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6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病椎切除并人工椎体重建治疗胸腰椎疾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病变椎体切除、人工椎体植骨并邻近椎体固定重建治疗胸腰椎疾患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05年7月收治的147例胸腰椎疾病患者(其中包括54例肿瘤、56例结核、29例爆裂性骨折及8例慢性化脓性脊柱炎)的外科疗效。其中有57例伴有胸腰椎后凸畸形,术前Cobb角27.1~65.4°,平均(38.5±10.7)°。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变椎体大部或完整切除,可调式中空笼状钛合金人工椎体植骨替代,邻近椎节辅以前路椎体钉板(棒)系统或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一期重建脊柱稳定性,观察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脊柱椎节的稳定性及后凸畸形的矫治情况。结果:随访12~46个月,平均3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疼痛缓解,肿瘤、结核及化脓性脊柱炎病人术后局部均无复发,脊髓神经功能无加重损伤,73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术后影像学检查提示:脊柱内固定物在位,椎体序列恢复良好,椎间高度恢复。后凸畸形者术后矫正角度(31.6±8.3)°,最后随访时矫正角度丢失(4.1±3.8)°。结论:胸腰椎病椎切除、人工椎体植骨替代并内固定,能彻底减压、缓解疼痛,能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恢复脊柱序列。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简易持续封闭式负压引流在四肢感染创腔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本组25例,软组织污染、缺损不能一期闭合的面积较小的感染创面6例,急性骨髓炎开窗引流4例,化脓性关节炎3例,慢性骨髓炎5例,骨折后继发感染3例,骨外露行外固定支架固定4例的四肢感染创腔患者采用简易持续封闭式持续负压引流治疗.肠造口袋、手术切口保护贴膜、吸痰管造成一个密闭创腔环境,以庆大霉素8×10万U加生理盐水500 ml溶液4 000 ml~5 000 ml持续24小时负压冲洗引流,7~10天为一疗程.结果 25例病人其中6例感染创面经1个疗程引流术后,创面清洁肉芽生长满意,即予二期缝合、游离植皮或行皮瓣转移;4例急性骨髓炎、3例化脓性关节炎患者行2个疗程引流后直接缝合伤口;5例慢性骨髓炎行3个疗程引流后缝合伤口;3例骨折后继发感染、4例骨外露行外固定支架固定行3个疗程引流后,感染控制、创面清洁行皮瓣转移成功.结论 简易持续封闭式负压引流四肢感染创腔治疗中能够持续冲洗清创,控制感染,促进创面早期闭合,减少继发感染率,费用比常规VSD低,减轻医务人员工作量.  相似文献   
63.
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及手术治疗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362000)蔡立忠,钟国荣,陈亦斌,黄碧玲,张建新,高建辉,孙永跃,温端生,陈学明,林松庆,徐皓我们从1980年1月~1994年1月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856例,在行髓核摘除术的564例中,6...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progressive muscle rela xation training,PMRT)对下肢骨折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下肢胫腓骨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PMRT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均实施手术复位固定,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PMRT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接受PMRT,每天2次,每次30 min。对比干预前、干预1周后,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 iety Scale,SAS)评估患者焦虑状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状况,对比2组术后开始患肢肌肉舒缩活动的时间和术后补救性镇痛比例,通过测量患肢周径评估患者术后肢体肿胀程度。结果:干预前,2组一般资料、术前SAS、VAS疼痛评分和患肢周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PMRT组SAS评分(30.8±4.1 vs 33.5±4.7,t=3.353, P=0.001)和VAS疼痛评分(3.1±1.4 vs 3.9±1.7,t=2.814,P=0.006)显著小于对照组,开始患肢肌肉舒缩活动的时间[(21.8±7.5) h vs (25.4±8.2) h,t=2.509,P=0.013]显著早于对照组,补救性镇痛比例(18.3% vs 36.7%,χ2=5.057,P=0.02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肢周径[(37.4±1.8) cm vs (38.3±2.1) cm, t=2.521,P=0.013]差异小于对照组。结论:PMRT可以减轻下肢骨折术后焦虑、疼痛症状,改善患肢肿胀程度,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创造有利条件,有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65.
目的 评价小针刀治疗拇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疗效.方法 对小针刀治疗37例拇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患者治愈35例,显效2例,治愈率达94.59%.随访时间1~6个月,平均3个月,无一例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切口感染,无一例复发.结论 针刀治疗拇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具有创伤小、见效快、费用低、复发率低、安全可靠等优点,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6.
文章阐述了研究小腿组织缺损修复的重要意义,介绍了皮瓣修复的类型及方法。其中,重点介绍了皮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瓣,特别是皮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瓣修复小腿中下1/3骨及皮肤缺损的重要作用。同时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非主干营养血管皮瓣/复合瓣的移植修复研究情况,分析了目前在小腿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组织皮瓣移植修复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在小腿中下1/3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组织皮瓣移植修复中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7.
目的:观察银质针导热配合热罨包外敷治疗肾阳虚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膝骨关节炎患者150例,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即观察组50例采用银质针导热疗法配合热罨包外敷,对照1组50例采用银质针导热疗法,对照2组50例采用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结束后,分别观察治疗前后HSS膝关节评分、临床疗效及关节滑液中IL-1β、IL-6、INF-α的变化。结果:各组患者膝关节的疼痛评分、功能评分、屈曲畸形评分、稳定性评分、活动度评分、减分项目及总评分,治疗后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2组(P<0.05,P<0.01);改善程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2组(P<0.01)。关节肌力评分及改善程度,治疗后,各组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优良率、有效率,对照2组虽低于对照1组、观察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关节液中IL-1β、IL-6、TNF-α含量,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P<0.01);其中IL-1β、IL-6、TNF-α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2组(P<0.01),对照1组低于对照2组(P<0.05,P<0.01)。结论:银质针导热疗法配合热罨包外敷的综合疗法能有效缓解肾阳虚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8.
目的:腓肠肌肌皮瓣因受到蒂部长度限制,只能修复小腿中上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难以修复中下部的软组织缺损。采用推移腓肠肌肌皮瓣移植的方法,观察其修复小腿中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0-02/2006-10应用推移腓肠肌肌皮瓣移植修复小腿中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4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2.0cm×6.5cm ̄4.5cm×3.5cm,均知情同意。只保留内和/或外侧腓肠血管蒂,切开肌皮瓣周围皮肤及切断腓肠肌的起止点,形成岛状腓肠肌内和/或外侧腓肠肌肌皮瓣,在屈膝30° ̄60°时,肌皮瓣能明显向远端、前端推移4 ̄10cm,修复至中小腿下段创面,腓肠肌肌皮瓣最大为26.0cm×8cm,最小为13.0cm×4.5cm。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所有病例均随访半年以上,12例肌皮瓣完全成活;2例远端部分皮肤坏死,经清创及比目鱼肌肌瓣转移填塞、中厚皮植皮愈合。术后有4例皮肤裂开,2例经换药愈合;1例用局部皮瓣转移修复;1例再行取钢板及清创后伤口愈合。结论:推移腓肠肌肌皮瓣能明显延伸向小腿远、前方,达小腿下段,血运丰富,转移方便,适应症广,是移植修复小腿中下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优良供区。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小腿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构建,为临床足部损伤修复提供解剖学理论。方法:实验于2004-01/08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64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由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6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以外踝尖、内踝最凸出点为观测标志点,重点显微解剖:①隐神经-大隐静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吻合。②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与胫骨、腓骨、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供血关系。另用4侧标本行远端蒂复合瓣摹拟手术。结果:①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隐动脉(3~5支)穿皮支、膝下内动脉穿皮支、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7)、骨皮穿支(1~2)支、踝前内侧穿皮支、踝上穿皮支和踝管筋膜穿皮支(4~5支)。②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自腓动脉肌间隔穿支4~8支,最远的跟外侧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3)cm,外径(0.6±0.2)mm。③腓肠肌内、外侧头动脉沿途发2~6支的肌皮穿支营养皮神经浅静脉。④胫后动脉肌间隙支营养胫骨、比目鱼肌内侧半。⑤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营养腓骨、比目鱼肌外侧半。上述穿皮支平均外径在0.3~1.6mm,发出皮支、筋膜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浅静脉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小腿皮神经、浅静脉、骨膜、筋膜和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可以设计4种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用于足部和小腿下段的创伤修复。  相似文献   
70.
陈旧性跟腱断裂合并皮肤缺损的修复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探讨陈旧性跟腱断裂合并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通过对1995年2月~2001年12月10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手术病例回顾性随访,分析术式的选择、注意事项及效果。其中采用腓肠肌肌皮瓣3例,足外侧皮瓣4例,内踝上皮支皮瓣2例,腓肠神经皮瓣1例;采用跟腱直接缝合8例,Lindholm法缝合2例。结果所有皮瓣及肌皮瓣均成活,8例愈合良好,2例裂开。跟腱术后功能按尹庆水的疗效评定标准:优5例,可4例,差1例。结论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跟腱合并皮肤缺损可取得良好效果,对减少关节挛缩或僵硬,挽救足跖屈及小腿向前推进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