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5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57篇 |
内科学 | 44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173篇 |
综合类 | 42篇 |
预防医学 | 9篇 |
药学 | 2篇 |
肿瘤学 | 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8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35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8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比较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与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与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结果进行比较,初步总结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辅助肝切除手术的技术特点、安全性及初步疗效.方法 2010年1~10月,应用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辅助肝切除手术(机器人组)治疗3例肝细胞癌患者,均伴不同程度肝硬化,肿瘤均为单发,分别位于Ⅲ段(2例)、Ⅵ段(1例),并与同期完成的腹腔镜肝切除治疗的15例肿瘤大小、位置相似的肝细胞癌患者(腹腔镜组)进行比较.结果 机器人组的中位肿瘤直径为3 mm(2.0~3.5 cm),腹腔镜组为4 cm(1.7~9.0 cm).机器人组的中位手术时间为120 min(90~180 min).腹腔镜组为150 min(100~220 min).机器人组的中位术中出血量为100 mL,腹腔镜组为75 mL,两组各有1例患者术中输血.腹腔镜组有1例患者中转开腹手术.机器人组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5 d(4~6 d),腹腔镜组为6 d(4~8 d).机器人组无手术并发症发生,腹腔镜组有1例因术后双侧胸腔积液而需引流.随访至今腹腔镜组有1例发生肝内复发.结论 初步结果显示,对周边型(如Ⅱ、Ⅲ、Ⅵ段)肝细胞癌患者,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辅助肝切除手术的治疗效果与腹腔镜肝切除相似. 相似文献
72.
73.
肝癌病人血浆和癌组织中血栓调节蛋白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检测肝癌病人血浆和肝癌组织中血栓调节蛋白 (TM )的表达 ,探讨TM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夹心法检测 45例肝癌和 6例肝良性占位病人手术前后的血浆TM水平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癌及肝良性占位组织中的TM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术前肝癌组血浆TM水平 ( 10 .2± 5 .7)ng/mL明显高于肝良性占位组 ( 6.1± 2 .2 )ng/mL和正常人对照组 ( 5 .7± 1.0 )ng/mL ,P <0 .0 5 ;术前TM血浆水平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组 ( 6.9± 4.5 )ng/mL和多发肝癌结节组 ( 8.1± 4.6)ng/mL明显低于无门静脉癌栓组( 11.4± 5 .6)ng/mL和单发肝癌结节组 ( 11.5± 5 .9)ng/mL ,P <0 .0 5 ;40例肝癌病人肝癌切除术前TM水平( 10 .8± 5 .3 )ng/mL与肝癌切除术后 ( 7.6± 4.2 )ng/mL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肝良性占位组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肝癌组织中TM蛋白表达阳性的病人术前血浆TM水平明显高于TM表达阴性者 ,P <0 .0 5 ;而术后血浆TM水平两者则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肝癌病人血浆中TM水平升高 ,TM水平的高低与门静脉癌栓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4.
75.
目的筛选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相关的血清蛋白标记物。方法收集肝癌无癌栓患者和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血清各12例,以弱阳离子交换蛋白质芯片为检测介质,利用表面加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测定出蛋白质谱,BioMarkerWizard软件筛选出差异蛋白峰,选择其中一个蛋白进行分离纯化和富集,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对其进行鉴定。结果在m/z 1100~30000范围内,检测出的100个蛋白峰中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z为3397的蛋白峰在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组中上调,而m/z为7546、7896、8682、15104、15857和16457的蛋白峰在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组中下调;m/z为8682的差异蛋白经鉴定为载脂蛋白A—I,与无癌栓组比较,门静脉癌栓组中该蛋白表达降低。结论筛选出的蛋白分子标记物可能与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形成有关,有可能为肝癌和门静脉癌栓早期预测及治疗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肝癌与肝移植:争议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细胞肝癌(HCC,下称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的之一,导致全世界每年因肝癌死亡的人数超过40万。近年来肝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全世界每年大约有35万新发病例,其中1/3在中国。肝癌综合治疗中手术切除仍是获得长期存活的最有效措施,但大部分病人就诊时已属晚期,多伴有严重 相似文献
77.
纤维蛋白原对肝外科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在肝移植手术过程中的变化及补充纤维蛋白原(Fib)对肝外科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9例肝移植患者,分别检测术前,术中无肝前期(Ⅰ期)、无肝期(Ⅱ期)和供肝期(Ⅲ期)及术后第3d的凝血酶原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和Fib。57例肝切除术后第3d PT高于13.0s,Fib低于300mg·dl-1,随机分成应用Fib组和对照组,隔天静脉滴注Fib 1~2g。结果:肝移植组术中Ⅱ期PT、KPTT明显延长,Fib显著下降,与术前、术后相比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尽管术中Ⅲ期凝血指标有所改善,但与术前、术后相比差别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伴有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且PT延长的患者,应用Fib能够使PT时间缩短,Fib水平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移植术中凝血因子明显减少,凝血指标明显异常,尤以无肝期明显。在补充其他凝血因子的同时,选择性应用Fib更有助于改善肝外科术后凝血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78.
肝细胞癌复发转移的现代干预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显著提高了肝细胞癌(简称肝癌)的疗效。对严格选择的病例,根治性的肝癌切除及肝脏移植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70%左右。但即使如此,术后超过70%的患者将发生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高达90%以上的肝癌术后死亡因素与肿瘤转移复发有关。由此可见,肝癌的复发转移是阻碍肝癌患者获得远期生存的重要因素,深入探讨复发转移的机制并寻找干预策略是肝癌诊疗领域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9.
直径12cm以上原发性肝癌二期切除报告(附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17例直径12cm以上的巨大原发性肝癌病人,经肝动脉结扎插管,术后经导管化疗、碘油栓塞治疗,其中12例获得二期切除。术后见此12例病人肿瘤平均最大直径缩小为50.59%,肿瘤坏死率为30% ̄100%,作者对巨大原发性肝癌的二期手术指征,方法及预后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80.
纤维板层型肝癌三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纤维板层型肝癌三例报告樊嘉,余业勤纤维板层型肝癌(FLC)属于肝细胞肝癌(HCC)的一种特殊类型。我们从经手术及肝穿刺并经病理证实的2500例HCC患者中发现有3例FLC(1.2%),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患者女性,34岁,体检时查ALT14...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