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47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8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分析1990年与2013年中国人群烧烫伤疾病负担及变化情况。方法 利用全球疾病负担2013研究(GBD2013)中G20国家、中国总体及分省数据,采用死亡、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等指标,综合评价1990年与2013年中国人群烧烫伤疾病负担及变化情况。结果 2013年中国人群烧烫伤标化死亡率为0.88/10万,标化DALY率为30.58/10万,男女标化DALY率比例为1.85∶1。在G20国家中,按照标化DALY率由高至低排序,中国排第16位。2013年烧烫伤标化死亡率最高的年龄组为≥70岁,其次是<5岁。标化DALY率最高的年龄组为<5岁,其次是≥70岁。2013年烧烫伤标化DALY率,贵州省最高(50.24/10万),澳门地区最低(6.16/10万)。1990年以来,中国烧烫伤疾病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标化死亡率下降68.10%,标化DALY率下降76.95%。女性烧烫伤标化死亡率和DALY率下降幅度高于男性。标化死亡率和DALY率在各年龄组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随年龄上升而有所下降。与1990年相比,2013年各省烧烫伤标化DALY率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与1990相比,2013年中国人群烧烫伤疾病负担有所下降,但儿童、老年人烧烫伤疾病负担仍相对较高,应为重点关注人群。男性烧烫伤疾病负担高,且下降相对缓慢,尤其是老年男性,应加强重视。  相似文献   
52.
医院急诊室伤害监测的质量控制与运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伤害事件发生后,患常先到医院急诊室就诊.因此,急诊室记录就成为伤害监测资料的主要来源。在医院急诊室开展伤害监测是国际社会及各国公认的一种较常用的监测方法。目前我国疾病监测系统只能获得伤害的死亡资料.有关伤害的调查研究多是对死亡资料进行分析,对伤害的发生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不多.原因是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伤害监测体系。本通过分析“中国7省市21所综合性医院急诊伤害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的质量控制及运行情况,为加强与完善医院急诊室伤害监测体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3.
目的了解我国城市与农村地区门急诊伤害的发生情况。方法利用全国伤害监测系统2006-2011年监测数据,分析城市和农村地区伤害病例人口社会学特征、伤害发生原因、伤害事件基本情况、伤害临床信息构成情况。结果门急诊伤害病例中男性伤害病例占65%以上,但女性病例呈增多趋势。60岁及以上年龄组病例所占比例则持续升高、且农村地区升高幅度大于城市地区。城市地区前5位伤害原因依次是跌倒/坠落、钝器伤、道路交通伤害、刀/锐器伤和动物伤,农村地区前5位伤害原因依次为跌倒/坠落、道路交通伤害、钝器伤、刀/锐器伤和动物伤。城乡地区伤害意图第1位都是"非故意";病例最多月份都是7、8月份。城市地区病例伤害发生地点的前5位是公路/街道、家中、公共居住场所、工业和建筑场所以及贸易和服务场所;农村地区病例伤害发生地点前5位是公路/街道、家中、工业和建筑场所、公共居住场所以及学校与公共场所。结论城市和农村地区门急诊伤害发生情况不完全相同,开展伤害防制工作时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54.
叶鹏鹏  汪媛  金叶  段蕾蕾 《疾病监测》2018,33(3):254-259
目的 采用不同方法估计基于医院门/急诊伤害监测病例漏报率,比较不同方法估计结果的差异并分析原因,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线索和思路。方法 采用2次独立简单随机抽样的捕获再捕获(方法1)、1次独立简单随机抽样的捕获再捕获(方法2)、样本间接估计(方法3)和样本直接估计(方法4)4种方法,通过数据模拟,对符合一定假设情形下的医院门/急诊伤害病例漏报率进行估计,并比较不同方法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结果的差异。结果 方法1漏报率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结果最差,且工作量较大;方法2漏报率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结果优于方法1,且工作量也低于方法1;方法3漏报率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结果优于方法1,但劣于方法2,工作量最小;方法4漏报率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结果与方法2接近,均优于方法3,工作量略低于方法2。结论 捕获再捕获方法对门/急诊病例中伤害病例占比有要求,提高每次抽样选取的病例数量,尤其是第2次抽样的病例数量可以提高漏报率估计精度。用样本直接估计总体漏报率比先估计总量再估计率,减少了抽样误差,可以提高估计精度。每种方法增加样本量均可以提高估计精度,但会增加工作负担。根据结果,建议采用方法4进行医院门/急诊伤害监测病例漏报估计。  相似文献   
55.
普恩复治疗脑梗塞48例疗效观察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李秀珍段蕾蕾本组48例均经CT或MRI证实为脑梗塞,其中男36例、女12例,年龄35~73岁。治疗方法:青岛双龙制药公司生产的普恩复胶囊40mg日3次,饭前半小时口服,连用4周。入院后前3天予20%甘露醇...  相似文献   
56.
目的 了解1990-2015年中国分性别、年龄段和省份0~14岁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现状和变化情况,并为不同类别地区开展相关防控工作提出建议。方法 描述2015年中国0~14岁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现状,计算1990-2015年相对变化幅度和年度变化百分比,采用k-medians方法对现状和变化情况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015年中国0~14岁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男童略高于女童,低龄儿童高于大龄儿童。1990-2015年中国不同性别、年龄段和省份0~14岁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均有下降,其中男童和女童下降幅度接近,低龄儿童下降幅度高于大龄儿童。不同省份中,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最小的为安徽省。根据死亡率现状和变化情况,各省0~14岁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状况可以分为4类。结论 1990-2015年中国0~14岁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死亡改善较为明显,但道路交通伤害仍是中国0~14岁儿童面临的重要健康威胁之一,部分地区低龄男童应是今后道路交通伤害防控工作的重点关注人群。  相似文献   
57.
中国两城市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家长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适宜干预措施及促进使用儿童安全座椅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 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和深圳市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7 528户家庭拥有≥1辆私家轿车的0~6岁儿童家长进行儿童安全座椅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采用小组焦点访谈法,随机抽取完成问卷调查的家长访谈使用或不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原因等。结果 39.23%(2 820/7 189)的调查对象家庭拥有儿童安全座椅,儿童乘私家车出行时总是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比例为17.14%(1 232/7 189)。儿童年龄小、父母教育水平高、家庭经济条件好、家长对儿童乘车安全认知好是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保护性因素。儿童乘车出行的频率、距离和驾驶员安全带佩戴行为显著影响儿童安全座椅的使用。家长不购买儿童安全座椅的主要原因包括占用车内空间(53.33%,2 329/4 367)、乘车机会少(48.55%,2 120/4 367)、安装麻烦(42.25%,1 845/4 367)、价格过高(38.58%,1 685/4 367)、质量不可靠(31.03%,1 355/4 367);不使用的主要原因包括儿童不想坐(67.36%,293/435)、出行距离近(53.79%,234/435)、安装使用不方便(53.10%,231/435)、车内没有空间(32.41%,141/435)及认为没有必要(25.75%,112/435)。结论 家长在使用儿童安全座椅保护儿童乘车安全方面存在认知盲区和误区,并亟需对儿童安全座椅正确选购和使用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建议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推进立法与执法、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儿童安全座椅相关服务站点、探索租赁市场等。  相似文献   
58.
目的 了解全国伤害监测暴力门/急诊病例的分布特征,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全国伤害监测系统(NISS)2006-2013年监测数据,分析暴力病例占伤害病例构成趋势、人口社会学特征、暴力事件基本情况及临床信息构成情况.结果 2006-2013年暴力病例占所有伤害病例的比例呈下降趋势;2013年暴力病例50 333人,男性36 049人,女性14 284人,暴力病例文化程度为初中和高中者分别占41.2%和27.3%; 24.0%的暴力发生时间是在22:00至次日02:59;0 ~4岁组及≥65岁组暴力发生在家中的比例分别为30.2%和28.5%,高于其他年龄组.结论 暴力的干预应同时关注针对女性和男性的暴力,重视家庭暴力中虐待儿童和老年人的问题,进一步普及高等教育,鼓励居民在22:00前入睡.  相似文献   
59.
目的 了解全国伤害监测系统(NISS)自残/自杀门/急诊病例的分布特征,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6-2013年NISS监测数据,分析自残/自杀病例占伤害病例构成趋势、人口社会学特征、自残/自杀事件基本情况及临床信息构成情况.结果 监测期间因自残/自杀就诊人数占所有伤害就诊人数的比例呈下降趋势.2013年因自残/自杀就诊女性病例占58.6%,文化程度为初中者占42.1%;76.2%的自残/自杀发生在家中;因自残/自杀就诊者中56.1%采用中毒的方式自伤,其次为锐器;60.8%的自残/自杀就诊者治疗后观察/住院/转院.结论 自残/自杀行为干预应加强农药/毒麻药品的管制,利用自杀未遂者在院期间开展再次自杀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60.
目的 了解我国头外伤门/急诊就诊病例的分布特征。方法 利用2013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NISS)数据, 分析头外伤病例总体分布趋势、人口学、伤害事件和临床特征。结果 2013年NISS共收集头外伤病例195 189例, 男性病例是女性的2倍以上, 30~44岁组所占比例最高(25.19%)。伤害原因前三位的是跌倒/坠落(42.17%)、钝器伤(27.46%)、道路交通伤害(23.33%)。头外伤主要发生在公路/街道(31.41%)、家中(25.02%)和公共居住场所(17.17%)。头外伤发生时的主要活动是休闲活动(54.22%), 其次是驾乘交通工具(19.73%), 有偿工作(12.95%)。2013年的头外伤病例以非故意伤害(86.79%)、挫伤/擦伤(65.18%)、轻度伤害(78.87%)、治疗后回家(82.02%)为主。结论 2013年NISS收集的头外伤病例男性多于女性, 劳动力人口是头外伤发生的重点人群, 跌倒/坠落、钝器伤、道路交通伤害是导致头外伤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