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8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百余年的中国病理发展, 凝聚了无数前辈的心血和奉献, 一代代中国病理人推动着病理学科在中国现代医学发展进程中稳步前行;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我辈及后生当传承中国病理人精神, 坚持自主创新, 推动学科全面发展, 砥砺前行, 再续华章。  相似文献   
42.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是头颈及肺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头颈鳞癌可以发生转移, 肺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肺鳞癌在罕见情况下也可转移至头颈部。头颈及肺也可发生双原发性鳞癌。与头颈及肺双原发性鳞癌相比, 转移性鳞癌患者在预后以及治疗原则上存在明显不同。因此, 准确判断双发鳞癌原发部位至关重要。目前通常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进行评估, 然而, 在部分头颈及肺双发鳞癌患者中, 利用上述手段仍无法判别其原发部位。近年来, 随着分子病理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 利用分子手段辅助判断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使患者受益。本文总结并归纳了近年有关头颈及肺部双原发肿瘤与转移性肿瘤的鉴别方法, 并对鉴别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3.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2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PC)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观察和分析22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选用ER、PR、p53、Ki-67、cerbB-2,S-100、p63,CgA、E-cadherin和CD31等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标记并随诊患者。结果 22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68.63岁,占我科同期切除乳腺癌的0.97%。大体观察肿瘤界限清楚,均可见纤维性包膜。镜下为缺乏显著异型性的实性细胞巢,局部可见乳头,其中21例纤维血管周围可见黏液;8例合并黏液癌,但其比例40%;癌细胞巢周边均缺乏肌上皮标记,瘤细胞比较一致,部分细胞胞质中含黏液;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20例均无腋窝淋巴结转移;13例随访3~110月(平均39.8个月),无1例复发和转移。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ER、PR强(+),仅有2例c-erbB-2(+),p53、S-100、p63、CgA均(-),Ki-67指数平均8%(1%~20%)。结论乳腺实性乳头状癌是一少见病理类型,好发于老年女性,具有其独特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表达,即使伴有浸润切除后也不易转移和复发,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4.
  目的  分析比较原发于腹膜和卵巢的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  方法  选取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切除的10例符合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primary peritoneal serous papillary carcinoma, PPSPC)定义(即病变以腹膜或网膜为主, 双侧卵巢结构正常, 或病变仅累及卵巢表面上皮)及20例与之临床分期配对的原发性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ovarian serous papillary cancer, OSPC)的病例标本, 分析PPSPC和OSPC临床病理学特点,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2, HER2)及P53蛋白的表达;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检测两组标本的HER2基因状态。  结果  PPSPC患者平均发病年龄较OSPC患者大8.3岁,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PPSPC患者中60%为低分化浆液性癌, 而OSPC患者中仅20%为低分化浆液性癌,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ER和PR在PPSPC组中的表达(分别为60%和10%)明显低于OSPC组(分别为95%和50%)(P=0.031和P=0.032)。P53蛋白在两组中的表达与ER和PR类似, 40% PPSPC病例P53呈阳性表达, 85% OSPC病例P53呈阳性表达,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PPSPC组中仅1例(10%, 1/10)出现轻度不连续细胞膜着色(即1+), 而OSPC组则有3例(15%, 3/20)出现HER2(1+); PPSPC及OSPC组均无HER2过表达病例。此外, 在PPSPC与OSPC组均未发现HER2基因扩增或基因拷贝数高度增加。  结论  PPSPC与OSPC尽管在组织病理学、临床特点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上有相似之处, 但前者更常见于老年女性, 肿瘤分化差, 具有较强的侵袭性, ER和/或PR低表达, P53阳性表达也低于后者, 临床结局不良。  相似文献   
45.
肺癌是当今世界上对人类健康与生命危害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研究表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43%~89%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表达上调,它在肿瘤的形成以及介导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目前NSCLC治疗的重要靶点之一[1]。吉非替尼等治疗肺癌的靶向药物,为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可通过对肿瘤细胞EGFR的特异性结合阻断细胞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促其凋亡[2]。  相似文献   
46.
目的 针对乳腺癌免疫组化全视野数字图像(whole slide image, WSI),提出一种智能化定量分析Ki-67指数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12月北京协和医院乳腺癌患者的病理切片,将其以40倍率扫描为WSI图像,并由2名病理科医生按照2019年国际乳腺癌Ki-67工作组制订的指南对Ki-67指数进行人工判读。按5∶8的比例随机将WSI图像分为A、B两个数据集(A数据集按7∶1∶2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病理科医生对A数据集人工标注热点区域后,40倍视野下将每张WSI随机裁剪为2000个512×512像素的图块,随机选取其中的50个图块,对肿瘤细胞进行标注并计算Ki-67指数。采用条件随机场模型融合图块的空间特征,经ResNet34预训练模型进行特征提取后构建热点区域识别模型,并采用准确率评价其性能。在热点区域内,40倍视野下随机选取10个视野,模型可自动完成细胞分类,并计算Ki-67指数均值。以人工判读结果为金标准,计算模型对B数据集Ki-67指数评估结果的准确率,并采用Bland-Altman法对人工判读与模型分析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 共入选符...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14-3-3蛋白各亚型在人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石蜡包埋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14-3-3蛋白各亚型在30例胰腺癌和19例胰腺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状态,探讨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14-3-3蛋白β、γ、ε、ζ、η、θ和σ7个亚型在胰腺癌组织原发灶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21/30)、83.33%(25/30)、26.67%(8/30)、73.33%(22/30)、33.33%(10/30)、30%(9/30)和43.33%(13/30)。其中癌旁正常胰腺组织的β、γ、ζ、η和σ亚型阳性率与胰腺癌组织比较差异显著(P0.05),ε和θ亚型阳性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14-3-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胰腺癌的分化程度、恶性级别及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14-3-3蛋白7个亚型中有5个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表明该蛋白在胰腺癌的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有可能成为胰腺癌基因治疗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MPC)和浸润性癌(非特殊型)(invasive carcinoma of no special type, 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92例IMPC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随机选取368例同期手术的NST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IMPC和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结果  IMPC与NST在肿瘤大小[(2.9±1.9)cm比(2.1±1.4)cm, P=0.001]、脉管浸润率(85.9%比6.0%, P < 0.001)、腋窝淋巴结转移率(71.7%比47.3%, P < 0.001)及转移个数(8.2±9.9比2.9±5.7, P < 0.001)、孕激素受体表达(P=0.047)、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HER-2)表达(P=0.009)、Ki-67指数(P < 0.001)以及TNM分期(P < 0.001)、分子分型(P < 0.001)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组织中IMPC成分≤ 24%、25%~49%、50%~75%以及≥ 76%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3.9%、56.3%、72.2%和77.1%, IMPC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与其在肿瘤中所占比例无关(P=0.347), 与肿瘤T分期(P=0.001)、HER-2表达(P=0.029)、分子分型(P=0.003)、P53表达(P=0.003)以及Ki-67指数(P=0.045)相关。NST的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肿瘤T分期(P < 0.001)、组织学分级(P=0.001)、脉管浸润(P < 0.001)、雌激素受体α(P=0.007)、孕激素受体(P=0.031)、HER-2表达(P=0.008)及分子分型(P < 0.001)均相关。  结论  IMPC是一种具有高脉管侵袭性、高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的浸润性乳腺癌, 具有与NST不同的病理特征。IMPC成分的多少并不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程度, 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明显少于NST。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经会阴途径穿刺确诊的前列腺癌大体病理的病灶空间分布特点。  方法  北京协和医院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经会阴前列腺穿刺阳性且阳性区数≤ 6区的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标本61例, 根据大体病理分为前、后半区为主肿瘤并比较肿瘤阳性率和肿瘤特点。进一步以尖部、中部和基底部为分区, 比较各部分的肿瘤分布情况。  结果  61个主要肿瘤中, 前半区为主肿瘤有32个(52.5%), 后半区为主肿瘤有29个(47.5%), 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5, P=0.587)。对于切缘阳性率和Gleason评分, 前半区为主肿瘤与后半区为主肿瘤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部、尖部和基底部的肿瘤阳性率分别为96.7%、80.3%和29.5%, 平均单位体积肿瘤负荷分别为105.17、130.62和69.81 μl/ml。其中, 尖部与基底部相比有更高的肿瘤阳性率(χ2=31.816, P < 0.001)和单位体积肿瘤负荷(P=0.028)。  结论  经会阴前列腺穿刺阳性的前列腺癌大体病理前、后半区的肿瘤阳性率一致, 肿瘤特点相同。前列腺尖部比基底部有更高的肿瘤阳性率和单位体积肿瘤负荷。  相似文献   
50.
目的:报告2例X连锁肢端肥大性巨人症(X-linked acrogigantism, X-LAG)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报告2例患者临床资料并收集外周血进DNA行拷贝数变异检测。结果:2例患者均为2岁起病,共同临床特点为线性生长加速、轻度肢大面容、手足增大、食欲增加、打鼾等巨人症表现。2例患者治疗前身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