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6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传统的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切取法旋转点较高,距离受区较远,切取蒂部较长,移植应用受限.选择2004-02/2007-08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骨一科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移植患者7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2.0 cm×3.0 cm~8.5 cm×6.0 cm,损伤到手术时间 1 d~2年,均并发感染.采用逆行切取法,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轴点在外踝尖上2.0~5.0 cm处,平均3.0 cm,皮瓣切取而积为4.5 cm×2.5 cm~10.5 cm×8.0 cm.所有皮瓣均成活,皮瓣移植后有1例远端部分皮肤坏死,改用小腿内侧筋膜皮瓣移植修复.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患肢能正常步态行走,皮瓣耐磨,有痛觉.应用近踝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移植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2.
病变椎体切除并重建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脊柱转移性肿瘤行病变椎体切除并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外科疗效。方法:对24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进行肿瘤椎体整个切除,单纯植骨或钛网、人工椎体植骨,加椎体钢板或椎体钉系统内固定,一期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均给予化疗、放疗和激素等综合治疗。观察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及脊柱椎节的稳定性情况。结果:随访6~62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病人术后局部均无复发,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无加重损伤,12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术后影像学检查提示:脊柱内固定物在位,椎体序列恢复良好,椎间高度恢复。结论:脊柱转移性肿瘤行病变椎体切除并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外科疗效肯定,条件许可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桡动脉鼻烟窝穿支前臂外侧皮-头静脉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前臂远端动脉穿支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2005年3月至2013年3月间临床采用虎口动脉穿支蒂前臂皮瓣修复手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27例,致伤原因:机器致伤15例,车祸致伤8例,爆炸伤4例。缺损部位:手背软组织缺损13例;手掌软组织缺损3例;虎口区挛缩1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5.0 cm×3.0cm~12.0 cm×4.0 cm。皮瓣切取面积:最小为6.0 cm×4.0 cm,最大为14.0 cm×6.0 cm,皮瓣旋转点平桡腕关节。结果临床修复27例,创面Ⅰ期愈合26例,Ⅱ期愈合1例。所有病例经2~12个月随访,皮瓣色泽正常,手外形与功能改善满意,前臂供区创面植皮愈合良好,对功能无不良影响。结论桡动脉鼻烟窝穿支蒂前臂皮瓣,可以修复手部远侧创面,效果好。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多节段非相邻性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6例多节段非相邻性胸腰椎骨折进行后路短节段或长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椎管减压,同时进行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 24例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3~60个月).患者伤椎高度、生理弧度得到较好恢复,有神经症状的21例Frankle分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椎体高度丧失发生.结论 多节段非相邻性胸腰椎骨折严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尽早手术治疗,可有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对脊髓功能恢复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35.
文章阐述了研究小腿组织缺损修复的重要意义,介绍了皮瓣修复的类型及方法.其中,重点介绍了皮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瓣,特别足皮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瓣修复小腿中下1/3骨及皮肤缺损的重要作用.同时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非主干营养血管皮瓣,复合瓣的移植修复研究情况,分析了目前在小腿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组织皮瓣移植修复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在小腿中下1/3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组织皮瓣移植修复中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四肢骨折术后并发感染的疗效。方法对四肢骨折术后并发感染47例采用病灶扩创、伤口持续灌洗负压引流、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原发病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结果 47例均随访0.5~3年。骨折愈合40例,骨不连7例。感染复发7例,再行负压吸引及全身应用抗生素。截肢1例,截趾1例。结论采用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四肢骨折术后感染,可实现彻底、全方位引流,阻止内置物与骨之间生物膜的形成,控制感染,减少复发,防止内置物松动,提高骨折愈合率,比常规引流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7.
脊柱侧凸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已越来越受到众多临床专家的关注和重视,临床中随着三维矫形理论和内固定器械的发展,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AIS治疗效果的评价既往主要是基于放射学检查结果。随着医疗模式的改变及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L)量表的发展,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动脉来源及分布。2003年1月~2004年8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采用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6~66岁,平均35.2岁。足跟及足底部皮肤缺损18例,足背部缺损10例,中前足缺损8例,均伴有骨、肌腱外露。缺损范围:3.5cm×2.5cm~17.0cm×11.0cm,切取皮瓣4cm×3cm~18cm×12cm。结果远端蒂动脉穿支2~5支,来源于跟外侧动脉穿支及外踝后动脉穿支,外径0.6±0.2mm和0.8±0.2mm,距外踝尖上1.0±1.3cm和2.8±1.0cm。腓动脉肌间隔穿支0~3支,出现率依次为96.7%、66.7%和20.0%,外径0.9±0.3、1.0±0.2和0.8±0.4mm,距外踝尖上5.3±2.1、6.8±2.8和7.0±4.0cm。动脉穿支发出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支和深筋膜支,形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和深、浅筋膜血管网。临床应用36例皮瓣全部成活,仅3例术后皮瓣边缘少量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经8~16个月随访,供区外形良好,患肢能正常行走,皮瓣感觉逐步恢复。结论以外踝后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在外踝尖上3.0cm。以跟外侧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  相似文献   
39.
报告了1998年2月下旬对东南沿海某海防团500名新兵训练伤情况的调查结果,发现5公里越野及障碍是主要伤因(占61%),胫骨疲劳性骨折、踝扭伤、膝创伤性滑膜炎为好发病种,占总发病例数的65%。作者针对伤因,提出了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部队军训致复发性肩关节脱位的原因、手术疗效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复发性肩关节脱位30例,包括前脱位29例,后脱位1例。结果肩关节脱位复发除病理损伤外,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漏诊,固定时间不足,缺乏康复锻炼,以及患者恢复期心理问题等。结论预防肩关节脱位的复发,应避免首次的漏诊,复位后应给予充足的固定时间及功能锻炼,医务及带兵人员应加强协作,制定适宜的训练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