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7篇 |
临床医学 | 14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39篇 |
综合类 | 16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6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出版年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原发性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2005年7月收治的原发性椎间隙感染19例(其中胸椎4例、腰椎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无椎间盘手术病史及脊柱封闭或穿刺史,纳入诊断均靠术中术后病理确诊。全部病例均因非手术治疗无效后行病灶清除、植骨并内固定术。术中病灶清除后局部应用抗生素,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正常。术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9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19例中仅有l例术后脓液细菌培养结果提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其余均为无菌生长。所有病例术后病理结果均提示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或巨噬细胞浸润,考虑炎性改变。随访13~42个月,平均25个月,均无复发。影像学检查示椎体序列良好,植骨节段均骨性融合,无内固定器松动、断裂。术前误诊为“脊柱结核”8例。结论MRI有利于原发性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但确诊需以病理为准;病灶彻底清除、植骨并加强内固定有利于治疗该疾病,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颈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Ⅱ、ⅡA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Ⅱ、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术前颅骨牵引后行颈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16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无椎动脉损伤及脑脊液等并发症,无切口感染,未发生咽喉疼痛、吞咽困难。术后3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颈椎生理曲度恢复,屈伸及旋转活动良好,无内固定系统松动、断裂现象。4例脊髓神经D级者全部恢复到E级。枕颈部疼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7例行取髂骨术者切口愈合良好,术区无遗留疼痛。结论颈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Ⅱ、ⅡA型Hangman骨折能获得即时稳定,减压彻底,固定确实,融合满意。 相似文献
13.
前路一期病变椎体切除并重建治疗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前路一期病变椎体切除、人工椎体或钛网融合器植骨替代、椎体钉板或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连续两个及以上节段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34例病变累及连续两个及两个以上椎节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后凸Cobb角27.8° ̄65.4°(38.6°±10.3°),一期行前路病变椎体切除,椎间撬拔撑开复位,人工椎体或钛网融合器植骨替代,辅以椎体钉板或钉棒系统短节段邻近椎节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均给予短疗程化疗。观察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后凸畸形矫正及脊柱稳定性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局部疼痛缓解,术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12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影像学检查示脊柱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椎体序列恢复良好,椎间高度恢复。后凸Cobb角矫正至2.1° ̄14.2°(7.5°±8.3°),平均矫正31.2°±8.5°。随访18 ̄54个月,平均35个月。末次随访时后凸矫正度丢失4.3°±3.8°,均无结核复发。结论:连续两个及两个以上节段的胸腰椎结核采用前路一期行病变椎体切除有利于病灶彻底清除,减少复发;也有利于椎管彻底减压。前路椎体替代、植骨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可更好地纠正和预防脊柱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膝下外侧动脉远端蒂腓骨头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重点观测膝下外侧动脉发出腓骨头支近端及远端的长度及外径,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膝下外侧动脉始于腘动脉,近端长(4.1±0.5)cm,外径(1.8±0.2)mm,远端长为(5.3±0.4)cm,外径为(1.0±0.1)mm。结论以膝下外侧动脉远端为蒂的腓骨头瓣,较近端为蒂损伤小、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VSD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科2009年2月-2012年6月收治的30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按照Gustilo分型,Ⅱ型骨折20例,ⅢA型骨折8例,ⅢB型骨折1例,ⅢC型骨折1例,均急诊行清创、VSD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持续负压引流7~10 d,伤口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行植皮或皮瓣修复创面。结果:随访12~24个月,创面中完全愈合30例,无感染病例,骨折骨性愈合28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再行植骨术,无截肢病例。结论:VSD能够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加速创面的愈合,降低伤口的感染率,缩短治疗时间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等优点,彻底清创后,采用VSD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腓肠肌肌皮瓣在治疗小腿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祸等原因所致小腿创伤。皮肤缺损、骨质、钢板、肌腱外露,不能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植皮,用腓肠肌肌皮瓣修复外露创面.为小腿骨质、肌腱、血管、神经修复创造有利条件,有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临床上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邻近非主干血管蒂皮瓣移位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足跟部皮肤缺损皮瓣修复的优化选择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0年2月~2004年4月,应用4种邻近非主干血管蒂皮瓣移位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8~65岁.致伤原因:车轮绞伤19例,重物压伤5例,电锯伤3例,骨髓炎2例,足跟部鳞状细胞癌1例.皮肤缺损6.0 cm×5.5 cm~16.5 cm×11.0 cm者14例,均合并足后跟或足底皮肤缺损,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及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皮瓣切取范围6.0 cm×5.0 cm~18.0 cm×12.0 cm;皮肤缺损2.5 cm×2.0 cm~5.5 cm×4.5 cm者16例,采用足外侧皮瓣及足底内侧皮瓣修复,皮瓣切取范围4.0 cm×3.0 cm~8.0 cm×7.0 cm.供区采用全厚或中厚皮片移植覆盖. 结果术后皮瓣均成活.获随访6~12个月,皮瓣外观良好,无破溃,2例出现胼胝.皮瓣痛觉或触觉部分或完全恢复,两点辨别觉恢复至1.0~3.2 cm.供区外观恢复良好. 结论采用邻近非主干血管蒂皮瓣移位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具有切取简便、损伤少、不影响患肢血供、可选择性高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是足跟皮肤缺损修复的一种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8.
林松庆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8,12(5):975-978
选择2003-02/2007-02于福州总医院骨科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移植修复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16例,在解剖学基础上,设计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轴线在胫骨内侧髁后与内踝、跟腱间中点的连线,旋转点在最邻近创面、其蒂部在有胫后动脉穿支的轴线上。根据术前超声多普勒血流仪穿支探测,要求皮瓣、蒂部及穿支表面有良好的皮肤。顺行设计皮瓣修复小腿上段,逆行设计修复小腿中下段,其中小腿下段9例,小腿中段3例,小腿上段4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2.0 cm×1.5 cm~12.5 cm×7.5 cm,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最大面积为15.0 cm×10.0 cm,最小为4.0 cm×2.5 cm。观察其修复效果。术后皮瓣均成活。有2例远端部分皮肤坏死,但其皮下有肉芽生长,其中1例经换药愈合,1例用中厚皮植皮愈合。所有病例均随访半年以上,患肢正常步态行走,有痛觉。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移植修复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供区在小腿内后侧,损伤后蒂部保存良好,切取便利,不损伤主要血管,血供可靠,成活率高,是修复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首选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男女性别不同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支具治疗生存质量评价的影响。方法:将87例支具治疗AIS患者分为2组,男性41例,女性46例,平均随访时间2.5年。2组患者在年龄、随访时间、支具治疗类型、主弯所在节段、以及支具治疗前、治疗后cobb角和Risser征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7例患者均填写脊柱侧凸研究会患者问卷-22(SRS-22)量表,比较2组间量表单个维度和单个条目得分的差别。结果:女性治疗满意度维度得分高于男性(P〈0.05),女性自我形象/外观维度得分也高于男性(P〈0.05);其中自我形象/外观维度的条目4、6、10,以及治疗满意度维度的条目22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功能/活动度、疼痛和精神健康维度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不同会影响AIS患者支具治疗生存质量的评测结果,评测患者生存质量时需考虑此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