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 初步评价Prolift全盆底修补术中去留子宫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7月至2010年8月111例POP-Q分期Ⅲ期或Ⅳ期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施行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中保留子宫和切除子宫的效果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POP-Q分期均为Ⅲ~Ⅳ期,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保留子宫组手术时间为(76.24±15.22)min,切除子宫组(90.23±25.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子宫组术中出血为(85.77±112.24)ml,而切除子宫组为(150.65±101.5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6、12个月随访,随访率保留子宫组为98%,切除子宫组为95%.两组术后治愈率100%.切除子宫组有5例网片暴露,1例术后阴道膀胱间隙有血肿,2例术后大腿外展时疼痛,1例1周后症状消失,另1例3个月后症状才消失.保留子宫组有2例网片暴露,1例术后大腿外展时疼痛,1周后症状消失,两组各有2例有术中膀胱损伤,均无下尿路或肠道损伤,无感染和侵蚀发生,无持续性排尿排便困难.结论 Prolift全盆底重建手术时保留子宫对维持盆底结构稳定、实现盆底结构重建具有一定的意义,近期效果较好,而且并发症较少,手术时间明显缩短,降低了妇女尤其是老年妇女围手术期可能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宫腔镜对子宫内疾病的诊断价值和采用Nd :YAG激光治疗子宫内疾病的效果。方法 :对 78例子宫内疾病 (包括子宫内粘连、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纵隔、子宫粘膜息肉、宫颈息肉及宫颈管囊肿 )采用宫腔镜进行诊断 ,并用Nd :YAG激光进行治疗。结果 :宫腔镜诊断子宫内疾病的准确率高于超声诊断及放射诊断。采用Nd :YAG激光治疗的一次性成功率为 97.43 %。手术时间为 2 0 5 5分钟 ,平均 3 5 .7± 18.5分钟。无明显并发症。术后 1 3个月随访 2例病人有残留的粘连带及纵隔组织而进行二次手术。其余患者均恢复正常。 8例患者 (有生育要求者 )在一年内妊娠。结论 :对于子宫内疾病宫腔镜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采用Nd :YAG激光治疗具有更简便、安全、疗效确切等优点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盆底重建患者的尿动力学特点,以尿动力学为切入点结合PFIQ-7问卷探讨盆底重建术与抗压力性尿失禁(SUI)手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4年1月因盆腔器官脱垂(POP)仅行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1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SUI分为POP+SUI组(26例)和POP组(103例),比较2组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及不同年龄段的情况,同时对采用PFIQ-7问卷调查后60例患者(POP+SUI组13例,POP组47例)术前和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影响评分进行比较。结果:1POP+SUI组Aa的评分为(2.133±0.417)cm,高于POP组的(1.417±0.61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22组尿动力学检查中仅尿道功能的最大尿道压均值和最大尿道闭合压异常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29)。32组患者各自术前与术后PFIQ-7评分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1;P=0.047),术后2组各项PFIQ-7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在盆底重建术前行尿动力学检查,盆底重建同时行抗SUI手术需谨慎,需结合患者的年龄、尿动力学结果及患者的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4.
妊娠剧吐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妊娠剧吐至今病因不明 ,一般认为与孕期血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及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关。妊娠剧吐多见于年轻的初孕妇[1] 。本研究通过血清学试验检测患者的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状况 ,初步探讨Hp感染与妊娠剧吐的相关性。一、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与分组 :研究组 :1998年 7月~ 1999年 10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军工总医院以及铁道部大桥局中心医院门诊诊断为妊娠剧吐的孕妇共 72例 (年龄 2 3~ 35岁 ) ,诊断标准参考文献 [1]。对照组 :为同期常规产前检查 ,年龄及孕周相近的正常孕妇 10 0例。2 .方法 :第 1次就诊时 ,抽取肘静…  相似文献   
15.
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称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 ,已成为妇产科领域的常见多发病 ,由于病因不明 ,虽然治疗方法甚多 ,但仍无满意疗法 ,目前治疗主要集中于减轻症状。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症状及生殖需要而定。现就国内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及其进展作一综述。1 期待疗法内异症通常出现月经不调 ,性交痛或 /和盆腔疼痛。近绝经期妇女 ,如果尚能耐受上述症状 ,可以随访观察 ,当卵巢功能自然衰退时 ,上述症状就会好转。对于因不孕而行腹腔镜检 ,发现无症状的内异症 ,治疗需根据镜检分期来定 ,轻度…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方案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运用不同方案阻断乙肝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265例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的孕妇被分为3组(A组:124例,B组:94例,C组:47例),287例HBsAb阴性的孕妇分成D、E组(D组:187例,E组:100例),所有孕妇丈夫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抗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均为阳性.对A、D组的孕妇自妊娠第28周起每月肌注200 IU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C)(28、32、36 W),产前共注射3次;B、E组孕妇仅做常规产检;C组妇女采用洗涤液洗涤精液后人工授精,有47例妊娠,孕28周开始每4周对孕妇肌注HBIG 200 IU至分娩.分娩时新生儿抽脐静脉血查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结果:在乙肝病毒阴性的孕妇所生的554例新生儿中,101例感染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率分别为A组12.10%,B组13.82%,C组12.77%,D组22.99%,E组24.00%.结论:主动或被动免疫致孕妇体内HBsAb可以有效地阻断乙肝病毒父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7.
黄体晚期服用米非司酮作为每月一次避孕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黄体晚期应用小剂量米非司酮作为每月一次避孕药的有效性、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1 50例育龄妇女随机分为 5组 ,每组 3 0例 ,A、B、C组于预期月经来潮前 2 d开始口服米非司酮 ,总量分别为 75mg、50 mg、75mg,其中 A、B组首次服米非司酮后 48h加服米索前列醇 (米索 ) 4 0 0 μg;D、E组预期月经来潮前 4d开始口服米非司酮 ,总量均为 75mg,其中 E组首次服米非司酮后 48h加服米索 40 0 μg。所有对象服药前查血 β-h CG。观察期内监测基础体温 ( BBT)、尿 L H试纸检测 L H峰及 B超监测卵泡发育。观察各组服药后的妊娠率、月经变化。结果 :5组对象黄体晚期应用米非司酮对月经周期均无影响 ,5组对象继续妊娠率分别为 6 .2 5%、3 6 .4%、55.6 %、8.3 %、1 0 %。结论 :预期月经来潮前 2 d或 4d服用为 75mg米非司酮配伍米索 ,均能有效地达到避孕目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术的开展,异位妊娠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宫颈妊娠在异位妊娠中罕见,而宫体和宫颈同时妊娠尤为罕见。现将本中心自开展IVF—ET以来,发生1例宫体和宫颈同时妊娠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sequence 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ro (FSHR) promoter of the ovarian granulocyte and initially research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he poor ovarian response. Method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SHR promoter mutation of ovarian granulocyte and ovarian respone. The 263 bp DNA fragments before FSHR 5'initiation site in 7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oor ovarian respone and 8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ovarian normal respone who were in the cycle of IVF-ET were sequenced, Results There were 63 cases which occurred 29th site G → A point mutation in 158 women and the mutation rate was 40. 0%. Mutation rate [ 60. 0% ( 42/70 ) ] of 29th site G → A in group of poor ovarian respon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χ2 = 21. 450,P < 0. 01 ) than normal response group [ 23.9% ( 21/88 ) ]. There was no obviously variability ( t = 0. 457, P 0. 05 ) of basic FSH values between two groups [ G/G group was (7.2 ± 2. 3) U/L, G/A & A/A group was (7. 1±2. 0) U/L];there was obviously variability (t = 35. 81 ,P < 0. 05 ) in the number of follicles sinus between two groups ( G/G group was 14. 2±1.3, G/A & A/A group was 4. 5±0. 8 ) ;there was obviously variability ( t = 40. 35, P < 0. 05 ) in the number of ovum pick-up between two groups ( G/G group was 14. 0±1.2, G/A & A/A group was 4. 5±1.1 ) ;there was obviously variability (t =25. 80,P <0.05) of FE2-peak value between two groups [G/G group was (2 865±557) pmol/L, G/A & A/A group was (880±211 ) pmol/L] ;there was obviously variability (t =40. 22 ,P <0. 05) in the number of mature eggs ( G/G group was 13.6±1.2, G/A&A/Agroupwas4.3±0. 9).Conclusion The 29th site of FSHR promoter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activity of FSHR promoter. Mutation of G→A can weaken promoter activity, so that ovarian granulocyte poor respone to FSH.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初步探讨颗粒细胞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启动子-29位点突变后的表达改变与卵巢反应性的关系.方法 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周期中35例卵巢反应不良患者与15例卵巢正常反应患者FSHR 5'端起始位点的前263 bp DNA片段进行测序;收集采卵日获得的卵泡颗粒细胞, 检测FSHR的表达水平.结果 50例患者中有26例发生-29位点G→A突变, 其中4例为杂合子, 22例为纯合子, 24例测序结果 无突变, 突变的发生率为52%.-29位点基因正常组、杂合突变组及纯合突变组的FSHR表达强度依次为26.33±5.11、18.01±6.72和13.78±2.29, 三组两两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SHR启动子的-29位点突变导致FSHR产生不足, 最终导致患者对FSH的低反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