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8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PCI术前后NT-proBNP水平,研究NT-proBNP的变化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方法对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PCI术治疗前后及30例健康正常人NT-proBNP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PCI术前后NT-proBNP水平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健康正常人NT-proBNP水平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多支病变组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通过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NT-proBNP水平变化情况可体现血管病变范围的大小,间接说明PCI术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改善心功能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特殊类型心肌梗塞是指临床症状特殊或无症状,心电图不典型或梗塞部位不易被觉察和识别的心肌梗塞.在临床上易被误诊和漏诊。木文通过对我院1988年~1998年间收治的188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其中呈特殊类型老26例,结合文献复习及临床体会加以总结,以提高对本症的认识。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6例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32岁~82岁,平均64.7岁。心电图梗塞部位分别是广泛前壁心梗6例,广泛前壁合并下壁心梗1例,下壁心便4例,下壁合并右室梗塞2例,前间壁心梗3例,正后壁心便1例,心内膜下心搜8例,乳头肌梗塞1例。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因素,提出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741例冠状动脉支架治疗中的6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经再次紧急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冠脉内溶栓抢救成功,2例患者死亡。结论: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有:(1)急性冠脉综合征(ACS);(2)植入多个药物洗脱支架;(3)手术本身的因素;(4)抗凝治疗失去连续性。PCI术后出现胸痛必须警惕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及时发现,作出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14.
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病理基础,炎症因子启动或加速了这一病理过程。同时,血脂水平的增高也可引起血管内皮的损伤而加剧炎症反应,因此,抑制动脉斑块内炎症反应和降低血脂水平可以达到改善患者预后及降低死亡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单用或与氯吡格雷不同剂量联合治疗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2月我院年龄>75岁ACS住院患者9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阿司匹林100 mg/d与氯吡格雷75 mg/d联合治疗组(A组)、阿司匹林100mg/d与氯吡格雷50mg联用治疗组(B组)及单用阿司匹林100mg/d治疗组C组,为期1周的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及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患者用药后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用药前后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差值的变化组间无差异,,A组与B组用药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C组相比下降更明显。B、C两组均无明显出血症状,A组有4例皮肤出血事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ACS患者中,阿司匹林联用小剂量氯吡格雷同常规剂量联用对血小板聚集有相似的抑制效果,并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临床表现极不典型,容易误诊漏诊,同时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则更为罕见。该病诊断困难,死亡率高,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经多科合作抢救成功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动态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及意义。方法 分别抽取 2 5例AMI患者发病后第 1、5、10和 15d的外周静脉血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VEGF浓度。结果 AMI患者血清VEGF在AMI后第 10d达高峰 ,显著高于对照组 ( 178 9± 48 9pg/mlvs 64 9± 16 7pg/ml,P <0 0 5 )。血清中VEGF峰值与肌酸激酶 (CK)峰值呈显著正相关 (γ =0 73 ,P <0 0 1)。结论 AMI患者血清VEGF水平持续升高与心肌梗塞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1 病历 本院2006年6月21日收治一起集体误食毒蕈中毒致爆发性肝坏死病例.因病例预后有差异,故将其临床资料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再入院的影响因素.[方法]本院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首次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797例.根据1年内是否再入院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病因、心功能分级、合并症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及饮酒史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再入院组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15.9%)显著高于未再入院组(10.2%),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其再入院率亦逐渐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1年内再入院率最高的 是合并有肾功能不全、房颤和高血压的患者,且这三种合并症的比率显著高于未再入院组(P<0.01).[结论]影响慢性心力衰竭首次住院患者再入院的因素主要为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及合并有房颤、肾功能不全者.积极控制高血压、房颤与改善肾功能,对降低患者再入院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基因沉默后能否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分形趋化因子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孵育,及预先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转染pGenesil-1 LOX-1 shRNA后再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刺激,半定量RT-PCR、Western blot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分形趋化因子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能呈浓度依赖性诱导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分形趋化因子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1)。用RNA干扰抑制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的表达后,显著抑制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分形趋化因子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1)。结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能呈浓度依赖性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分形趋化因子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这种诱导作用可以被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基因沉默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