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43篇 |
免费 | 210篇 |
国内免费 | 16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篇 |
儿科学 | 24篇 |
妇产科学 | 8篇 |
基础医学 | 271篇 |
口腔科学 | 20篇 |
临床医学 | 543篇 |
内科学 | 478篇 |
皮肤病学 | 117篇 |
神经病学 | 107篇 |
特种医学 | 24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1篇 |
外科学 | 383篇 |
综合类 | 1211篇 |
预防医学 | 387篇 |
眼科学 | 32篇 |
药学 | 344篇 |
6篇 | |
中国医学 | 577篇 |
肿瘤学 | 1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77篇 |
2022年 | 100篇 |
2021年 | 82篇 |
2020年 | 65篇 |
2019年 | 69篇 |
2018年 | 72篇 |
2017年 | 44篇 |
2016年 | 50篇 |
2015年 | 56篇 |
2014年 | 141篇 |
2013年 | 122篇 |
2012年 | 140篇 |
2011年 | 139篇 |
2010年 | 166篇 |
2009年 | 183篇 |
2008年 | 199篇 |
2007年 | 172篇 |
2006年 | 230篇 |
2005年 | 226篇 |
2004年 | 221篇 |
2003年 | 214篇 |
2002年 | 165篇 |
2001年 | 199篇 |
2000年 | 167篇 |
1999年 | 136篇 |
1998年 | 143篇 |
1997年 | 147篇 |
1996年 | 123篇 |
1995年 | 131篇 |
1994年 | 116篇 |
1993年 | 93篇 |
1992年 | 97篇 |
1991年 | 93篇 |
1990年 | 71篇 |
1989年 | 72篇 |
1988年 | 51篇 |
1987年 | 49篇 |
1986年 | 33篇 |
1985年 | 45篇 |
1984年 | 33篇 |
1983年 | 26篇 |
1982年 | 29篇 |
1981年 | 31篇 |
1980年 | 20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6篇 |
1965年 | 7篇 |
1959年 | 5篇 |
1958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基于HMGB1研究“易层”贴敷对膝骨关节炎(KOA)大鼠滑膜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3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及易层组。KOA模型通过碘乙酸钠构建,造模成功后,易层组外敷“易层”贴敷28 d。末次给药后腹主动脉采血并提取各组滑膜组织,HE染色观察滑膜炎症;ELISA检测血清中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抑炎因子IL-4、IL-10、TGF-β含量;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滑膜HMGB1及α-SMA、TIMP1、CollagenⅠ、CollagenⅢ蛋白和基因表达量。结果 HE染色显示易层组炎性细胞浸润较模型组显著减少,排列较为规则;模型组较空白对照组IL-1β、IL-6、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易层组较模型组IL-1β、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较空白对照组IL-4含量明显升高(P<0.05),IL-10、TGF-β含量明显降低(P<0.05),易层组较模型组IL-10含量明显升高(P<0.05);HMGB1及α-SMA、TIMP1、CollagenⅠ、CollagenⅢ的蛋白和基因水平在模型组较空白对照组表达增加(P<0.05),易层组较模型组表达下调(P<0.05)。结论 “易层”贴敷能够抑制滑膜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HMGB1、平衡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新改良McLaughlin技术治疗肩关节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4-06采用新改良McLaughlin技术治疗的7例肩关节后脱位。取肩关节前侧入路,将头静脉牵向内侧并保护,将胸大肌向内侧牵开,三角肌向外侧牵开显露肱骨近端;切开肩胛下肌,标记其两端。将肩胛下肌近侧牵向内侧,显露骨折,骨膜剥离子橇拨复位肱骨头;若合并肱骨近端骨折,复位骨折,选用接骨板系统或者空心钉固定骨折。结果 7例均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8.28个月。骨折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7~14周,平均10.14周。1例术后复查X线片显示患侧肱骨骨折对位良好,肱骨头向后半脱位;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约70°,体侧外旋约20°,体侧内旋L_4水平;VAS评分4分,肩关节UCLA评分23分。其他6例术后复查X线片及CT均显示关节位置恢复正常,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100°~165°,体侧外旋50°~70°,体侧内旋T_(10)~L_1水平;VAS评分0~2分,平均0.67分;肩关节UCLA评分25~33分,平均29.67分。结论新改良McLaughlin技术治疗肱骨头缺损40%且不伴有肱骨近端Neer 4部分骨折的肩关节后脱位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结果,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53.
患者 女 ,32岁。第 2胎孕 2个月出现恶心、呕吐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时有上腹部疼痛 ,并发现一 4cm× 3cm大小肿物 ,足月顺产后 ,上述症状加重 ,上腹部肿物增大 ,曾呕吐血性胃液约 30ml。查体 :上腹部隆起 ,以脐为中心可触及一开口向左的“C”形肿物 ,约 30cm× 2 0cm× 15cm ,肿物上段质软、光滑 ,下段稍硬 ,可触及颗粒样肿物 ,活动 ,轻压痛。超声检查 :胆总管扩张 ,直径 1.8cm。胃镜检查 :胃大弯侧粘膜高低不平 ,充血水肿 ,糜烂。上消化道造影示胃底扩张 ,胃体、胃窦部呈细条状套入扩张之小肠 ,套入部分胃近端呈“鸟嘴”…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高龄病人普外手术的方式与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2~2002年196例高龄病人普外手术、伴发病、并发症及处理,结果 治愈率91.84%,死亡率3.57%。结论 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多学科协作以及采用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高龄病人的手术是可行的,并且术后能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病人寿命。 相似文献
55.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patic epithelioid haemangioendothelioma,HEHE)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国内文献报道不足30例,且多以临床和病理表现为主[1,2].笔者回顾分析了4例经病理证实的HEHE的螺旋CT表现,并与病理所见对照,探讨其CT表现特征,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56.
例1女,69岁,因右上腹间断性疼痛2年余而入院,患者近两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隐痛,偶尔出现呕吐.入院查体:腹部稍膨隆,右上腹肋缘下可触及一鸡蛋大小包块,光滑,活动度好,局部稍有压痛.CT检查提示胰腺头部一球形包块(图1,2),B超检查提示胰腺钩突部实性肿物,中心坏死液化.术中见:胰腺钩突区有一直径约9 cm肿瘤,边缘光滑,无粘连.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2枚肿大淋巴结,腹腔无种植转移灶.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出血约900 ml,术后痊愈出院.病理报告:胰腺低度恶性间质瘤,免疫组化CD117(+)(图3),CD34(-),SMA(+),S-100(-).术后随访8个月无复发. 相似文献
57.
患者女性,26岁,因"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携带4年,停经8+个月,腹部阵痛1 h"于2008年5月6日凌晨2时急诊入我院产科,化验为B型血,RH阳性;HBsAg(+)、HBeAg (+)、anti-HBc(+)、HBV-DNA定量2.06×107copies/ml,HCV(-);凝血酶原时间26.3 s,凝血酶原活动度29%,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率2.05;丙氨酸转氨酶3019.1 U/L,天冬氨酸转氨酶15.6 U/L,血清总胆红素174.4 μmot/L,直接胆红素78.2 μmol/L,血氨154μmol/L,诊断为"G3P1G33+3 LOA早产临产、病毒性肝炎(乙型、急性、重型)、肝性脑病(昏迷期)." 相似文献
58.
1病历摘要患者,男性,22岁,因畏寒、发热、咽通3d,于1995年5月18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d,晨起无明显诱出出现畏寒、发热,伴咽部疼痛。体温40℃,给予青霉素治疗3d发热不退。无咳嗽、咯痰、恶心、呕吐。偶感右上腹隐痛.大便稀,每日1~2次,无粘液。1994年10月曾有过类似病史,住院治疗五月余,诊断未明,效果欠佳。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体温39.5℃。发育正常,急性病容,自动体位。双侧腹股沟可价及蚕豆大小淋巴结2个,质软。全身可见散在性暗红色皮疹,以胸、腹耶为甚。唯部轻度充血,双侧扁桃体I度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软,有… 相似文献
59.
60.
目的:采用"阶梯治疗方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治疗前对98例婴幼儿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患儿进行全面评估,并行心电图、心脏彩超、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和血常规检查,排除禁忌证后均给予"阶梯治疗方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剂量从0.5mg·kg-1·d-1逐渐增加至4.0 mg·kg-1·d-1,分3次口服,服药前和服药后1和2h监测心率,动态观察瘤体大小、质地、颜色等变化及患儿有无相关不良反应,每个月复诊,按4级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服药后,98例患儿瘤体均出现不同程度颜色变浅或质地变软,普茶洛尔剂量增至4.0 mg·kg-1·d-1后瘤体性质变化最快。疗效评价,Ⅳ级(优)84例(85.71%),Ⅲ级(好)2例(2.04%),Ⅱ级(中)4例(4.08%),Ⅰ级(差)8例(8.16%)。混合型血管瘤的疗效优于深层血管瘤(P<0.05)。74例血管瘤患儿痊愈时间为6个月。主要不良反应,心率下降5例(5/98,5.10%),嗜睡3例(3/98,3.06%),腹泻7例(7/98,7.14%),食欲不振1例(1/98,1.02%),抽搐2例(2/98,2.04%),给予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停药后2个月复发4例,继续服药仍然有效。结论:"阶梯治疗方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疗效明显,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