.
疟疾监测效果评价的新方法──综合指标的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评价疟疾监测效果的综合指标。方法:用德尔菲(Delphi)法由专家对常用效果评价指标进行筛选,以确定主要效果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而建立疟疾监测效果指数的计算式。结果:通过专家咨询方式确定主要效果指标的权重(W),分别为:当地感染的发病率为0.36、病人检出比例为0.31和输入继发病例/输入病例为0.33。得出疟疾监测效果指数(MSEI)=Σni=1Xi·Wi。按此式对甲、乙两种方案监测试点进行费用-效果分析,计算所得的得分分别为48.56和45.93,以致甲方案每取得1分约需乙方案所需费用的4倍。结论:此疟疾监测效果指数较为实际地反映疟疾监测方案的总体效果,适合于不同监测方案费用-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18.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9.
巢氏PCR判定西藏疟疾流行区传疟媒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西藏墨脱县疟疾流行区的疟疾传播媒介。方法根据2005、2006和2007年疟疾发病情况,在墨脱县选择了3个疟疾发病较高的自然村,采用人诱、牛诱、灯诱及清晨人房全捕等方法捕获成蚊,经形态学鉴定后麻醉处死,密封干燥,带回实验室-20℃冻存备用,采用混合样本法随机抽取10只多斑按蚊复合体为一份混合标本,提取蚊虫DNA。根据文献采用巢氏PCR扩增疟原虫小亚单位核糖体脱氧核糖核酸(SSUrDNA),并对阳性结果克隆测序,比对证实。结果共捕获按蚊5345只,其中多斑按蚊复合体5190只,带足按蚊155只,提取的360份多斑按蚊复合体混合样本DNA中发现子孢子阳性扩增样品2份,种型鉴定2份阳性混合样本均为伪威氏按蚊,PCR产物经克隆测序,NCBIBLAST同源性比对证实为疟原虫SSurDNA基因片段。结论多斑按蚊复合体中的伪威氏按蚊为西藏林芝疟疾流行区的传疟媒介。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对与疟疾流行有关的社会经济和地理诸因素进行Bayes逐步判别分析,进而建立高、中、低三类疟区的判别函数式,以探索疟区分层的新方法。
1990年在海南省12个县选择了不同流行程度的自然村55个,以自然村为调查单位,进行社会经济因素调查,以其33个自然村作为建模样本,22个自然村为考核样本。用包括12项社会经济和地理诸因素的统一调查表,逐户进行访问调查。将收集的资料输入IBM/PC-XT微机进行Bayes逐步判别分析。结果选出地形地貌、反映经济水平的劳动力比例、人均收入、居住条件,以及疟防知识和人的特殊行为(上山作业过夜者的比例)等6项对疟区分层有判别意义的变量,并以此6项指标建立了代表高、中、低3个不同流行水平的判别函数式。经建模样本的回代检验,并对照原疟区分层,正确判别率为91.0%。又经考核样本的外部检验,正确判别率为77.3%。表明此种判别分析方法在疟区分层中具有实用价值,在特定条件下有可能代替发病率、原虫率、媒介等指标进行疟区分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