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5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8篇
预防医学   60篇
药学   16篇
  1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目的:评价浙江可立思安制药公司生产的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非洛地平组73例、尼群地平组74例,另外开放观察非洛地平40例。观察2组用药前后的血压、心率、心电图及血液生物化学指标。结果:①非洛地平组降低收缩压的疗效明显优于尼群地平组(P<005),降低舒张压的疗效2组相似;②非洛地平组降压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尼群地平组(P<005);③2组用药前后的心率、心电图及血液生物化学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④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无显著差别(P>005),均较轻微。结论:非洛地平有明显的降压疗效,不良反应轻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  相似文献   
192.
目的:应用动态血压监测进行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日口服盐酸贝尼地平2~4mg的持续性降压疗效研究。方法:2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安慰剂1片/d洗脱2周,若诊室舒张压95~109mmHg且24h平均舒张压≥85mmHg,患者接受贝尼地平2mg/d治疗,如舒张压90mmHg或下降>20 mmHg,则维持原剂量不变,否则递增剂量至4mg/d,治疗8周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另选36例治疗8周且降压有效的患者继续维持原剂量治疗24周。结果:20例患者贝尼地平2~4mg/d治疗后动态血压监测表明,24h动态收缩压/舒张压均值由135.67±6.52/87.30±5.81mmHg降至126.24±7.34/83.35±5.59mmHg,24h、日间和夜间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1和P<0.05)。36例患者治疗24周,诊室收缩压/舒张压由153.06±13.09/98.89±3.65mmHg降低至133.27±12.70/83.69±6.0mmHg(P<0.01),降压总有效率为88.9%。贝尼地平片主要不良反应有轻度头痛、心慌、浮肿、瘙痒等。结论:每日口服贝尼地平2~4mg可持久、平稳地降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193.
目的:观察复方缬沙坦/氢氯噻嗪分散片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8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 180mmHg,舒张压95~109mmHg,24h舒张压≥83mmHg),口服复方缬沙坦/氢氯噻嗪分散片(80mg/12.5mg)共4周,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评价治疗4周后动态血压和血压负荷的变化及谷/峰比值.结果:完成21例.①第4周末诊室收缩压/舒张压分别降低19.9/15.8mmHg,24h、白昼和夜间的平均动态血压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16.2/10.4mmHg、16.2/10.9mmHg和16.1/9.9mmHg,治疗前后差异显著(均P<0.01).②复方缬沙坦/氢氯噻嗪分散片治疗4周后,24h、白昼和夜间血压负荷明显降低,收缩压负荷分别降低35.5%、31.45%和44.4%,舒张压负荷分别降低36.9%、36.2%和36.0%.③复方缬沙坦/氢氯噻嗪分散片对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整体谷/峰比值分别为86.2%和73.9%,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降压平滑指数(SI)分别为4.6和4.6.夜间降压指数(DI)为0.9.结论:复方缬沙坦/氢氯噻嗪分散片(80mg/12.5mg)能够持续、平稳、有效地降低24h血压及血压负荷.  相似文献   
194.
目的 介入治疗后发生无复流、慢血流现象直接影响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无复流、慢血流患者早期B型钠尿肽(BNP)的水平,并以其作为无复流、慢血流的预测因素.方法 入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52例,均在发病12小时内完成介入治疗.所有患者于介入术前从周围静脉中留取血样测定BNP,依据术后TIMI血流分级分组,TIMI血流0~2级为无复流、慢血流组,TIMI血流3级为正常组,比较组间BNP有无差异,并随访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发生无复流3例,发生慢血流10例,无复流、慢血流组BNP水平明显升高.以BNP水平100pg/ml为临界值,术前BNP≥100pg/ml的患者术后发生无慢血流的比例明显高于低水平BNP组,特异性为84.9%,阴性预测值为95.9%.1个月后随访发现,无复流、慢血流组 LVEF明显下降,3个月内MACE发生率无复流、慢血流组明显增加.结论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发生无、慢血流患者术前BNP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者,以BNP水平为100pg/ml为临界值,对术后发生无慢血流有一定预测作用;无慢血流的发生影响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5.
目的 评价缬沙坦(80 mg)/氨氯地平(5 mg)复方片剂(复方片剂)治疗经氨氯地平5 mg或缬沙坦80 mg控制不良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活性药物对照、平行试验方法进行两项临床研究.在两项研究中对经1~4周洗脱期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坐位舒张压≥95 mm Hg(1 mm Hg=0.133 kPa)且<110 mm Hg]分别采用单药氨氯地平5 mg或缬沙坦80 mg治疗4周,在单药导入结束后,坐位舒张压仍然≥90mm Hg且<110 mm Hg的患者随机进入复方片剂组或继续原有的单药治疗,共8周.其间,在治疗4周和试验结束时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治疗结束时,复方片剂组平均坐位收缩压/平均坐位舒张压下降幅度较氨氯地平单药治疗组多4.4mm Hg/3 mm Hg(P<0.0001);较缬沙坦80 mg组多6.4 mm Hg/4.2 mm Hg(P<0.0001).两项研究中复方片剂组的血压控制率(血压<140/90 mmHg)分别为71.0%及71.2%,显著优于氨氯地平或缬沙坦单药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单药治疗组相当.结论 复方片剂组的血压控制率显著优于其两种成分(氨氯地平5 mg或缬沙坦80 mg)单药的治疗,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196.
体表心电图预测梗死相关动脉及部位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体表心电图(ECG)判断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IRA)的流程,确定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方法入选896例STEMI患者。根据公认的ECG判断标准,制订相应流程,判断IRA及其具体部位,并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对比,确定流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判断左主干病变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99%和准确性99%;判断前降支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9%、99%和99%,其中近段为84%、90%和88%,中远段为57%、94%和88%;判断回旋支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4%、95%和91%;判断右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为89%、92%和91%,其中近段为51%、96%和88%,中远段为68%、92%和85%。结论本研究的流程可以准确判断左主干、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近段病变,但区分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中远段病变时有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197.
心肌细胞间隙连接(gap junction,GJ)是相邻细胞电学和化学耦联的基础,主要由连接蛋白40、43和45组成.GJ重构是多种获得性及遗传性心脏病的共同分子特征,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重塑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密切相关,有望成为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98.
高脂血症大鼠血小板活化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高脂血症大鼠血小板功能的变化。方法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血症模型组,4周后检测两组大鼠的血脂: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表面a-颗粒膜糖蛋白(CD62P)的表达、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中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浓度。所有数据采用Excel软件建库,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与高脂血症组CHO、TG、LDL-C、HDL-C,CHO分别是1.846mmol/L VS 13.779mmol/L、0.999mmol/L vs 0.746mmol/L、0.164mmol/L vs 10.680mmol/L、0.583mmol/L vs 0.195mmol/L。CD62P、GMP140水平分别为10.089% vs 25.169%、10.665ng/mL vs 27.045.g/mL。结论高脂血症能够促使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199.
遵循指南合理降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降脂治疗可以大幅度减少冠心病事件 冠心病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也是其他部位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之一。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很多,例如高脂血症(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或超重、吸烟等,其中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巨噬细胞吞噬被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入动脉内膜沉积起来,进而诱发炎症反应,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现代医学最重要的进展之一是明确了降低血中胆固醇(TC)或LDL—C可以大幅度降低冠心病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0.
目的:研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表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其病变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以急性冠脉综合征(4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2例)、稳定性心绞痛(22例)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以健康者(18例)为对照,测定其hs-CRP水平。观察患者的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形成情况,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1支病变、2支病变、3支病变,分析血清hs-CRP水平与不稳定性斑块的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冠心病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斑块形成检出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之间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其升高有助于临床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检测和诊断;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