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51篇 |
免费 | 331篇 |
国内免费 | 22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7篇 |
儿科学 | 40篇 |
妇产科学 | 48篇 |
基础医学 | 390篇 |
口腔科学 | 78篇 |
临床医学 | 940篇 |
内科学 | 558篇 |
皮肤病学 | 38篇 |
神经病学 | 118篇 |
特种医学 | 20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6篇 |
外科学 | 539篇 |
综合类 | 2049篇 |
预防医学 | 1085篇 |
眼科学 | 62篇 |
药学 | 810篇 |
11篇 | |
中国医学 | 818篇 |
肿瘤学 | 1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7篇 |
2023年 | 141篇 |
2022年 | 180篇 |
2021年 | 204篇 |
2020年 | 149篇 |
2019年 | 143篇 |
2018年 | 135篇 |
2017年 | 92篇 |
2016年 | 129篇 |
2015年 | 141篇 |
2014年 | 357篇 |
2013年 | 251篇 |
2012年 | 320篇 |
2011年 | 400篇 |
2010年 | 297篇 |
2009年 | 320篇 |
2008年 | 299篇 |
2007年 | 403篇 |
2006年 | 362篇 |
2005年 | 342篇 |
2004年 | 295篇 |
2003年 | 289篇 |
2002年 | 205篇 |
2001年 | 250篇 |
2000年 | 243篇 |
1999年 | 273篇 |
1998年 | 218篇 |
1997年 | 204篇 |
1996年 | 188篇 |
1995年 | 173篇 |
1994年 | 156篇 |
1993年 | 119篇 |
1992年 | 101篇 |
1991年 | 111篇 |
1990年 | 95篇 |
1989年 | 69篇 |
1988年 | 44篇 |
1987年 | 39篇 |
1986年 | 34篇 |
1985年 | 39篇 |
1984年 | 30篇 |
1983年 | 40篇 |
1982年 | 19篇 |
1981年 | 12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4篇 |
1963年 | 5篇 |
1960年 | 4篇 |
195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癌(ICC)病人肝切除术后“教科书式结局”(TO)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TO评分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八一医院收治的261例行肝切除术的ICC病人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TO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的权重构建预测TO的评分模型。结果 261例ICC病人中,67例(25.7%)术后发生TO。年龄、肝硬化、手术时间和T分期[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癌症分期]为术后TO的独立预测因素。依此4项因素构建的评分模型显示了较好的预测准确性,最佳截断值为-1.9分,其敏感度为67.2%,特异度为62.9%。一致性检验显示其预测概率和实际发生概率有着较好的一致性(χ2=1.350,P=0.853)。结论 基于年龄、肝硬化、手术时间、T分期4个因素建立的评分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ICC病人术后TO的可能性,即手术时间短、无肝硬化、肿瘤直径<5 cm的年轻ICC病人肝切除后获得TO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12.
目的分析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与常规开腹术后患者疼痛反应及细胞免疫水平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60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腹腔镜组(32例)和开腹组(28例)。腹腔镜组行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根治术,开腹组行常规开腹术。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中术后各项指标和T细胞亚群水平等以(
±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腹腔镜组的术后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VAS评分及镇痛药使用次数均低于开腹组(P<0.05);术后,腹腔镜组的CD3+、CD4+水平高于开腹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腹腔镜组为6.25%(2/32)低于开腹组32.14%(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结直肠癌手术治疗上,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术中创伤小及并发症发生风险低,且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和免疫应激反应,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值得临床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13.
目的 探讨经腹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盂切开取石术(robot assisted laparoscopic pyelolithotomy,RALPL)治疗直径大于2 cm的非鹿角形肾结石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针对我院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直径大于2 cm的非鹿角形肾结石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RALPL (48例)与开放肾盂切开取石(open pyelolithotomy,OPL)(44例)手术方式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初次结石清除率、平均手术时间、术后Hb降低值、术后下床时间、住院天数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相比OPL组,RALPL组初次结石清除率显著提高(91.66% vs.70.45%,P<0.05),平均手术时间、术后Hb降低值、术后下床时间、住院天数均显著减少(P<0.05)。RALPL组患者无Clavien Ⅱ级及以上并发症,OPL组Clavien Ⅱ级并发症2例。结论 经腹RALPL对肾盂、肾盏有良好的视角,能在肾盂低压状态且不损失肾实质的条件下确保较高的初次结石取净率,微创、有效、安全,是直径大于2 cm非鹿角形肾结石(包括合并肾盏结石)的可选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4.
广泛致敏受者 (PRA >5 0 % )肾移植是器官移植领域难题之一 ,由于较难寻找与其相匹配的肾脏 ,故经常需要一个长时间等待 ,致使大部分患者丧失移植机会 ;并且行肾移植术后其超急性排斥反应和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高 ,严重影响肾移植成功率和移植肾的存活率。目前国内外对广泛致敏受者的处理策略为 :良好的组织配型、血浆置换和免疫吸附、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一些免疫诱导剂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15.
目的 探讨一种改良的单针缝线显微输精管附睾吻合术治疗附睾梗阻性无精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应用改良的单针缝线技术为17例附睾梗阻性无精症患者实施纵向两针套叠显微输精管附睾吻合术.术后3个月进行精液分析并设定为研究终点,精子密度大于104/ml定义为复通. 结果 本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19 min.术后3个月时,行精液常规和阴囊彩超检查,包括1例再次手术者共有10例(58.8%)患者术后复通,平均精子密度为12.2×106/ml.研究期内未见精液囊肿并发症. 结论 改良的单针缝线纵向两针套叠显微输精管附睾吻合术后复通率与双针缝线技术相当,可减少缝线缠绕,节省手术时间,是无双针缝线时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16.
白领生活是怎样的呢?在衣着光鲜、谈吐体面、挥金如土背后,在光环、赞叹声之外,是否一些不为人知的声音?就让我们跟随这两位美眉,去体会一下她们仿佛自处“无间道”的痛苦吧。 相似文献
117.
跖疣是皮肤科常见病。具有病程长、痛苦大、治疗困难的特点。临床常用液氮冷冻、激光、药物腐蚀及手术切除等方法治疗 ,皆因局部肿胀、水疱破溃及创面愈合难而给患者造成诸多的不便。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 ,采用中药治疣汤治疗本病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2 8例均具有典型皮损并经临床明确诊断的门诊患者。男 2 4例 ,女 4例 ;年龄 17~ 2 6岁 ,平均年龄2 1 5岁 ;病程 3周 4例 ,6个月 7例 ,1a以上 17例。跖疣皮损小如粟粒 ,大如黄豆 ,数目均在 10个以上 ,最多的 1个患者双足皮损多达 6 7个。本组病例均采用过不同… 相似文献
118.
目的 探索骨密度及股骨颈抗骨折能力两种骨质疏松的诊断方法在临床上应用中各自的特点。方法 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及神经-肌肉-关节-骨骼综合测量分析系统(MES)分别对118例绝经后妇女进行测量,比较两者的结果,探讨两者的差异的原因。结果 118例绝经后妇女中被DEXA诊断为骨质疏松者48人,患病率为40.67%。有24例被MES诊断为骨质疏松,患病率为20.34%。结论 研究提示DXEA测定骨密度(BMD)的方法更容易发现在正常体重者中的骨质疏松患者,而MES测定股骨颈抗骨折能力指标(FS)的方法在超体重和肥胖者中的骨质疏松诊断中占有优势。FS和BMD结合应用于骨质疏松诊断克服了骨密度(BMD)由于体重影响造成的漏诊和误诊现象。即在正常体重的患者进行诊断时选择BMD,而对于超体重和肥胖者使用FS指标则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2和17(Th1、Th2和Th17)的分布特点。方法共1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颈动脉轻度狭窄亚组、中度狭窄亚组和重度狭窄亚组(各60例),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h1、Th2和Th17细胞比例。结果缺血性卒中组患者外周血Th1和Th17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5.76±1.81)%对(3.54±0.29)%,P=0.000;(0.36±0.13)%对(0.18±0.03)%,P=0.000]。颈动脉狭窄不同程度亚组患者外周血Th1[(4.56±0.55)%、(4.88±0.42)%和(7.83±1.69)%,P=0.000]和Th17[(0.23±0.04)%、(0.34±0.02)%和(0.50±0.09)%,P=0.000]细胞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重度狭窄亚组Th1(P=0.001,0.001)和Th17(P=0.000,0.001)细胞比例高于轻度狭窄亚组和中度狭窄亚组,中度狭窄亚组仅Th17细胞比例高于轻度狭窄亚组(P=0.000)。结论 Th1和Th17细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密切相关,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升高,表明细胞免疫机制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0.
目的 利用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 pcASL)成像技术比较阿尔茨海默病(AD)和帕金森病痴呆(PDD)病人脑灌注的异同,并分析脑灌注改变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 方法 前瞻性收集AD病人24例、PDD病人26例、正常对照(NC)36例,均行颅脑常规MRI及3D pcASL灌注MRI检查。采用基于Matlab的SPM12软件对3D pcASL序列扫描获得的脑血流(CBF)图进行预处理,通过单因素协方差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利用DPABI软件提取AD组与NC组、PDD组与NC组灌注存在差异脑区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值,采用Pearson相关方法对rCBF值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做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与NC组相比,AD组双侧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灌注减低,双侧丘脑、基底节、海马及辅助运动区(SMA)灌注增高;PDD组表现为与AD组基本一致的灌注减低和增高的脑区,但是脑区变化范围缩小。与AD组相比,PDD组双侧壳核、左侧中央前回、右侧SMA灌注减低,右侧顶下小叶灌注增高。AD组左侧额中回及左侧颞中回的灌注值与MMSE评分(分别r=0.64,P<0.001;r=0.50,P=0.01)及MoCA评分(分别r=0.44,P=0.03;r=0.48,P=0.02)均呈正相关,PDD组相关脑区与认知评分未见显著相关性。 结论 3D pcASL成像技术能够直观地反映AD与PDD病人类似的脑血流灌注模式,同时显示两者的灌注差异。AD病人多个脑区灌注值与认知相关评分呈正相关,提示脑血流改变与认知损伤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