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59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摄入贵州某食用白酒对Ⅰ型糖尿病小鼠胰岛β细胞可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正常雄性C57BL/6J小鼠通过灌胃饮酒及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单纯饮酒、糖尿病、糖尿病饮酒模型,测空腹血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real-time PCR、图像分析及形态计量法观察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及胰岛素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糖尿病组及糖尿病饮酒组小鼠空腹血糖升高,达到小鼠糖尿病成模标准。单纯饮酒组小鼠血糖、β细胞平均光密度、面数密度、胰岛素mRNA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糖尿病组及糖尿病饮酒组β细胞平均光密度值短暂升高,面数密度与胰岛素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结论:在本实验设定的时程和剂量内,单纯饮用该白酒对胰岛β细胞无明显影响。适量饮用该白酒并未加重Ⅰ型糖尿病小鼠胰岛β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92.
目的:构建1型糖尿病(T1DM)小鼠模型,研究T1DM小鼠胰岛B细胞表达胰岛素(Ins)及血清Ins水平的变化.方法:正常雄性C57BL/6J小鼠10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盐水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模型的诱导采用连续多次小剂量链脲佐菌素给药法(MLDSTZ)制作T1DM小鼠模型;分别于注射后第3、7、10、14、21及28天检测小鼠的空腹血糖、体重,取血清及胰腺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单染法观察胰岛B细胞Ins表达,图像分析、形态计量法检测Ins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值、计算面数密度(N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ns水平.结果:与正常及盐水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第10天以后出现明显的多饮、多尿、活动减少等典型糖尿病(DM)表现,空腹血糖水平从实验第14天开始明显升高,以第28天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小鼠胰岛面积有所减小.胰岛Ins阳性细胞在实验第10、14及21天组染色加深,免疫反应强度增强,平均灰度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NA从第7天开始减小,呈逐渐下降趋势,与正常及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小鼠与对照组相比,血清Ins浓度从实验第7天后均处于较低水平.结论:T1DM模型小鼠胰岛面积减小,胰岛B细胞数量减少,合成和分泌Ins总量减少且表达下调,血清Ins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93.
94.
目的 探讨海洛因依赖对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NAc)神经元P物质(SP)、神经肽Y(NPY)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海洛因依赖的中枢机制提供重要的原位形态学资料。 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海洛因依赖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建立海洛因依赖模型,并分别于第10、17、24、31、38天取脑组织,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显示VTA、NAc区神经元SP、NPY免疫反应细胞并用图像分析法测定平均灰度值。结果 海洛因依赖组VTA、 NAc区的SP、NPY免疫反应细胞与生理盐水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免疫反应强度明显减弱、染色变浅。平均灰度值测定,海洛因依赖组各时间点大鼠VTA、NAc区 的SP、NPY免疫反应细胞平均灰度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实验结果提示,海洛因依赖使VTA、NAc区SP、NPY的分泌受到抑制,可能导致内源性阿片肽的分泌受影响,SP、NPY可能是药物依赖形成机制中的关键信号分子。  相似文献   
95.
目的:研究体外缺氧对HT-29人结肠癌细胞鞘氨醇激酶-1(SK-1)表达及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模拟体外缺氧环境,应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缺氧对HT-29细胞SK-1表达的影响,以及观察细胞迁移能力的情况。结果:缺氧状态下HT-29细胞SK-1 mRNA及蛋白表达增强,细胞迁移能力增强;且U0126具有抑制SK-1表达增强的作用。结论:缺氧状态下HT-29细胞迁移能力和SK-1基因表达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对大鼠垂体远侧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表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影响以及血清皮质醇(COR)的改变,并探讨引起变化的可能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盐水对照组及海洛因依赖组。皮下注射海洛因,建立海洛因依赖大鼠模型,分别于模型建立的第10、17、24、31、38天取垂体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图像分析法及放射免疫方法进行研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盐水对照组比较,海洛因依赖组大鼠垂体远侧部ACTH阳性细胞免疫反应明显减弱,与正常及盐水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图像分析显示,海洛因依赖组ACTH阳性细胞的平均灰度值增高(P0.05〉。放射免疫法测定结果显示,海洛因依赖组血清COR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经统计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海洛因依赖期间,垂体远侧部ACTH阳性细胞表达减少,血清COR含量降低,提示在大鼠海洛因依赖期间,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97.
目的:观察家兔生后发育期间十二指肠胰岛淀粉样多肽(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IAPP)的表达及分布特点.方法:家兔60只,分为生后5、15、25、35、60、90 d共6组,每组10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图像分析方法检测IAPP在十二指肠的表达及分布特点.结果:不同发育阶段家兔十二指肠中均有IAPP的表达,阳性产物呈棕黄色,存在于胞质.生后5、15 d.IAPPFa性细胞散在分布于黏膜上皮细胞间,细胞数量少且染色浅淡;25-90d,IAPP阳性细胞数量增多,且细胞染色深,主要分布于固有层结缔组织中,少量分散存在于黏膜上皮细胞间.图像分析结果表明,IAPP阳性细胞的数量从第35天开始逐渐增多(F=24.19,P=0.0001),平均灰度值从第15天开始逐渐下降(F=72.42,P=0.004).结论:IAPP作为一种营养因子,可能对生后家兔十二指肠黏膜的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家兔直肠不同发育阶段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出生后5、15、25、35、60及90d家兔60只,分成6组,取直肠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图像分析法对IFN-γ、IL-4、TGF-β1在直肠组织细胞中的定位和表达进行研究.结果:出生后5d家兔直肠组织内未见IFN-γ、IL-4和TGF-β1的表达.生后15d家兔直肠内可见IFN-γ、IL-4和TGF-β1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上皮,数量较多.25-35d,IFN-γ、IL-4和TGF-β1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呈单个散在分布.60d,IFN-γ、IL-4和TGF-β1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5),主要定位于肠腺之间固有层.黏膜表面上皮偶见阳性细胞浸润;90dIFN-γ和TGF-β1阳性细胞数量有所减少(P<0.05).15-35d,IFN-γ阳性细胞较IL-4阳性细胞数量多,60d后则以IL-4阳性细胞为多.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家兔直肠IFN-γ、IL-4和TGF-β1阳性细胞的平均灰度值在生后15-25d增高,在35d降低(P<0.05),以IF...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对大鼠背侧海马神经元功能以及海马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递质系统的影响。方法按剂量逐日递增原则,1日2次,连续9 d皮下注射海洛因建立其依赖SD大鼠模型。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发放电,比较放电形式和频率的变化。并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大鼠海马Glu和GABA含量。结果海洛因依赖组大鼠背侧海马神经元放电以中频(51.02%)、单个不匀(61.22%)为主,对照组则以低频(58.70%)为主,形式分布均一(P<0.05);海洛因对腹侧海马神经元放电无影响(P>0.05);依赖大鼠海马Glu含量下降,GABA含量增加(P>0.05),Glu/GABA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海洛因更易损伤大鼠背侧海马神经元功能;Glu/GABA递质系统的紊乱可能是海洛因损害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0.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超微结构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和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超微结构特点。方法:采用组织块植入法培养原代hUCMSCs,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根据细胞生长状态选第3代hUCMSCs进行实验。流式细胞术、透射电镜和免疫细胞化学等技术研究hUCMSCs的生物学特性。结果:第1~2天为hUMSCs生长潜伏期,第3~5天为对数增长期,第6天进入平台期。hUCMSCs阳性表达CD44、CD90、CD29和CD105,阴性表达CD34和CD45。诱导培养可促使hUMSCs向成骨及成脂细胞分化。电镜下hUCMSC形态不规则,核大,核质比大,核仁明显,核内染色质稀疏,胞质较少,符合原始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结论:采用组织块植入法获得的hUCMSCs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在体外诱导培养下可向成骨和成脂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