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樊卫  张力 《新医学》1998,29(11):573-574
目的:探讨SPECT心功能测定评价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化疗后阿霉素(ADM)心肌毒性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无心脏病基础的44例NHL患者作研究对象,采用常规CHOP方案进行治疗,定期用SPECT检测患者的心功能。结果:化疗前后射血分数(EF),高峰射血率(PER)和高峰充盈率(PER)值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体内ADM累积量愈大,EF,PER和PER值下降愈大,并以PFR变化最敏感  相似文献   
82.
[目的]验证在最大密度投影(MIP)软件自动生成融合图像上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的可靠性。[方法]20例经病理确证为肺癌的患者,根据病灶邻近组织特点,分为A组(病灶周围环绕正常低密度肺泡组织)和B组(病灶周围与等密度或高密度组织紧邻)。同一个医师分别在四维CT(4D-CT)的10个时相、3个时相、2个时相、MIP融合图像上勾画GTV(GTV10、GTV3、GTV2、GTVMIP)。观察GTV体积变化和中心位移情况,比较四种方法之间的差异。[结果]A组GTV10与GTV3、GTV2和GTVMIP的比值分别为1.07±0.03、1.10±0.03和1.08±0.07;四者中心点在X、Y、Z轴上的差异小于1mm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GTV10与GTV3、GTV2、GTVMIP的比值分别为1.10±0.07、1.16±0.09、1.27±0.26;四者中心点在X、Y、Z轴上的差异小于1mm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周围环绕正常肺泡组织的肺内病灶,在四维CT中MIP图像上勾画GTV是可靠的,但病灶紧邻等密度或高密度组织时不够精确,建议代之以3个时相的融合图像,个别特殊情况代之以10个时相的融合图像。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PET)显像在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术前区域淋巴结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行现代二野淋巴结清扫术的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术前进行全身~(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融合CT显像与CT显像,对区域淋巴结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现代二野淋巴结清扫术后发现24例患者区域淋巴结阳性(80.00%),转移区域淋巴结总数为61枚。~(18)F-FDG PET融合CT发现食管区域淋巴结转移16例,敏感性、特异性和Youden指数分别为66.67%、100.0%和0.67。CT检出8例。61枚转移区域淋巴结中~(18)F-FDG PET融合CT定性43枚(70.49%),定量分析发现转移区域淋巴结计算标准化摄取值(SUV)为2.9±1.2,均>2.5;CT检出区域淋巴结转移数24枚(39.34%)。~(18)F-FDG PET融合CT在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与区域淋巴结转移数均明显优于CT,P<0.05。结论~(18)F-FDG PET融合CT在诊断胸中段食管鳞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方面可能优于CT。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鼻咽癌(nasopharygeal carcinoma,NPC)放射治疗后复发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 20例NPC病人于放疗后12~18个月同期行18F-FDG PET/CT和MRI检查,分别由两位核医学科及放射科主治医生进行独立诊断,将18F-FDG PET/CT与MRI结果进行比较,其中12例经活检病理证实. 结果 11例MRI检查未见明显肿瘤复发征象,18F-FDG PET/CT显像提示其中5例有局灶性FDG摄取明显增高,诊断为复发,5例经活检未发现复发.7例CT和MRI提示肿瘤复发,18F-FDG PET/CT均显示局部病变有放射性摄取浓聚,该7例18F-FDG PET/CT摄取浓聚的病变处均经活检病理证实为肿瘤复发.另两例MRI提示鼻咽癌颅内侵犯,而18F-FDG PET/CT诊断为放射治疗后脑损伤,后经随访证实,其余经临床随访证实,随访中位时间为13个月. 结论 与MRI检查相比,18F-FDG PET/CT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肿瘤复发的早期定性诊断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FDG PET/CT全身显像评估乳腺癌治疗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12月87例乳腺癌治疗后患者FDG PET/CT报告,与同期传统影像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根据病历记录、病理结果及临床随访确定两组的最终结果,计算FDG PET/CT显像与传统影像两组评估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特异性、灵敏度、阳性预测值(PPV)与阴性预测值(NPV)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各选取10例良性淋巴结与转移淋巴结患者,计算两组淋巴结SUVmax均值并进行分析。【结果】FDG PET/CT显像评估乳腺癌治疗后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PPV与NPV分别为90.8%、94.6%、88.0%,85.4%、95.7%,传统影像分别为79.3%、73.0%、84.0%、77.1%、80.8%,两组准确性、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转移淋巴结SUVmax均值为8.28±3.6,良性淋巴结SUVmax均值为4.58±1.9,两组差异较大,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影像技术比较,FDG PET/CT能更准确评估乳腺癌治疗后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86.
放射性核素淋巴显像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了27例恶性淋巴瘤病人用放射性药物67Ga-枸橼酸盐进行全身淋巴显像,护士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护理措施,配合临床需要,取得满意显像效果的经验和体会。强调心理护理在放射性核素显像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介绍了改良的两步注射方法及切实可行的放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87.
目的评价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在鼻咽癌(NPC)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损伤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采用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检查,对16例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有放射性脑损伤症状的患者和8例未经放疗的鼻咽癌患者作半定量分析并对测量结果作统计学分析.16例放射性脑损伤患者同期做电子计算机体层检查(CT)对比.结果 16例有放射性脑损伤症状的鼻咽癌患者双侧颞叶局部脑血流灌注(rCBF)在横断面层面-放射性曲线相应部位上可见局部放射性下降峰或曲线变窄小,峰值降低,其曲线局部下降峰值与鼻咽癌放疗剂量的生物效应剂量(BED)值呈正相关(r=0.8976,p<0 .01).8例未经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在横断面图像上其双侧颞叶局部脑血流灌注的层面-放射性曲线大致呈正态分布曲线,未见异常的局部下降峰或曲线变窄小,峰值未见降低.SPECT显像检查发现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损伤的阳性率高于同期CT检查. 结论 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可以早期发现鼻咽癌放疗后所致的放射性脑损伤,并可以作出定性诊断;鼻咽癌患者放疗所致的放射性脑损伤程度与NPC放射治疗的生物效应剂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188Re标记抗鼻咽癌(NPC)单抗BAC5的方法及188Re-BAC5对鼻咽癌进行免疫导向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 188Re- BAC5的制备采用直接标记法,采用MTT法观察188Re-BAC5对体外单层培养的鼻咽癌细胞(CNE-2)的抑制作用,对照组为188Re-BSA、188ReO4-. 结果 188Re-BAC5的标记率在80% 以上,MTT法结果表明188Re-BAC5组的抑瘤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 结论提示188Re-BAC5有可能在对人鼻咽癌的放免导向治疗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核素显像-染色法探测舌癌前哨淋巴结(SLN)和预测颈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N0期舌癌患者20例,术前ld于肿瘤周围组织注射^99Tc^m-硫胶体(SC)约18.5MBq,分别于5、10、30、60min及6h时进行显像,识别SLN并进行体表定位;术中于肿瘤周围注入亚甲蓝,据淋巴结蓝染和皮肤定位情况找出SLN,行冰冻病理检查,后常规切除原发灶,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并行病理检查,以观察其对舌癌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该组中未见假阳性和假阴性病例,SLN检出率为100%。结论核素显像.染色法在舌癌SLN探测与颈淋巴结转移预测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0.
PET/CT将PET对疾病诊断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CT对病灶解剖结构的高分辨率有机融合在一起。与单纯PET显像比较,PET/CT全身扫描时间缩短近一半,为临床提供基于解剖结构上的脏器血流灌注与功能、代谢(酶)和受体及基因变化等生物学信息。其在疾病早期诊断、个性化治疗、疗效观察和治疗方案制定等方面应用广泛。由于人体的呼吸节律受植物神经系统和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双重控制,因此呼吸节律比心脏搏动更加多变和不规则。在对肺部进行PET/CT扫描时,由于CT扫描速度明显快于PET扫描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