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744篇 |
免费 | 1095篇 |
国内免费 | 58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5篇 |
儿科学 | 174篇 |
妇产科学 | 163篇 |
基础医学 | 819篇 |
口腔科学 | 107篇 |
临床医学 | 4120篇 |
内科学 | 1486篇 |
皮肤病学 | 300篇 |
神经病学 | 603篇 |
特种医学 | 47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1256篇 |
综合类 | 6702篇 |
预防医学 | 2967篇 |
眼科学 | 162篇 |
药学 | 2968篇 |
59篇 | |
中国医学 | 2392篇 |
肿瘤学 | 60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4篇 |
2023年 | 505篇 |
2022年 | 518篇 |
2021年 | 711篇 |
2020年 | 576篇 |
2019年 | 533篇 |
2018年 | 543篇 |
2017年 | 375篇 |
2016年 | 500篇 |
2015年 | 521篇 |
2014年 | 1279篇 |
2013年 | 1125篇 |
2012年 | 1234篇 |
2011年 | 1317篇 |
2010年 | 1335篇 |
2009年 | 1321篇 |
2008年 | 1230篇 |
2007年 | 1251篇 |
2006年 | 1204篇 |
2005年 | 1166篇 |
2004年 | 1047篇 |
2003年 | 843篇 |
2002年 | 658篇 |
2001年 | 656篇 |
2000年 | 629篇 |
1999年 | 563篇 |
1998年 | 502篇 |
1997年 | 484篇 |
1996年 | 457篇 |
1995年 | 370篇 |
1994年 | 327篇 |
1993年 | 207篇 |
1992年 | 231篇 |
1991年 | 185篇 |
1990年 | 131篇 |
1989年 | 133篇 |
1988年 | 78篇 |
1987年 | 77篇 |
1986年 | 63篇 |
1985年 | 62篇 |
1984年 | 33篇 |
1983年 | 36篇 |
1982年 | 41篇 |
1981年 | 39篇 |
1980年 | 22篇 |
1979年 | 13篇 |
1978年 | 6篇 |
1965年 | 4篇 |
1959年 | 8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癫痫是神经系统慢性功能性疾病,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儿童期癫痫大多发生于1岁以内及学龄前期。主要发病机制是部分脑细胞群异常超同步化放电,并循神经突触网络的传布、扩散,引起相应结构的神经功能异常。正常神经元的生物电活动是其存活及发挥正常功能的基础。单个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电压依赖性Na^ 、K^ 、Ca^2 、Cl^-离子通道;以及细胞间的兴奋性及抑制性神经介质及其受体在突触连系处的配基依赖性离子通道的开放、失活、 相似文献
102.
103.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全阈值静态中心视野损害与屈光度、眼轴、年龄及后极部眼底病变间的关系。方法应用DICON TKS-5000型自动视野分析仪对36例(70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全阈值静态中心300视野检查并观察其眼底后极部改变,同时以低中度近视作为对照。结果高度近视眼呈现各种形态的视野改变,70眼中61眼(87.1%)视野异常,其中42眼(60%)生理盲点扩大,黄斑中心相对暗点40眼(57.1%),弥漫性损害18眼(25.7%),视野损害以颞侧明显。视野改变的形态、程度与眼底后极部改变的形态不完全对应。高度近视眼黄斑中心相对暗点出现早于眼底镜下黄斑部病变。结论高度近视中心视野损害与屈光度、眼轴、年龄及后极部眼底改变有关,高度近视视野改变早于眼底镜下眼底改变。全阈值静态中心视野检查对高度近视的诊断及全面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4.
为了提高输血治疗安全性,遏制血源性疾病传播,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我院自2002年底开始,实行了受血患者受血前多项指标的检测,笔者将我科4年检测的受血者血液中HbsAg,抗-HCV,抗-HIV1/2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4项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3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来自本院、县内各乡镇卫生院、县城各专科医院等接受输血的所有患者,同一患者重复输血在1个月内不复查,共计8568例,年龄5~85岁,均在受血者交叉配血抽取标本时,同时留3~5 ml无需抗凝样本备检。1.2仪器、试剂与方法WellscanK3酶标仪,Wellwash4 MK… 相似文献
105.
用显微荧光测量技术研究了纯化培养的大鼠神经胶质细胞的内质网钙库的组成、特征.用IP3-敏感的和非IP3-敏感的钙库的激活剂乙酰甲胆碱(Acetyl-β-Methylcholine Chloride,MCh)和咖啡因(Caffeine,CAF)及线粒体解偶剂FCCP组成不同的刺激条件作用于细胞,观察胞内钙信号的变化.结果表明MCh和CAF均可使[Ca2+]i出现与刺激浓度依赖性的钙升高.快速重复的刺激可导致钙库的耗竭,而足够长的间隔时间可使钙库的Ca2+储存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用Thapsigargin耗竭内质网钙库后,MCh和CAF不能引起[Ca2+]i升高;线粒体的解偶剂FCCP可诱发中度的[Ca2+]i升高,并与MCh和CAF敏感的钙库相对独立.研究显示星形胶质细胞内的钙库包括:MCh和CAF敏感的两种内质网钙库,它们或相对独立或密切相关;线粒体钙库参与胞质内Ca2+缓冲系统.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以躁狂表现为主的情感性精神病常可分为双相、混合、慢性和快速循环等诸多亚型,对这些亚型的研究报告很多,但对不同年龄、性别、病前个性的躁狂病人的症状差异研究甚少。本文使用症状量表,研究住院躁狂症病人年龄、性别、病前个性对症状的影响,旨在探讨躁狂症病人本身条件和临床精神病理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9.
110.
目的了解应激障碍10年~15年后随访、再诊断及其转归。方法随即抽取1990年1月1日~1994年12月31日5年间我院的门诊病历,逐一筛选符合"CCMD-2-R[1]"诊断标准的应激障碍(剔除癔病)病例。用自行设计的资料收集表(16项50多个因子)收集有关住院资料及间隔10年~15年的随访资料,用"CCMD-3[2]"再诊断,比较更正诊断和维持原诊断的临床特点及其差异性,用相关分析找出更正诊断和维持原诊断的相关因素。结果应激障碍的就诊率女性是男性的2.3倍,以低文化的农民患病率高,更正诊断率达48.1%,维持原诊断与更正诊断在心因的强度,精神症状、药物选择、发病次数、就诊次数、治疗形式、病程和痊愈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0.001)。导致更正诊断的相关因素有:病程、发病次数、就诊次数、治疗方式、阳性家族史和慢性一般性心因。维持原诊断的相关因素有:发病时间、苯二氮类和抗抑郁类药物的应用、病程和痊愈时间。结论应激障碍易发于农村文化程度低的女性,10年后更正诊断率较高,系多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