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21篇
耳鼻咽喉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33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62篇
药学   23篇
  3篇
中国医学   48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101.
目的 了解某职防院、某民营健康体检机构流动体检车车载X射线机机房放射防护和车载X射线机的影像质量情况,对体检车车载X射线机及机房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方法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车载X射线机性能及场所的放射防护进行检测。结果 两体检机构车载X射线机的影像质量及机房的放射防护均符合国家标准,其中民营健康体检机构车载X射线机机房有射线漏出,且呈现逐年升高趋势。结论 一方面需设置临时控制区,把公众照射将至最低;另一方面,应加强监管,提高民营机构对放射防护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了解武汉市食源性疾病病例中主要病原微生物感染分布情况,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和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17年武汉市监测哨点医院的19436例病例数据,采集5919份生物样本,分析5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情况。结果 食源性疾病明确的致病因素中病原微生物污染占比最高(36.91%)。5917例样本中,肠道细菌的检出率为7.15%(423/5917),其中沙门菌5.12%(303/5917)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1.77%(105/5917)检出率最高。病毒检出率0.15%(9/5917),均为诺如病毒Ⅱ型。男性病原检出率10.20%(258/2530)高于女性7.39%(176/2383)(〖XC小五号.EPS;P〗=12.049,P<0.01)。检出率最高的年龄段为5~17岁和0~4岁。沙门氏菌检出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上报的可疑食品中占比最高的依次为:乳与乳制品31.58%(18/57)、肉与肉制品24.56%(14/57)、水果类及其制品12.28%(7/57)。结论 病原微生物是引起武汉市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乳与乳制品、肉与肉制品、水果类及其制品易受病原微生物污染,沙门氏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发病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对2014-2018年武汉市食物中毒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预防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18年武汉市于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网络报告中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8年武汉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48起,中毒人数905人,死亡2例,食物中毒五年发病率为0.17次/万人年。食物中毒以不明原因为主,占41.67%。查明原因的以细菌性食物中毒最为常见,占29.17%。发病最高为7月、9月,占14.58%,2月无食物中毒事件发生。集体食堂为食物中毒的高发场所,占68.75%。中心城区食物中毒合计发病率高于远城区。结论 不明原因中毒是武汉市食物中毒的主要类别,毒蘑菇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集体食堂是主要场所。应加强武汉市主动监测,在高发场所进行宣传教育以减少食物中毒发生。  相似文献   
104.
川芎饮片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周蔚昕  刘涛  张佳  谢梦蝶  张倩  吕海洋 《中草药》2018,49(10):2401-2409
目的制备15批川芎饮片标准汤剂,并对其进行质量研究。方法按标准汤剂制备条件,制备15批川芎饮片标准汤剂,采用HPLC同时测定川芎饮片标准汤剂中阿魏酸、绿原酸和咖啡酸的含量;采用紫外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建立川芎标饮片准汤剂指纹图谱;并利用相关系数法和双指标分析法,对不同批次川芎饮片标准汤剂的光谱图进行比对分析。结果15批川芎饮片标准汤剂中阿魏酸、绿原酸和咖啡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316 0%~0.565 6%、0.017 7%~0.050 4%、0.485 7%~0.749 5%,出膏率为18.82%~27.60%;与紫外和红外对照指纹图谱相比,各批次川芎饮片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相似度分别大于0.990和0.911,双指标分析法结果显示各批次川芎饮片标准汤剂共有峰率均51.72%。结论建立的质量评价方法可用于川芎饮片标准汤剂的系统性评价,并为川芎配方颗粒等相关制剂的质量标准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5.
穿心莲内酯为传统中药穿心莲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广泛运用于临床,但其生物合成途径尚未被解析。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为CYP450提供电子,在CYP450的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该研究通过同源比对筛选并克隆了穿心莲CPR的编码序列,命名为ApCPR4。原核表达ApCPR4蛋白,分离纯化后进行体外酶活鉴定,发现ApCPR4能够以NADPH依赖性方式还原细胞色素c和铁氰化物。为了验证其体内功能,将ApCPR4与CYP76 AH1共转化入酵母工程菌,结果表明,ApCPR4在酵母体内能够协助CYP76AH1催化生成铁锈醇。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在茉莉酸甲酯(Me JA)处理的叶片中,ApCPR4的表达量逐渐增加。该表达模式与穿心莲内酯受Me JA诱导积累的趋势一致,推测ApCPR4与穿心莲内酯的生物合成相关。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健脾益气摄血方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可能效应机制.方法 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强的松组和健脾益气摄血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使用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GP-APS)注射法建立ITP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第8天,正常组、模型组均予0.1 ml/10 ...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观察比较昆仙胶囊和雷公藤多苷片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杭州市中医院门诊就诊的慢性肾脏病患者103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昆仙胶囊组、雷公藤多苷片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昆仙胶囊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昆仙胶囊2粒/次,3次/d,疗程超过3个月;雷公藤多苷片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雷公藤多苷片20mg/次,3次/d,疗程超过3个月。每组根据病理类型再分为系膜增生性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PGN)组、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3个亚组,比较各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以及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creatinine,Cr)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血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的差异。[结果]昆仙胶囊组治疗1、3个月后24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5.7%、86.5%;雷公藤多苷片组治疗3个月后尿蛋白定量也明显下降(P<0.05),总有效率80.0%;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中,昆仙胶囊组的三个亚组治疗后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雷公藤多苷片组仅MN亚组治疗后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昆仙胶囊组及雷公藤多苷片组的MN亚组及DN亚组治疗后尿蛋白定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种药物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昆仙胶囊组的DN亚组起效时间早于雷公藤多苷片DN亚组。实验室指标方面,雷公藤多苷片组治疗后ALT较前升高,ALB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PLT、WBC计数及昆仙胶囊组的上述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雷公藤多苷片组治疗后ALT水平高于对照组,而WBC、ALB水平低于对照组;昆仙胶囊组治疗后AL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昆仙胶囊及雷公藤多苷片均能明显降低慢性肾脏病患者尿蛋白水平,昆仙胶囊起效更快,能作用的病理类型更多,且安全性优于雷公藤多苷片。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CT检查前肠道准备和空气灌肠对结直肠癌患者CT图像质量的影响,评估CT前肠道准备和空气灌肠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6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检查前肠道准备+空气灌肠组,对照组不做特殊肠道准备.均由64排CT进行全腹部容积扫描,对其进行图像噪声、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构建心脏外科术后患者胃肠道并发症的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预测效果。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5月在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心脏外科手术的7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胃肠道并发症分为发生胃肠道并发症组(n=70)和未发生胃肠道并发症组(n=728),对两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检验模型预测效果。选取2021年6月—8月符合标准的122例患者进行模型预测效果验证。 结果 心脏外科术后患者胃肠道并发症的风险预测模型共纳入6个危险因素:术前用药(OR=2.995)、术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得分(OR=0.989)、主动脉阻断时间(OR=1.737)、是否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技术(OR=2.372)、首次经口进食时间(OR=1.795)、转出ICU时ADL得分(OR=0.986)。风险预测模型公式:Logit(P)=-2.224+1.097 × 术前是否用药+0.552 × 主动脉阻断时间+0.864 × 是否使用IABP技术+0.585 × 首次进食时间-0.014 × 转出ICU时ADL得分-0.011 × 术前ADL得分。该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8,灵敏度为0.857,特异度为0.594,Youden指数为0.451。模型验证结果显示,灵敏度为0.700,特异度为0.815,准确率为86.90%。 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心脏外科术后患者胃肠道并发症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良好,可为临床医护人员对心脏外科术后患者胃肠道并发症的评估提供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个体化围手术期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作者医院2018-04/2020-06月85例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2)。对照组给予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另给予个体化围手术期护理。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监护时间、血流动力学稳定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1周,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均<0.05)。干预后1个月,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QOL)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均<0.05)。两组低血压、心律失常、腹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