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5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8篇
预防医学   60篇
药学   16篇
  1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1.
药物是我们防治疾病的利器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疾病研究的深入,人们不断研发出各种新药.用以防治疾病。正是由于医学和药学的发展,有些本来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得以治愈或病情得到控制,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比如,结核、天花、脊髓灰白质炎等各种感染性疾病,由于抗生素和疫苗的出现,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无复流现象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对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疗效.方法54个月期间对232例STEMI实施直接PCI,25例(10.8%)梗死相关动脉(IRA)出现无复流现象.冠状动脉内处理包括注射各种药物、生理盐水或动脉血冲洗和主动脉气囊反搏术.结果25例无复流患者中,男18例,女7例,平均年龄60.7岁(34-85岁).16例发生在右冠状动脉,其中14例IRA粗大.20例合并有高血压病(其中14例还合并2型糖尿病),18例合并高脂血症.经过处理,17例IRA为3级TIMI前向血流,以后临床经过良好.6例为TIMI 2级血流,4例术后临床经过良好,2例分别在术后4 h和70h死亡.2例TIMI 0-1级血流,术中死亡.结论直接PCI的无复流发生率为10.8%,死亡率达16%.无复流主要见于IRA为粗大右冠状动脉并且合并高血压病以及高脂血症的患者.无复流的处理应当是综合性的,但并非总是有效.  相似文献   
13.
贝凡洛尔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比较评价两种选择性 β1受体阻断剂 (贝凡洛尔 美托洛尔 )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136例 ,随机分为两组服用贝凡洛尔 10 0mg~ 2 0 0mg d或美托洛尔10 0mg~ 15 0mg d ,每日分二次治疗共 8周 ,根据需要 4周末调整剂量。分别比较两组药前、后第 2、4、6、8周末坐位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 口服盐酸贝凡洛尔 (10 0~ 2 0 0mg d ,分两次 )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药后 2、4、6、8周平均SeDBP降低值分别为 8.9± 6 .4mmHg、7.9± 7.1mmHg、10 0± 8.2mmHg、11 0 0± 8.2mmHg ;平均SeSBP降低值分别为 8.8±11.4mmHg、10 6± 12 0mmHg、8.6± 14 .2mmHg、10 3± 14 .8mmHg。美托洛尔组 (10 0~ 15 0mg d ,分两次 )。药后 2、4、6、8周平均SeDBP降低值分别为 8.1± 9.2mmHg、7.7± 8.6mmHg、10 4± 7.9mmHg、10 7± 8.4mmHg ;平均SeSBP降低值分别为 7.1± 13.9mmHg、7.5± 13.3mmHg、10 9± 13.2mmHg、11.3± 13.9mmHg。服药前后降压值两组内比较均P =0 0 0 ,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贝凡洛尔单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 70 97%需要服用 2 0 0mg d。两组治疗后心率均较基线下降 ,贝凡洛尔组于治疗 4周后心率下降幅度有统计学差异 ,美托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临床确诊的一个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纯合子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在这个包括48名成员的家系中,16例患者有高胆固醇血症。提取患者及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对患者聚合酶链反应扩增ApoB100基因Q3500R位点并进行测序,确定有无常见突变,同时对包括患者在内的48名成员针对与PCSK9基因相连锁的微卫星位点D1S417,D1S2797,D1S2890以及与LDL-R基因相连锁的微卫星位点D19S221,D19S394进行连锁分析。结果 :核苷酸序列分析未发现ApoB100基因Q3500R突变,数个常见的与LDL-R基因或PCSK9基因相连锁的微卫星多态位点与此FH无连锁。结论:对该FH家系,未发现常见的ApoB100突变,微卫星多态性分析未发现与LDL-R基因,PCSK9基因连锁的多态性存在。是否存在新的突变基因,尚需下一步通过全基因组扫描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住院高血压患者的心脏舒张期顺应性改变与年龄、血压水平、及各研究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可能影响心脏舒张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调查北京市20家三级医院住院高血压患者2 971例,通过调查表获得一般情况、血压水平、遗传史、用药史、血生化、超声心动图等指标。结果在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的2 971例患者中,左心室舒张早期二尖瓣最大血流速度和舒张晚期二尖瓣最大血流速度之比(E/A)异常的1 793例(60.4%)。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糖尿病史、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LVEF、病程等指标在E/A正常和异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高龄、合并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糖尿病、LVEDD舒张受限、室间隔增厚、高血压病程是高血压患者舒张期顺应性下降的相关危险因素,对于上述高危因素的干预有利于心室舒张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与进口奥美沙坦酯比较,评价国产奥美沙坦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方法。入选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22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10例和对照组112例,分别接受国产或进口奥美沙坦酯20mg口服治疗。4周后如诊室坐位血压<140/90mm Hg(1mm Hg=0.133kPa)则维持原剂量;血压未达标者加量至国产奥美沙坦酯40mg+安慰剂2片,或进口奥美沙坦酯40mg+安慰剂2片,服药至8周末。在基线和第8周时分别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变化。结果与基线比较,治疗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诊室坐位血压平均降幅分别为(20.24±13.13)/(15.03±6.79)mm Hg vs(18.66±10.41)/(14.24±5.90)mm Hg;8周后分别为(22.50±11.61)/(16.57±6.33)mm Hg vs(21.78±11.24)/(16.08±6.02)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24h血压平均降幅分别为(8.8±3.0)/(10.8±2.8)mm Hg vs(8.9±4.0)/(9.2±4.2)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国产奥美沙坦酯治疗能有效、安全地降低血压,其降压幅度及平稳性与进口奥美沙坦酯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固定复方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217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08例,初始剂型口服复方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1次/d;对照组109例,口服氨氯地平5 mg+阿托伐他汀钙10 mg,1次/d。4周后根据舒张压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治疗时间为8周,观察疗效和不良事件。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LDL-C、TC、TG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期间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降压、调脂疗效确切,安全耐受性良好。固定复方片剂可为患者提供治疗上的便利。  相似文献   
18.
正老年人血脂异常调脂治疗的目标值根据我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要求,在进行调脂治疗前,必须根据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多寡,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分层评估。根据《2014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建议》,同时参考美国国家脂质协会(NLA)的建议,各种情况的调脂目标值见表1。表1各种情况调脂目标值  相似文献   
19.
20.
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造影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目的分析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合血脂等客观指标改变,以求找出一些规律,使中医辨证建立在更为客观科学的基础之上.方法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缺血性心脏病的病名及诊断标准",选择89例病人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按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分会制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通过相关分析各证型与冠状动脉造影积分、血瘀证积分、瘀血舌象积分及血脂之间的关系.结果①阳虚证冠状动脉造影积分高于痰浊偏寒组,痰浊偏热组瘀血舌象积分高于痰浊偏寒组(P<0.05);②血瘀组与各组(痰浊偏热、血瘀、气滞、气虚、阴虚)的冠状动脉造影积分、心电图积分正相关;阳虚组与胆固醇、LDL-C呈正相关(P<0.05);③痰浊偏热组HDL-C比痰浊偏寒、寒凝组降低,阴虚组HDL-C比寒凝、血瘀气滞组降低(P<0.05);气虚组三酰甘油高于寒凝组(P<0.01);④痰浊偏热组LDH高于痰浊偏寒组(P<0.05),阴虚组乳酸脱氢酶(LDH)低于气滞、寒凝、阳虚组(P<0.01),气虚组LDH显著低于阳虚组(P<0.01);⑤血瘀证冠状动脉造影积分与瘀血舌象积分无相关性.结论①冠状动脉造影积分在阳虚证冠心病心绞痛最高,血瘀证积分密切相关;②痰浊偏热、阴虚热象明显者HDL-C偏低;寒象明显者胆固醇水平偏高,HDL-C也高;③瘀血舌象与冠状动脉造影异常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