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7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60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目的 了解广东省鼠伤寒沙门菌监测现况及菌株分子分型特点,并初步建立数据库,为食源性疾病暴发追踪污染源及传播途径提供基线数据。方法 参考国际PulseNet公布的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方案及 7 个位点的鼠伤寒沙门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方法,分析广东省2009-2011年10个市275株鼠伤寒沙门菌分型特点,利用BioNumerics软件建立分子分型数据库。结果 2009-2011年广东省沙门菌年均检出率为4.03%;鼠伤寒沙门菌年均检出率和构成比分别为1.38%和34.29%,均呈双峰形分布趋势,流行高峰为5和9月。275株鼠伤寒沙门菌经XbaⅠ酶切和PFGE分析,获得124种带型,其分型D值为 0.928 6,而MLVA分型获得143种型别,D值为0.966 5,分辨能力高于单酶切的 PFGE分型。对其中>3株的相同带型进一步采用PFGE-XbaⅠ- BlnⅠ双酶切分型,获得分型共174种,D值为0.989 1,与采用MLVA方法相同,即对同一菌株的分辨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结论 广东省鼠伤寒沙门菌具有遗传多样性。初步建立的菌株分子分型数据库显示采用MLVA 分型方法可完成菌株聚集性分析,以确认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暴发。  相似文献   
182.
为了解广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患者中人偏肺病毒(hMPV)的感染情况,分析广州地区感染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hMPV感染的临床特征,为hMPV的预防和治疗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83.
广东省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实验室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广东省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进行病原监测结果分析。方法采集2004年AFP病例粪便标本,用RDa、L20B细胞进行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分离、鉴定。结果共采集317例AFP病例的粪便标本,分离到脊灰病毒(PV)30株,阳性率为9.4%,均为疫苗株,其中Ⅱ型病毒(PVⅡ)15例,占50%;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38株,阳性率为12%;脊灰减毒口服活疫苗(OPV)“零”剂次、1~2次和3次以上免疫的AFP病例的PV分离率分别为38.5%、36.4%和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岁组、1~2岁组、3~6岁组和>6岁组AFP病例的PV分离率分别为45.5%1、4.6%4、.7%和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完成脊灰减毒口服活疫苗(OPV)3次以上全程免疫的AFP病例的PV分离率明显低于未完成全程免疫者。0岁组AFP病例的PV分离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  相似文献   
184.
目的 了解广东省 1997~ 1999年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中脊髓灰质炎 (脊灰 )Ⅱ型疫苗衍生株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致病性。方法 从脊灰病毒感染的细胞悬液中提取总RNA ,将RT PCR扩增的产物进行RFLP分析及采用Sanger末端双脱氧终止法进行序列测定 ,并结合病例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7~ 1999年共从AFP病例中分离到 2 5例脊灰Ⅱ型疫苗株病毒 ,占分离到脊灰病毒病例总数的 37.9% ,其中S2×S3型重组病毒 18例 ,占 72 % ,S2×S1型 1例 ,非重组病毒 6例。S2×S3型重组病毒致残留麻痹 8例 ,占 4 4 .4 %。未服苗儿童感染S2×S3重组病毒致残留麻痹率(6 0 0 % )高于非重组病毒的残留麻痹率 (33 3% )。结论 Ⅱ型疫苗株脊灰病毒普遍存在基因重组现象 ,以S2×S3重组病毒多见 ,且致病性较强  相似文献   
185.
本文应用IgM抗体捕捉ELISA法,检测脊髓灰质炎(下称“脊灰炎”)患者血清标本112份,IgM阳性率为50.9%,31份双份血清同时进行中和试验,阳性率70.9%,62例有粪便病毒分离结果,阳性率54.8%;IgM分型与分离病毒中和定型的符合率92%(23/25),阳性率与取血的病日和血清稀释度相关。用“脊灰炎”口服三价疫苗(下称 TOPY)进行初免和加强免疫的婴儿,其IgM阳性率分别为84%和45.7%。初步认为本法特异性较高、有一定敏感性、需时短、操作简便,可作为脊灰炎的早期诊断,但其敏感性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6.
本文报告了广东省鹤山县、三水县和韶关市北江区三地区,计划免疫第二个85%目标,达标相关儿童的免疫监测结果,麻疹酶标抗体(下简称MELISAAb)阳性率分别为90.16%、83.33%和 91.94%,GMT在 1:748~1:790之间;白喉抗毒素(下简称DAT)阳性率分别为95.35%、100%、100%,GMT为0.25~0.399IU/m~1;脊髓灰质炎微量中和抗体(下降称PMNTAb)阳性率Ⅰ、Ⅱ、Ⅲ型均为100%,GMTI型在1:162.5~412.29之间,Ⅱ型在59.11~400.55之间。Ⅲ型为61.47~218.4之间.疫苗接种率与相应抗体阳性率非常接近.文中就我国现行计划免疫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进行了讨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7.
目的 了解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后,病例临床症状消失、末例病例发病日期经过最长潜伏期(72 h)且无续发病例的情况下,病例家庭环境及外环境水标本中病毒存在情况.方法 在末例病例发病日期经过最长潜伏期(72h)后,采集病例肛拭标本、家庭环境标本、外环境水标本,采用RT-PCR方法 检测病毒,阳性标本测序分析.结果 9份病例肛拭标本中3份呈阳性;46份家庭环境拭子中2份呈阳性,分别是来自两户已无现症病例的家庭厕所马桶表面;5份外环境水标本中1份呈阳性,即村民粪便直接排入的河涌.病例肛拭、家庭环境拭子及河涌水三者检出的病毒株核苷酸序列一致,提示病毒同源.结论 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后期,病例肛拭、病例家庭环境及外环境水标本中仍能检出病毒,因此有必要加强病例的粪便管理及疫情后期的环境消毒,以防粪便污染引起二代病例.  相似文献   
18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近年来在广东省发病维持在低水平,但流行菌群有不断变迁趋势,B、C群菌株已成为主要致病菌群之一.本研究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对2003-2011年广东省保存的35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Nm)分离株开展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探讨菌株间遗传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89.
目的 探讨2009年广东省新型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基因的进化及NA基因编码蛋白抗原性、酶活性位点、糖基化位点变异情况.方法 从2009年广东省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中分离到病毒毒株共69株,提取病毒总RNA,RT-PCR扩增NA基因,并测序分析;同时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基因库检索获得 52株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甲型流感病毒NA基因序列,用MEGA 4.0软件进行基因进化分析和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 2009年广东省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NA基因与禽H5N1流感病毒同源性较高,为87.1%,潜在抗原位点氨基酸分布相同;所有毒株的酶活性中心位点高度保守;具有8个糖基化位点,其中5个位点有不同程度的氨基酸替换,但与2001年禽H5N1毒株的糖基化位点的氨基酸相同.结论 2009年广东省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NA基因与禽H5N1流感病毒高度同源,与NA抑制剂的特异性结合位点未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0.
广东省2003~2008年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学分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广东省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患者和水产品分离株的血清型分布。方法采用血清玻片凝集试验对365株从食物中毒患者和水产品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结果365株副溶血性弧菌中,205株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以O3:K6型为主,血清型中排前3位的是O3:K6(71.71%)、O4:K8(10.24%)、O2:K3(4.39%);160株水产品分离株共分50个血清型,排前3位的是O5:K17(8.13%)、O2:K28(6.25%)、O2:K3(5.63%),无优势菌型。结论2003~2008年广东省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血清型以O3:K6型为主,水产品分离株血清型呈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