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808篇 |
免费 | 1032篇 |
国内免费 | 55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49篇 |
儿科学 | 199篇 |
妇产科学 | 109篇 |
基础医学 | 758篇 |
口腔科学 | 249篇 |
临床医学 | 2754篇 |
内科学 | 1380篇 |
皮肤病学 | 146篇 |
神经病学 | 570篇 |
特种医学 | 63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1110篇 |
综合类 | 5744篇 |
预防医学 | 2129篇 |
眼科学 | 144篇 |
药学 | 2174篇 |
48篇 | |
中国医学 | 2449篇 |
肿瘤学 | 5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5篇 |
2023年 | 439篇 |
2022年 | 495篇 |
2021年 | 755篇 |
2020年 | 629篇 |
2019年 | 534篇 |
2018年 | 471篇 |
2017年 | 306篇 |
2016年 | 366篇 |
2015年 | 416篇 |
2014年 | 930篇 |
2013年 | 969篇 |
2012年 | 999篇 |
2011年 | 1102篇 |
2010年 | 1057篇 |
2009年 | 961篇 |
2008年 | 918篇 |
2007年 | 897篇 |
2006年 | 840篇 |
2005年 | 854篇 |
2004年 | 809篇 |
2003年 | 769篇 |
2002年 | 680篇 |
2001年 | 656篇 |
2000年 | 490篇 |
1999年 | 483篇 |
1998年 | 353篇 |
1997年 | 309篇 |
1996年 | 291篇 |
1995年 | 288篇 |
1994年 | 270篇 |
1993年 | 201篇 |
1992年 | 187篇 |
1991年 | 181篇 |
1990年 | 157篇 |
1989年 | 157篇 |
1988年 | 129篇 |
1987年 | 117篇 |
1986年 | 103篇 |
1985年 | 124篇 |
1984年 | 81篇 |
1983年 | 72篇 |
1982年 | 51篇 |
1981年 | 41篇 |
1980年 | 20篇 |
1979年 | 20篇 |
1978年 | 20篇 |
1977年 | 16篇 |
1962年 | 23篇 |
1961年 | 1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 构建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用于术前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BUC)的组织学分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0年9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27例经病理证实的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和低级别尿路上皮癌,随机分为训练集89例和验证集38例。在平扫、动脉期、静脉期CT图像上提取病灶影像组学特征。使用Logistic回归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预测BUC组织学分级的效能,采用决策曲线评价模型鉴别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和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的净获益。结果 基于每例患者的三期CT图像共提取出5 202个影像组学特征,经过特征筛选后最终得到20个特征用于构建预测模型。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诊断BUC组织学分级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95%CI0.83~0.96)和0.93(95%CI 0.85~1.00)。结论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构建的模型术前预测BUC组织学分级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92.
93.
目的了解应激障碍10年~15年后随访、再诊断及其转归。方法随即抽取1990年1月1日~1994年12月31日5年间我院的门诊病历,逐一筛选符合"CCMD-2-R[1]"诊断标准的应激障碍(剔除癔病)病例。用自行设计的资料收集表(16项50多个因子)收集有关住院资料及间隔10年~15年的随访资料,用"CCMD-3[2]"再诊断,比较更正诊断和维持原诊断的临床特点及其差异性,用相关分析找出更正诊断和维持原诊断的相关因素。结果应激障碍的就诊率女性是男性的2.3倍,以低文化的农民患病率高,更正诊断率达48.1%,维持原诊断与更正诊断在心因的强度,精神症状、药物选择、发病次数、就诊次数、治疗形式、病程和痊愈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0.001)。导致更正诊断的相关因素有:病程、发病次数、就诊次数、治疗方式、阳性家族史和慢性一般性心因。维持原诊断的相关因素有:发病时间、苯二氮类和抗抑郁类药物的应用、病程和痊愈时间。结论应激障碍易发于农村文化程度低的女性,10年后更正诊断率较高,系多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
94.
我科对急性感染性神经根炎(GBS),有呼吸肌麻痹和球麻痹的重症病例,在实行气管切开使用人工呼吸机以前的病例全部死亡,病死率为100%。自1979年1月~1986年8月对重症的123例,全部施行了气管切开,其中105例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存活75例,死亡30例,病死率为28.6%,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105例中男85例,女20例,男、女为4.3:1。发病年龄为11个月~14岁,其中以4~7岁多见,共48例,占45.7。—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经岩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小脑桥脑角区肿瘤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采用经岩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小脑桥脑角区肿瘤34例,其中听神经瘤25例、脑膜瘤5例、胆脂瘤3例、星形细胞瘤1例;肿瘤向中线斜坡、岩尖、幕上生长13例,肿瘤最大径2.6~8.0cm。结果听神经瘤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2例,脑膜瘤按改良Sim poson切除分级:Ⅰ级1例,Ⅱ级4例,胆脂瘤均全切除,星形细胞瘤次全切除。听神经瘤面神经解剖保留19例,其中面肌功能7例,有效听力保留3例;其余肿瘤均能保留面肌功能及有效听力。术后无其他新发生的颅神经损伤。结论该入路通过切除部分岩骨,可充分显露小脑桥脑角区,尤其适合向斜坡、岩尖及幕上生长肿瘤的切除。 相似文献
96.
目的:应用细胞玻片离心仪和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进行了不同时期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方法:常规抽取脑脊液,经FMU-5细胞玻片离心仪直接离心制片,进行MGG染色,进行细胞分类。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白细胞在不同时期的细胞特征是:急性期:大量红细胞及高比例的嗜中性粒细胞期,嗜中性粒细胞比率在70%以上,48~72 h达高峰,一周后逐渐消失。吸收期:激活单核细胞增多,可出现红细胞吞噬细胞及特征性细胞-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持续2~3周。恢复期:主要以激活单核细胞为主,持续数周或几月。结论:应用该法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可给临床提供一个直观、准确的诊断依据。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病理学监测、鉴别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7.
98.
目的研究颈部肿块性质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以期提高颈部肿块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经病理确诊颈部肿块病例2136例。根据肿块的性质分为先天性、良性、恶性肿块。按年龄段分为四组:0~19岁,20~39岁,40~59岁,≥60岁。统计各年龄组三种性质肿块的构成比及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三种性质肿块的构成比。结果三种性质肿块在不同年龄组构成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先天性肿块多见于20岁以下,各年龄组男女无差异;良性肿块多见于20~39岁,男女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多于男性,其余三组中男女无差异(P>0.05);恶性肿块多见于40岁以上,男女构成比相比在0~19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余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多于女性。结论颈部肿块性质与年龄和性别存在着明显的关系,年龄和性别对颈部肿块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临床上诊断颈部肿块时应考虑年龄和性别的因素。 相似文献
99.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部分IBD患者合并肠外表现(EIM),且EIM对IBD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目的:总结合并EIM的IBD患者临床特征,并评价英夫利西单抗(IFX)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IBD且同时合并EIM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IFX的治疗效果。结果:811例IBD患者中,50例(6.17%)合并EIM。EIM以关节炎(78.00%)、结节性红斑(26.00%)最为常见。52.00%的IBD患者合并1种EIM。合并EIM的UC患者中病变范围累及以E3最常见(68.42%),CD患者以L3最常见(50.00%)。共21例患者接受IFX治疗,用药后第2周HB、ALB明显上升,ESR、CRP、PLT明显下降;第22周83.33%的UC患者转为轻度,70.00%的CD患者进入缓解期。应用IFX后关节炎首次消失时间明显短于未应用IFX组(2.50 d对10.50 d,P<0.05)。CRP升高者关节炎首次消失中位时间亦明显短于CRP正常者(3.00 d对9.00 d,P<0.05)。结... 相似文献
100.
Epworth量表在飞行人员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Epworth嗜睡评价量表(ESS)在飞行人员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1200名飞行人员进行ESS量表及问卷调查,有效率为88.8%。对打鼾者和(或)Epworth量表(ESS)评分≥9分者,随机检测夜间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对氧减饱和指数(ODI)≥10次/h者,行整夜多导睡眠图(PSG)监测。临床可疑SAHS者,直接行PSG监测。结果保守估计飞行人员SAHS的患病率为0.8%。ESS均值在不打鼾、单纯鼾症及SAHS三组之间呈逐渐增高趋势,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按ESS评分<9分和≥9分分组,各组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ODI结果亦有显著差异(P均<0.001)。在AHI<5次/h和≥5次/h两组间,E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SS量表在飞行人员SAHS流行病学调查中具有初筛作用,在SAHS诊断、判断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方面具有一定预测作用。但对飞行人员等特殊职业人群SAHS的筛查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建议补充、限定,提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