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141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27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不同小波滤波对影像组学特征相关性和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143例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64例,阴性79例)的术前CT图像,经放射科医师勾画肿瘤区域后,使用Matlab编写的软件提取不同类型小波的影像组学特征。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分析不同小波间同名特征的相关性。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the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构建不同的小波特征集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影像组学标签并采用Delong’s检验比较其效能。结果:随着小波阶数差异的增大,小波间高相关同名特征数量减少。部分特征在不同小波间易出现高相关性。单个小波的特征集中rbio2.2,sym7和db7的特征子集构建的影像组学标签诊断效能最高。Daubechies系列小波特征集构建的标签预测淋巴结转移效能最高,Biorthogonal系列小波标签则最低,在去除同名高相关特征后全体特征集的诊断效能显著提高(P=0.004)。结论:建议选择阶数差异大的小波以降低影像组学特征的数据冗余度。为提高标签的诊断效能,有必要去除高相关特征。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在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分化程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到2016年8月经手术病理切片证实为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资料完善和术前行CT增强扫描并获得完整图像的160例,随机分成训练集(103例)和验证集(57例),运用Matlab软件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并进行筛选,建立影像组学标签。结合获得的影像组学标签和临床资料建立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影像组学模型(radiomics predictive mode)并进行验证。运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模型术前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分化程度的效能。结果:影像组学标签为食道癌病理分化程度显著的独立预测因素。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训练组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为0.791,敏感度为81.6%,特异度为72.3%;在验证集中的AUC值为0.757,敏感度为70.0%,特异度为73.0%。结论:基于CT影像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模型,对于术前预测食管癌分化程度具有一定的效能。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CT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临床疑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胸部X线平片和CT资料.结果19例中,CT符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改变的有8例(42.1%),根据CT典型征象作出其他疾病诊断的有11例(57.9%).结论CT的应用,可以缩小诊断范围,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鉴别诊断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84.
K空间中心部分采集技术的垂体动态增强扫描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研究keyhole技术的临床应用,探讨正常垂体增强时间及增强方式;对比动态与非动态扫描垂体微腺瘤的显示情况。材料与方法:随机选择30例女性无垂体病变及症状者作为对照组;垂体微腺瘤组30例。keyhole动态增强扫描方法为0.1mmol/kg钆喷酸葡胺静脉注射后第10秒钟开始动态扫描垂体。结果:正常垂体组显示垂体在开始注射造影剂后27秒开始从垂体柄向腺垂体逐步强化,75秒时达到最高持续水平,呈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显示垂体微腺瘤28例,常规增强扫描显示19例。增强前、后呈相对低信号。常规增强扫描阴性病例,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病灶逐渐强化,延迟后期呈等信号。结论:动态keyhole技术能显示正常垂体增强时间及方式,能更敏感地发现垂体微腺瘤。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MSCT对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介入治疗证实的36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的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包括平扫、增强扫描动脉期、增强扫描门脉期并进行血管重建.后处理采用容积显示技术(VRT)、多平面重组(MPR)和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动脉和门脉成像.结果:肠系膜上动脉栓...  相似文献   
86.
目的分析钼靶(MG)、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的诊 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5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乳腺癌的女性患者109例,以淋巴结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 准,比较和分析MG、CT及DCE-MRI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LNM)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 值。结果纳入的乳腺癌患者中,39.4%(43/109)的患者病理确诊LNM。MG诊断LNM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 以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4.0%、84.8%、56.9%、37.5% 和60.0%。CT诊断腋窝LNM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以及 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0%、57.6%、71.6%、58.8%和92.7%。DCE-MRI诊断腋窝LNM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以 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3%、65.2%、77.1%、64.1% 和95.6%。与病理结果相比较,MG、CT、DCE-MRI 的κ值分别为-0.13、 0.459、0.558。MG的特异度高于CT和DCE-MRI,但灵敏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明显低于CT及DCE-MRI,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CE-MRI与CT相比,前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乳腺癌腋窝LN 有无转移,DCE-MRI 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CT 和MG,而CT 明显优于MG。 DCE-MRI和CT均可以提供相对较准确的LNM相关情况,在这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MG常不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信 息,利用MG判断LNM时必须谨慎,并结合其他检查。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MSCT评估正中弓状韧带(MAL)压迫腹腔动脉(CA)的发生率及其特征。方法 选取接受腹部增强CT或腹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1 114例,观察CA有无狭窄并分析其狭窄原因。对MAL压迫CA的患者,观察CA是否存在狭窄后扩张和侧支循环,测量CA最狭窄处血管腔直径、狭窄后远段正常血管腔直径、狭窄段长度、狭窄段起始与腹主动脉的距离及最狭窄处与腹主动脉的距离,并计算CA血管狭窄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4例(134/1 114,12.03%)为MAL压迫CA,男、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617,12.48%;57/497,11.47%;χ2=0.266,P=0.606),各年龄段CA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79,P=0.809),各年龄段男、女发生率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AL压迫CA患者的CA血管狭窄率为16.36%~95.74%,其中轻微狭窄占3.73%(5/134),轻度狭窄占42.54%(57/134),中度狭窄占38.06%(51/134),重度狭窄占15.67%(21/134)。39例(39/134,29.10%)伴狭窄后扩张;11例(11/134,8.21%)伴侧支循环,且CA血管狭窄率均>65%。2例(2/134,1.49%)有MAL压迫综合征。CA血管狭窄率与狭窄段长度呈正相关(r=0.45,P<0.01),与最狭窄处与腹主动脉的距离亦呈正相关(r=0.187,P=0.03),但与狭窄段起始与腹主动脉的距离无相关性(P>0.05)。结论 MAL压迫CA在各年龄段及性别中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MSCT结合图像重建及三维重建可无创诊断MAL压迫CA。  相似文献   
88.
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   总被引:5,自引:9,他引:5  
目的 研究小肝癌(SHCC)在螺旋CT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比较各期的检出率,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12例患者以2.5~3.0ml/s注射100ml对比剂,分别于注射后25s、70s及5min后分别行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观察SHCC在各期的强化方式,统计各期的检出率。结果 共发现15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80%、60%和73%。动脉期敏感性高于门脉期和延迟期,三期联合检出率明显增加达到93%。结论 SHCC的增强表现形式多样,螺旋CT增强扫描可充分显示SHCC各期的增强表现,正确评价其血流变化,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9.
含服倍他乐克在冠状动脉CTA检查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前含服倍他乐克的临床起效时间及有效服药剂量。方法:临床疑诊冠心病预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心率>65次/分的患者共96例,先舌下含服1片(25mg/片)倍他乐克,服药后每隔15min测量一次心率及血压。若60min后还未达目标心率(≤65次/分),再含服倍他乐克1片,并按同样方法进行测量。若仍未达要求,则再追加1片及进行测量,直至达到目标心率。重复服用倍他乐克最大剂量不超过4片(100mg)。按不同基础心率,把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低心率组:基础心率>65次/分、≤75次/分;B组为高心率组:基础心率≥76次/分。结果:96例患者经舌下含服倍他乐克后心率均成功达到目标心率。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A、B组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44.9min和76.6min。A、B组中,服2片及以上片数药的病例比率分别为14.0%和52.8%。结论:基础心率越高,服药后到达目标心率的时间越长,服药剂量也越大。舌下含服适当剂量的倍他乐克可快速、有效、安全地减慢心率,有利于患者完成冠状动脉CTA检查。  相似文献   
90.
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MR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MRI对脑发育性静脉异常(DVA)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MR诊断为DVA的患者51例,均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11例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回顾性分析其MR表现。结果:51例DVA中发生于额叶白质27例,顶叶白质9例,颞叶4例,基底节区2例,小脑半球9例;合并出血2例,均位于幕下;并发海绵状血管瘤2例。MR平扫显示病灶14例,其中表现为条状流空信号者10例,表现为T2WI放射状高信号者4例;MR增强检查显示所有病灶,表现为"海蛇头"样强化特征。11例行SWI者均能清晰显示病灶,表现为"海蛇头"样低信号影。结论:DVA多发生于幕上额顶叶白质及小脑半球,合并出血少见,可并发海绵状血管瘤。MR平扫难以显示细小病灶,MR增强检查是显示DVA的有效方法,SWI对小静脉病变较敏感,能取代MR增强检查用于发育性静脉异常的诊断和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