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8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53篇
药学   7篇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1.
目的:探讨不同血压水平与外周动脉疾病患病的关系。方法:选取我国9个地区的15 817名35岁以上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踝臂指数测量(踝臂指数≤0.9诊断为外周动脉疾病),并收集相关危险因素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血压水平与外周动脉疾病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外周动脉疾病的患病风险呈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5)。在调整了性别(仅针对全人群)、年龄、城乡、吸烟、超重/肥胖、高总胆固醇血症以及糖尿病病史等的影响后,与正常血压组相比较,正常高值血压组、1级高血压组、2级高血压组、3级高血压组患外周动脉疾病的OR值分别为1.11(95%CI: 0.94~1.32), 1.13(95% CI: 0.93~1.38), 1.85(95% CI: 1.47~2.33), 2.66(95% CI: 1.98~3.57)(趋势检验P<0.05)。结论: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外周动脉疾病患病风险升高,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能对预防外周动脉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2.
目的:初步了解我国农村地区心血管病高危个体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在河北省鹿泉和安国两市(县),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每县分别选择12个村中20岁及以上成年人共2 033名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加权调整心血管病高危个体检出率为20.0%,随年龄增长呈显著上升趋势(P〈0.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除性别、年龄与之相关外,超重/肥胖、文化程度低以及体力活动缺乏也均与之显著相关.其中,肥胖者高危检出率为体重正常者的2.3倍,未上学者是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的3.1倍,不干体力活者是每天干体力活者的2.1倍.结论:我国农村成人中心血管病高危个体已十分常见,其中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比例更高.农村的心血管病防控亟需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健康生活方式,保护弱势人群.  相似文献   
23.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肺炎衣原体很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始发因素.本文从血清流行病学、病理学、动物实验、体外细胞学实验及流行病学干预实验等几方面对肺炎衣原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4.
目的 了解心内科医师、神经内科医师及其他内科医师高血压基本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的差异。方法 采用自填式问卷进行集中调查结合个案访问,在“社区医疗卫生人员心血管病健康教育(培养)项目”协作网内,分层抽取并调查医疗卫生人员共1609人,953人的资料适合本文分析。结果 在高血压防治知识、态度方面和在行为方面,对全部问题的肯定回答率心内科医师、神经内科医师、其它内科医师分别为15.3%、15.2%、7.2%(P<0.05)和16.5%、17.9%、9.4%(P<0.05);但对每一个问题的肯定回答率,心内科医师高于神经内科医师,其它内科医师最低。结论 心内科医师对高血压基本知识及相应的态度和医疗行为略高于人科医师,其它内科医师最低。提高相关人员的知识水平,是医疗卫生人员心血管病健康教育中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5.
心率变异性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1 研究背景心率变异性 (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最早是由 Hon和 L ee[1] 在 1965年首先提出的 ,他们在胎儿宫内窘迫的研究中首次用 R- R间期监测胎儿心率 ,发现心率变化减少可提示胎儿在宫内窘迫。在 70年代 ,Ewing等 [2 ]通过测量不同 R- R间期来检测糖尿病人自主神经病变 ,发现糖尿病合并自主神经病变的患者 ,心率变化明显减少。 1977年 Wolf等 [3 ]最早报道了心肌梗死 (MI)后的死亡率与 HRV的降低相关。 1981年Akselrod等[4 ] 进一步证实 HRV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死亡率的强的、独立的、重要的危险因素后 ,HRV才…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心脑血管基础疾病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分析2003年北京市1291例SARS患者(其中121例死亡)的病例资料,比较既往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和有、无其他基础疾病三组SARS患者病死率的差异及死亡危险因素。结果SARS患者总的病死率为937%。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其他基础病和无基础病的SARS患者病死率分别为2864%、1185%和449%(P<0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调整年龄和职业后既往有心脑血管病的SARS患者死亡的相对危险是无基础病患者的183倍(P<005)。结论既往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是SARS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7.
北京地区2003年3~6月临床诊断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例达2522例,成为全球发现SARS病例最多的地区。我们通过对北京地区大样本SARS病例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旨在了解合并基础疾病对SARS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转归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29.
我国中年人群向心性肥胖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性   总被引:69,自引:1,他引:69  
目的 分析在中国人群中,反映向心性肥胖的指标--腰围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性的关系。并探讨中国人群适宜的腰围切点。方法 分析数据来自1993-1994年对14组中年(35-59)岁人群进行的抽样调查,职业包括产业工人,农民,城市居民和渔民,地点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和中部。调查项目均采用国际标准化方法,由合作中心进行统一培训,考核和质量控制。资料完整可供分析16466人。结果 显示中国人群腰均值男,女性均小于西方人群,北方高于南方,城市居民和工人高于农民,将腰围从<65cm至大于等于100cm,每5cm进行分层,可见无论男性或女性,高血压,高血清总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空腹血糖升高的检出率及具有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的聚集率均随腰围的增大而逐步上升。危险因素聚集的年龄调整比值比(OR值)男性和女性分别增高7.8倍和8.5倍,以不同腰围切点计算对于检出危险因素聚集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显示男性腰围大于等于85cm,检出危险因素聚集的敏感度为54.2%,特异度为77.3%,女性腰围大于等于80cm,相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59.8%和70.3%,较其他各切点为优,结论 研究表明,向心性肥胖的程度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升高及聚集密切相关,应重视对以腹部肥胖为特征的向心性肥胖进行防治,;男性腰围应控制在85cm以下,女性应控制在80cm以下。  相似文献   
30.
体重指数与心血管病几大生物学危险因素个体聚集…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分析12755名中年(35~59岁)男女人群中高血压,高血清胆固醇(高TC)高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低HDLC)及其个体聚集性与体重指数(BMI)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人群中高血压,高TC,高血糖及低HDLC的现患率均随BMI上升而明显升高,此四种高危因素中,具有至少一种和同时具有至少二种的个体在人群中所占百分比亦随BMI上升而明显升高,且后者上升的速度远大前者,此结果不受年龄和性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