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7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60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目的 建立人血清寨卡病毒(ZIKV)微量中和抗体检测方法,并用10例经核酸检测和/或病毒分离确诊的寨卡输入病例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样本进行分析验证.方法 采用分离自输入寨卡病例的寨卡病毒株开展组织培养微量中和抗体测定,在BHK21、VERO和VERO-E6 3种细胞系中选择感染寨卡病毒后能产生典型CPE的细胞系制备病毒储备液,滴定病毒滴度;使用100TCID50的病毒液与连续4倍稀释的经56℃ 30 min灭活的血清于37℃中和2h,然后加入细胞悬液.5%二氧化碳培养箱孵育,逐日观察CPE.结果 BHK21、VERO和VERO-E63种细胞系对寨卡病毒感染的敏感度不同,其中VERO细胞最为敏感,可出现典型的CPE;应用VERO细胞系建立寨卡病毒微量中和抗体检测方法能准确反映寨卡确诊病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水平,并能作为一种特异性诊断方法.结论 寨卡病毒微量中和抗体检测方法不仅可用于人感染寨卡病毒的实验室诊断,还可用于人群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72.
目的 了解手足口病患者家庭密切接触者肠道病毒感染情况及其家庭环境物品肠道病毒污染情况.方法 选取广东省2010年7-8月疾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41例手足口病实验室确诊的普通患者,人户调查患者家庭全部成员人口学信息、家庭卫生习惯及卫生状况,采集患者家庭全部成员粪便标本及16户家庭物品表面涂抹标本,进行人肠道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结果 完成调查41户手足口病患者家庭及135名家庭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肠道病毒阳性53名,阳性率为39.2%;24户患者家庭的密切接触者肠道病毒检测阳性,占58.5%;4户家庭全部成员肠道病毒检测均为阳性,占9.8%.按父母、(外)祖父母及叔婶姨舅、亲(表、堂)兄弟姐妹区分的肠道病毒阳性率分别为32.5%(25/77)、43.3%(13/30)和53.6%(15/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7,P=0.131);家庭人数≥5名的患者家庭的密切接触者肠道病毒阳性率高于≤4名者(OR=1.4,95%CI:1.1~1.9).135名家庭密切接触者中,有37名与家庭内患者感染病毒型别一致,占27.4%;16名与家庭内患者感染病毒型别不一致,占11.9%.采集16户家庭玩具等表面涂抹标本共33份,其中2份玩具检出肠道病毒,阳性率为6.1%.密切接触者肠道病毒检测阴性和阳性的手足口病患者家庭分别有17户和23户,其看护儿童前洗手、餐饮具消毒、共用面巾、晾晒床上用品及玩具清洗等卫生习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手足口病患者家庭密切接触者肠道病毒阳性率较高,居家环境存在肠道病毒污染;应做好患者家庭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和居家环境的消毒.  相似文献   
173.
为了解广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患者中人偏肺病毒(hMPV)的感染情况,分析广州地区感染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hMPV感染的临床特征,为hMPV的预防和治疗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7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近年来在广东省发病维持在低水平,但流行菌群有不断变迁趋势,B、C群菌株已成为主要致病菌群之一.本研究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对2003-2011年广东省保存的35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Nm)分离株开展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探讨菌株间遗传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75.
广东省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实验室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广东省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进行病原监测结果分析。方法采集2004年AFP病例粪便标本,用RDa、L20B细胞进行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分离、鉴定。结果共采集317例AFP病例的粪便标本,分离到脊灰病毒(PV)30株,阳性率为9.4%,均为疫苗株,其中Ⅱ型病毒(PVⅡ)15例,占50%;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38株,阳性率为12%;脊灰减毒口服活疫苗(OPV)“零”剂次、1~2次和3次以上免疫的AFP病例的PV分离率分别为38.5%、36.4%和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岁组、1~2岁组、3~6岁组和>6岁组AFP病例的PV分离率分别为45.5%1、4.6%4、.7%和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完成脊灰减毒口服活疫苗(OPV)3次以上全程免疫的AFP病例的PV分离率明显低于未完成全程免疫者。0岁组AFP病例的PV分离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  相似文献   
176.
目的 了解广东省 1997~ 1999年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中脊髓灰质炎 (脊灰 )Ⅱ型疫苗衍生株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致病性。方法 从脊灰病毒感染的细胞悬液中提取总RNA ,将RT PCR扩增的产物进行RFLP分析及采用Sanger末端双脱氧终止法进行序列测定 ,并结合病例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7~ 1999年共从AFP病例中分离到 2 5例脊灰Ⅱ型疫苗株病毒 ,占分离到脊灰病毒病例总数的 37.9% ,其中S2×S3型重组病毒 18例 ,占 72 % ,S2×S1型 1例 ,非重组病毒 6例。S2×S3型重组病毒致残留麻痹 8例 ,占 4 4 .4 %。未服苗儿童感染S2×S3重组病毒致残留麻痹率(6 0 0 % )高于非重组病毒的残留麻痹率 (33 3% )。结论 Ⅱ型疫苗株脊灰病毒普遍存在基因重组现象 ,以S2×S3重组病毒多见 ,且致病性较强  相似文献   
177.
本文应用IgM抗体捕捉ELISA法,检测脊髓灰质炎(下称“脊灰炎”)患者血清标本112份,IgM阳性率为50.9%,31份双份血清同时进行中和试验,阳性率70.9%,62例有粪便病毒分离结果,阳性率54.8%;IgM分型与分离病毒中和定型的符合率92%(23/25),阳性率与取血的病日和血清稀释度相关。用“脊灰炎”口服三价疫苗(下称 TOPY)进行初免和加强免疫的婴儿,其IgM阳性率分别为84%和45.7%。初步认为本法特异性较高、有一定敏感性、需时短、操作简便,可作为脊灰炎的早期诊断,但其敏感性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8.
本文报告了广东省鹤山县、三水县和韶关市北江区三地区,计划免疫第二个85%目标,达标相关儿童的免疫监测结果,麻疹酶标抗体(下简称MELISAAb)阳性率分别为90.16%、83.33%和 91.94%,GMT在 1:748~1:790之间;白喉抗毒素(下简称DAT)阳性率分别为95.35%、100%、100%,GMT为0.25~0.399IU/m~1;脊髓灰质炎微量中和抗体(下降称PMNTAb)阳性率Ⅰ、Ⅱ、Ⅲ型均为100%,GMTI型在1:162.5~412.29之间,Ⅱ型在59.11~400.55之间。Ⅲ型为61.47~218.4之间.疫苗接种率与相应抗体阳性率非常接近.文中就我国现行计划免疫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进行了讨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9.
目的 研制快速、特异、灵敏的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的基因芯片.方法 选择gyrB、ISR、16S rRNA、23S rRNA、hlyA、iap和prfA作为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靶基因,研制一种Oligo探针基因芯片,对18个不同种属来源的已知参考生物样品进行检测和鉴定,并且采用对比试验、重复性试验、灵敏度试验和特异性试验对该芯片进行验证评估.结果 通过对比发现IDT合成的70 mer Oligo芯片探针在芯片打印与芯片检测两个方面较优.比较10、40和80 μmol/L 3个Oligo探针点样浓度,结果 显示10 μmol/L的探针点样浓度已能获得很好的芯片检测结果.单增李斯特菌检测芯片具有较好的重复性;样品检测绝对量下限为0.9 ng DNA左右.结论 Oligo基因芯片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单增李斯特菌.  相似文献   
180.
全球登革热流行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热带传染病,目前已波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十年来,登革热在全世界的发病率提高了近30倍,此文就全球登革热流行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